有关名人的事迹范文14篇
有关名人的事迹范文14篇
有关名人的事迹范文篇1
第18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于20-年10月14日至17日在江西南昌举办,吴刚凭借电影《铁人》王进喜的出色表演,一举夺得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演员奖。
这是他的第一个重大奖项,是他从小演员到大明星的华丽转身,成功飞跃。
其实,吴刚是演艺界的“老资格”了。他的第一部作品是与“济公”游本昌合作的儿童单本电视剧《大轮船来了》。当时不到10岁的他,在剧中扮演男一号——游本昌的儿子。从那时起,他就认定自己是个演戏的料。但其从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当过工人、警察,还在工会搞过计划生育,为大龄青年搭“鹊桥”。他考过中央戏剧学院和煤矿文工团,都名落孙山。最终,他叩开了北京人艺学员班的大门。那时,吴刚每个月只有20元的补贴,他要用来买书、吃饭,生活很苦,好在剧院的图书馆是个好地方,吴刚没事就泡在里面看书。从人艺毕业后,吴刚在剧院里演了5年话剧,日子过得很清贫,但他从不后悔,这全得益于林连昆老师的教导:“你要想发财,现在就可以走,这个职业一辈子也发不了财。你们必须有无限的热爱,才可以站住。”
1997年,他为拍摄电视剧《南方有嘉木》来到苏州,为了演好角色,他跑到闹市,哪儿聚堆了,哪儿吵架了,他就悄悄地隐在人群中,观察不同人的形态语气和表情。正因为他用心,沉得住气,后来便成了《雷雨》中的周萍、《日出》中的李石清、《北京人》中的曾文清、《茶馆》中的唐铁嘴、《非常麻将》中的老大。再后来是《梅兰芳》里的费二爷、《潜伏》中的陆桥山、《铁人》中的王进喜。默默坚守在北京人艺舞台20-年的吴刚突然爆发,像井喷似的,让影视观众猝不及防。
但近一年以来,他频繁亮相于热门影视剧,演的均是配角,虽然他以“秒杀”式的演技博得了观众的高度赞誉,但毕竟是小打小闹。只有尹力执导的影片《铁人》,让他攀上了艺术峰巅。
这个《铁人》是他铁了心、下了狠劲打造而成的。
当时,《铁人》一号主角的竞争者,是陈宝国、李幼斌、陈道明等颇具实力的“大腕儿”。尹力开始也曾想让他演其他角色,但吴刚“当仁不让”。不仅没让,还在没确定自己能否出演时,一个人便默默地去了大庆的“铁人纪念馆”参观,从网上下载秦腔方言反复练习。他太喜欢刘恒的剧本,太在意跟尹力导演的合作,太有塑造铁人王进喜的创作冲动,也太自信了。果然,他“争”来了主角。
尹力见到他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得脱胎换骨。为求外形上更贴近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本来有些白胖的他连续三个月只吃西红柿和花生,一下子减了十几斤,容貌显得憔悴而又粗糙。在酷寒和高强度的拍摄中,他多次体力不支,还出现过严重冻伤。尹力还曾说,“你的声音太漂亮了,但我不要”。为此,吴刚开篇第一场戏,就对着北风玩了命地扯脖子喊,就那么几嗓子下来,声音全劈了,结果他一直沙哑着嗓子演到完。在拍摄“铁人”王进喜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的重场戏时,为了达到逼真效果,剧组用泥浆代替石油,通过打压后形成“井喷”。未曾想,刚开拍,泥浆就以惊人的速度喷发而出,令在场的演员措手不及。更为惊险的是,吴刚离井台最近,喷出的泥浆速度实在太快,等一个镜头拍摄完成,导演叫停的时候,才发现满脸泥浆的吴刚已经睁不开眼了。当剧组人员带吴刚到40多公里以外的医院治疗时,医生感叹:“还好,来得及时,再晚来一会儿,他的眼睛就保不住了。”演完了《铁人》,吴刚真的脱胎换骨,变成了另一个人。
与他同期的冯远征、丁志诚早就在影视圈大展拳脚时,唯独他仍默默“潜伏”了20余年。大器晚成的吴刚时刻铭记老院长苏民的一句话:做一个好演员,要痛饮生活的满杯。“我每天都在学习,学习身边的人如何处世、生活,然后运用到自己的表演里,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前进就是我的梦想。”这不仅是吴刚的人生轨迹,也是他成功的备份。
有关名人的事迹范文篇2
1920-年夏天,当时正在清华学校(清华大学的前身)任教的林语堂准备去美国哈佛大学留学,他在清华只申请到“半个奖学金”,即全额资助的一半——40美元。听说此事后,胡适主动对林语堂说:如果你回国后到北大教书,我们每月可以补助你40美金。不过,这只是胡适口头的承诺,双方并没有签订书面合同。
得到胡适的承诺,林语堂非常高兴,不久,就乘轮船去了美国。然而,林语堂的运气实在有点背,还在船上,他的夫人廖翠凤就患了急性盲肠炎,到达美国后不得不动手术。在美国开刀住院得花许多钱,他们所带的那点盘缠根本对付不了。林语堂只好给胡适拍了一个电报,请求帮助。很快,胡适就寄来了500美金支票。读完哈佛的课程,林语堂夫妇又到法国教华工识字,工作了一年,然后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语言学博士。当时,清华那半个奖学金停发,林语堂在法国挣的钱也快用完,他再次拍电报给胡适,希望北京大学寄点钱来。不久,胡适又寄来了1000美金。
1920-年,林语堂通过了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的考试,回到祖国,他受聘为北大英文系教授。进北大,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胡适,但此时胡适已请假南下养病。于是他找到北大代校长蒋梦麟。林语堂真诚地感谢北大这些年对他的帮助,蒋梦麟大吃一惊,他告诉林语堂:北大根本就没有类似的资助计划。林语堂终于明白:胡适是用个人的钱资助自己。
上面的故事是邵建在《瞧,这人》一书里讲的。胡适没有在任何场合张扬过这件事,连在日记里都没有写过,晚年的林语堂却执意予以披露。林语堂说:这件事,已经深藏在我和我太太的心中40多年,虽然那笔钱,我们慢慢地还上了,但是,我们永远记得胡先生对朋友的这份“无声援助”。
我查了胡适的简历,他是在1920-年从美国归来担任北京大学教授的,1920-年的时候没有出任行政职务,只是在上一年的3月担任北大英文部教授会主任的虚职,他以普通教授的身份要求林语堂回国后到北大教书,不过是为了放一个烟雾弹,让林语堂相信每月40美金的资助的确出自北大官方,而非他个人。胡适知道:林语堂也是一个心高气傲的人,如果让其接受自己的资助去美国留学,他内心里肯定会非常不安;一旦把这种资助说成是官方行为,林语堂就不会再有什么顾虑。
善不分形式,只要不损害施善对象的利益和尊严就值得我们敬重;但胡适施善时不图任何虚名,千方百计让感人的真相隐身,生怕给别人带来心理困扰,这样的善无疑抵达了一种更高的境界,称得上是一种大善。
有关名人的事迹范文篇3
1976年1月8日九时五十七分,这是一个令中华民族永远都无法遗忘的时刻,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都将是一个沉痛的日子,为中国人民服务鞠躬尽瘁而贡献了全部一切的周恩来总理,已经太累、太累了,他永远的离开了深深爱着他的人民。
“这一天,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下过半旗。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了,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门前的广场上,言辞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的国家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国的总理去世,为什么要为他下半旗呢?
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 说完,他转身就走,广场上外交官各个哑口无言,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在周总理的一生中,似乎从来都没有自己。只有他必须为之不懈奋斗的事业,这是责任,是义务。虽然我们并没有与这样的伟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虽然,我们无法感受到在那样的烽火岁月中的惊心动魄,无法体味到那样的艰苦挣扎,但我们又是如此的幸运,我们能够享受到由先辈们用血的代价换来的安定生活,可以从回忆中去接近那高尚、完美的灵魂。
一代伟人周恩来在自己45岁生日之际写下了著名的《我的修养要则》:
一、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二、努力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条理;
三、习作合一,要注意时间、空间和条件,使之配合适当,要注意检讨和整理,要有发现和创造;
四、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
五、适当地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地纠正自己的短处;
六、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过集体生活,注意调研,遵守纪律;
七、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
这些不也是对我们所应该做的吗?不论是学习或是工作,如果没有了这些优秀的品质,又怎么会成功呢?
现代的生活太过安逸,诱惑无处不在,也许我们会在这大潮中沉沦,迷失了自我,而周总理就是那盏明灯,为我们指引方向。
有关名人的事迹范文篇4
——吴冠中
看吴冠中的画,犹如欣赏一首唐诗、一阕宋词,那是一种阅尽繁华见真纯的意境。小而精致的运笔,简约洗练的线条,卓而不凡的气势。在他的画中,静中有动、由近及远、浅处见深,零散间蕴含大气候,辽阔处遇见小惊喜,叫人在笔墨浓淡之间生出无限遐思。
黑、白、灰是江南的主调,也是吴先生作品创作色彩的基石。他将画与诗、家与船、水乡与渔村融为一体,使江南的名胜成为画中经常出现的主题。“我一辈子断断续续总在画江南……”西湖令吴冠中陶醉,使他非常眷恋,他在书中写道:“苏堤垂柳、断桥残雪、接天莲叶、平湖秋月……我几乎画遍了西湖的角角落落,春夏秋冬,浓妆淡抹总新颖。”
画廊济济,展览密集,许多画匠为争抢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外界的喧嚣并没有影响吴先生的画风,他坚持守望朴素的心灵,秉承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并振聋发聩地指出:“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一语震惊画坛。的确,作为一代画师,吴先生的画秉承不染之风,轻灵飘逸,用笔极简。他画过一幅《阿尔泰山村》,尺寸在97厘米×180厘米。整幅画基本没有色块,尽皆线条构成,而且大多是黑线,配以少量红细线。他以为这些线表现了阿尔泰山的雄伟壮阔,层层叠叠,美不胜收。吴先生用线手法多样,以线条为主的作品还有《大江东去》《汉柏》等。比如《春如线》,美得一见倾心,令人窒息,大师不画红花,不画绿柳,而将黑灰错落的点和线渲染全屏,只是一些星点夹杂的红和绿啊,就像灵秀的春姑娘撒下织网,直把人间万物俘获一尽,置于苍茫无望间任其渐渐复苏。比如《轻舟远黛》,寥寥竹叶几笔舟线,一泼墨成一山河,岁月沧桑尽出其里,万千心事尽在其间。
在他去世前,有人曾提议以“东西贯中”办一个展览,并用这个特别的方式来回报吴冠中对故乡的热爱,但他大摇其头,以自己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拒绝了。画如其人,不媚俗,不流于浮华是吴冠中的人品。吴老这一生清心寡欲,虽然作品在国内外市场频频拍出数百万美元、上千万人民币的高价,却并未抬高他对生活的欲望;尽管他向社会捐赠了数百幅价值连城的名作,自己却居住在只有几十平方米小屋里。一次讲座,新加坡著名摄影师蔡斯民拿出了一组绝版照片——“吴冠中毁画”从未曝光过的图像讲述着吴老把200多张作品撕掉的故事。回想那段场景,蔡斯民仍心有余悸:“我在旁边看得真是心惊肉跳,这一张就是一百万元啊!”晚年的吴冠中,曾作为当时中国健在的画家中身价最高者,一次又一次地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20-年6月,在北京翰海举行的春拍会上,吴冠中的油画长卷《长江万里图》拍出了5712万元的高价。
吴先生的画是一部书,他的一生何尝不是一部耐人寻味的读本。自传《我负丹青》云:“身后是非谁管得,其实,生前的是非也管不得。”一代大师做了一辈子丹青,却拒绝市场的规则,他觉得绘画不在技巧,内涵最重要。“我不该学丹青,我该学文学。”他梦想成为鲁迅那样的文学家,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丹青负我”。大师勤勉写生,始终不满于己,他说他的画并没有画好,逼仄于许多感情而无法以画笔来表现,由此声称,“下辈子不当画家”。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优秀的艺术家莫不将自我融于自然,在汲取天地之精华中颐养书画。吴冠中先生一生不负丹青,他把心埋进土地里,把对故乡山川的眷念之情寄予画幅中,使其与心灵共融生。
有关名人的事迹范文篇5
明代,江宁湖熟镇有十三个门,门门都有木栅栏开关,还造了五座更楼:东、西、北面各一座,南面有两座,都造在栅栏门上头。白天行人出入,夜晚有地甲看更,二更天一过,十三个门就关门上锁,不许通行了。
东面的大门叫狮子门。一天,二更敲过,门外来了位客人叫门。老更夫就着月光一看,叫门的是位文弱书生,心里想:人家说不定是远道来的,方便他一下吧,就下楼打开栅栏门,让他进来了。更夫问相公了:“你找哪家?”相公回说:“我是游玩到此地的,哪个也不认得。”更夫心好,就说:“深更半夜的,相公不嫌脏,就在我这更楼上避避风吧。”那相公没有去处,也只好跟他上更楼。一看,更楼虽小,东西也没几样,睡的是地铺,却生着一盆火,火上吊着一把紫铜茶壶,暖气当中夹着一股茶香。更夫拿围裙把桌子、板凳一阵擦,就请书生坐下来歇着。更夫又拿来一只杯子,擦擦干净,从火盆边上拿来酒倒满,还捧出一把花生米,笑笑说:“相公,吃点酒解解寒气吧。”那书生早已饿了,也不客气,端起杯子就喝,花生米吃得津津有味,连声说:“好酒,好酒,好菜,好菜!”
书生吃喝够了,精神大好,拿出随身带的文房四宝,对更夫说:“老人家,难得你这一片好心关照,我画幅画送你,表表心意吧!”更夫一听蛮高兴,连忙把油灯捻亮,看他画。只见那相公纸一铺,墨一磨,提笔三画四画,就画成棵大树,树上分出五个岔枝,树正中一个大窝,窝里伸出五只画眉头。相公收笔对更夫道:“有了这幅画,以后你看更就用不着点香来计时辰了。”更夫想不明白,书生就指着画里的五只画眉说:“每到一更,窝里的画眉就有一只飞到树枝上,一飞就叫一声。五只画眉飞出后,也就是五更天了。以后,它们又会飞回窝里去。白天,你把画收好,晚上再挂,放心睡觉,误不了打更的事!”老更夫嘴上不说,心里疑惑:“年轻轻的,说的比唱的好听呐。”将信将疑地把画收下了。第二天大早,相公临走,更夫才想起来问问他尊姓大名。书生笑笑道:“我叫唐伯虎。”等老更夫回过神来去追,唐伯虎已经没影子了。
当天晚上,老更夫吃过晚饭,就把画画打开,刚刚挂上墙,那画上已经有只画眉歇在枝头上了。二更刚到,第二只画眉又叫喳喳地飞上枝头。就这么着,三更、四更;五更,五只画眉前前后后都飞出了窝,神得叫人不敢相信。老更夫笑得合不拢嘴。
有关名人的事迹范文篇6
爸爸,我想对你说:“您是我心中最伟大最帅气,最严厉又最慈祥的人”。
爸爸,我觉得您在对我的"管教上可以体现出,您是一位严肃的人。每当我趴在桌子上,低着头写作业的时候,您总是不厌其烦的给我纠正坐姿。我知道您这是为了让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护我的视力。我想对您说:“感谢您,爸爸”。
爸爸,我感觉您不和别的家长一样,因为您很少让我出去玩。当我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无论我怎样要求、怎样闹,您是绝对不会让我出去玩的。爸爸,我想对您说:“是您的坚持才让我养成了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我有一个不好的习惯,那就是边学边玩,学一会儿玩一会儿,您针对我这一不好的习惯纠正了很多次,有很多时候我看到您都想发火,但都忍住了,直到上学期的一个星期日,我终于让您忍无可忍,爆发了。您对我动用了武力,打得我的屁股都青了。我哭了好大一会儿,当时我看到了您的眼里也含着泪水,我渐渐的不哭了,我知道爸爸打我是不得已,此时我身上疼而您却心疼,爸爸是爱我的,是想把我培育成才,可我却改不掉爱玩的毛病,在经过这次皮肉之苦之后,我决定改掉不好的习惯,好好学习来报答爸爸这份严厉的爱。
爸爸,你这份爱像雨露,滋润着我幼小的禾苗,这份爱像一盏灯,照耀着我前进的道路,这份爱像绿荫,为我遮挡着炎炎的烈日。爸爸,我想对你说:“我爱您”!
有关名人的事迹范文篇7
我对毛泽东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加深的过程。
记得我在4岁的时候,我们村生产队广播召集正在收割稻谷的农民来生产队仓房集合开追悼会。后来才听父母说:“毛主席逝世了。” 当时,我还小,对死亡懵懵懂懂的。后来,我家老房子堂屋的墙壁上张贴了一张毛主席的画像。我有10岁的时候,我家的年画有一张很特别。那就是名为《毛主席和他的亲密战友》的年画。年画的内容是毛泽东和周恩来、朱德在首都机场的合影照。
那幅年画我家张贴了好几年。直到搬家时才取下来。母亲指着画像跟我说: “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旁边那两位是他的亲密战友周恩来和朱德。” 我对毛泽东的印象从画像开始。从那以后,我很喜欢看历史题材影片,特别是与毛泽东有关的历史题材片。如《秋收起义》《四渡赤水》《开国大典》《风雨下钟山》等。从影片中,我了解到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的一些历史事实。
我对毛泽东诗词的阅读开始于初中一年级。记得我们初中一年级的语文课本第一课就是毛泽东的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当时,我的语文老师周粟政老师深情地朗读了这首好词。“一唱雄鸡天下白”这句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从那以后,我阅读了毛泽东的不少诗词。初三时,我阅读了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还了解这首词在重庆谈判时的历史佳话。高中时,我阅读了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在惊叹其写景艺术的同时,我很欣赏毛泽东对自己学生时代的叙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一个血气方刚、朝气蓬勃的有志有为青年跃然纸上。说实在话,这段文字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是一辈子的影响。后来,我观看了谷智鑫主演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我对青年毛泽东的阳光进取又有新的认识。
由于喜欢毛泽东诗词,我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公木老师著的《毛泽东诗词鉴赏》。这本好书融文学、书法、历史为一体。一册在手,欣然阅读。毛泽东的诗词就这样走进我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广为传诵的名句我铭记于心: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山上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等。与此同时,我欣赏了毛泽东的书法作品。对于刚刚步入书法之林的我来说,毛泽东的书法作品可谓风格迥异、独领风骚。中国有好多大学校名都是毛泽东题写的。比如,北京大学、湖南大学等等。读着毛泽东内容丰富的诗词,看着毛泽东苍劲有力的书法,一种崇敬之感油然而生。
为了全面了解毛泽东,我广泛阅读了毛泽东的很多人物传记。其中,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与国际事务教授罗斯.特里尔著的《毛泽东传》我很喜欢阅读。从这本书中,我深入了解到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了解到毛泽东惊涛骇浪的史诗传奇。从教书先生到一代领袖,从有为青年到韬略天下,毛泽东走过一条不同寻常的人生道路。
有关名人的事迹范文篇8
1962年,陈毅任中国外交部长。一次,他率团从国外访问回来,路过家乡,决定抽出时间去探望病重的母亲。
陈毅的母亲年高病重,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她见到儿子来探望她,非常高兴,正要和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换下来的尿湿的裤子还放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底下。
陈毅见到久别的母亲,心里也非常激动,他连忙走上前去拉住母亲的手,亲切地问这问那。
过了一会儿,陈毅问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在床下了?“
母亲看着瞒不过去,只好说出了真情。
陈毅听了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侍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由我去洗吧!”
母亲硬拦住,不肯让他洗,并说:“你是国家干部,做大事的,又打老远回来,快歇歇吧!和妈妈聊聊。”
这时,陈毅的妻子张茜也抢着要去洗。陈毅急忙说:“我小的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条尿裤子。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裤子,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呀!”
陈毅说完,就从妻子的手里接过尿湿了的裤子和其他一些脏衣服,放在洗衣盆里,一边洗着衣服,一边和母亲叙谈起来。最后,陈毅元帅把母亲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母亲看着他的背影,眼睛湿润了。
有关名人的事迹范文篇9
朱德的生母钟氏(1858-1944),从小生长在极端贫困、社会地位十分低下的流浪艺人家里。钟氏19岁嫁到朱家,数十年如一日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煮了全家的饭,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生朱德的前几分钟还在灶前煮饭,朱德呱呱落地之后,她又起身接着做饭。钟氏生有13个子女,由于生活艰难,有5个刚刚生下来就被溺死。
朱德在两岁时被过继给大伯父。大伯父因无后代,遂领养朱德为嗣。这样朱德又多了一位养父和养母。钟氏晚年知道自己的儿子担任了八路军总司令,仍不辍劳作,自食其力。她所求就是在有生之年能见儿子一面,因处于抗战时期,朱德身负重任,钟氏未能如愿。1944年2月15日,以86岁高龄辞世。
朱德母亲去世之后,蔡畅在延安纪念三八妇女节大会上说,朱德母亲的模范行为是妇女界的光辉榜样。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100多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中共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
毛泽东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中共中央党校的挽联是:“唯有劳动人民母性,能育劳动人民领袖。”
钟氏去世之后,朱德十分悲痛,百忙之中写下了《母亲的回忆》,发表在1944年4月5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上。几十年之后,一名外国记者问朱德:“您一生遗憾是什么?”朱德回答说:“的遗憾就是在老母逝世前连一杯水都没倒。”
朱德简介
朱德,字玉阶,1886年生于四川仪陇县一个农家。少年下田劳作并读过私塾,20岁时到成都考取了高等师范,毕业后回县城当了体育教员。看到社会黑暗和时局动荡,他徒步跋涉3个月到昆明,考入由留学日本成为“士官三杰”之一的蔡锷所主办的云南讲武堂。在讲武堂中,朱德参加了反清革命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
朱德毕业后,在滇军中由少尉排长干起,在讨袁和军阀混战中一直升至少将旅长,名震川滇。当时他与别的将领不同,对黩武争权深感厌倦,喜好音乐,在家中广泛接纳青年军官及学生,并读过《新青年》等杂志。
1921年,朱德主动离开月收入大洋数以千计的军界,外出学习。翌年,朱德到上海见到孙中山,提出革命不能靠与军阀结盟。他又见到陈独秀,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个旧军队的将军想入党,这使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大感惊讶,尽管鼓励朱德追求进步,却未同意。
1922年秋,朱德乘船赴欧,到德国学习战术,并研究社会主义理论。在那里,他见到了周恩来。翌年,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了共产党。1925年,朱德又入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并在军训班学习。在那里,他提出回国后如打不赢就上山,令苏军的教官惊讶。
1926年朱德回国后,利用旧关系到川军、滇军中动员北伐,并秘密做共产党的工作。1927年南昌起义时,朱德率领滇军教育团一部参加,任第九军副军长。起义军南征潮汕失败时,他在危境中率领“铁军”余部近千人进入粤北、湘南,于1928年4月走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合,建立了红四军并任军长,成为全国第一支主力红军的军事指挥员。
1930年,朱德成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翌年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此后几十年间,“总司令”在党内成为朱德的代称。在红军长征时,他有时也担负具体作战指挥。抗战初期,他率八路军总部前往太行山前线。1940年回延安后,因年纪已大,主要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局,不过1947年攻克石家庄时他曾亲临前线指挥。
新中国建立后,朱德先后任国家和党的副主席、全国人大委员长,1955年授十大元帅时为第一名。1959年庐山会议上,他不同意给彭德怀那样定性,被有人说成年老糊涂。“-”初定-为接班人时,他不表赞成,1975年又率先揭发-,可见心底如明镜。
1976年7月,朱德以90岁高龄去世。
有关名人的事迹范文篇10
黄继光,四川省中江县第九区四村人。1931年出生,7岁起给地主放牛、拾柴。解放后积极参加剿匪、反霸和土地改革运动,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入伍后,他在连队当通信员,后又调到营部当通信员,战斗中被任命为六班班长。参军后,在同志们的教育和帮助下,他的觉悟不断提高。由于深受战斗英雄崔建国、苗族英雄刘兴文等许多功臣模范事迹影响,他感到,做一个人民英雄是无尚光荣的。在繁忙的战斗中,黄继光口袋里总是装着一本英雄画册,有空就阅读,他常拿杨根思来鼓励自己,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
上甘岭战役开始后,黄继光所在营奉命向上甘岭右翼597.9高地反击。在我炮火准备,打下4、5号阵地后,战斗继续进行。突然,山顶附近出现敌人3挺重机枪、4挺轻机枪疯狂扫射,阻住反击部队进攻。营参谋长张广生几次派出爆破手爆破,都未能成功,上级命令要在天亮前拿下阵地。而此时离天亮只有三、四十分钟,黄继光多次要求去执行爆破任务,营参谋长批准了他的请求,并任命他为六班班长。
临出坑道时,他对参谋长说:“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他提起手雷,带着战友吴三羊和肖登良向敌火力点匍匐前进。敌人的照明弹把阵地照得透亮,7挺机枪火光闪闪直向外喷射。黄继光带着2人灵活巧妙地利用弹坑和射击间隙迅速跃进,当他们冲到离敌人地堡只有三、四十米时,吴三羊不幸牺牲,肖登良身负重伤,黄继光左臂被打穿了两个洞。
两个战友不能前进了,爆破的任务落在黄继光一人身上。他忍着剧痛,继续向前爬去。离敌人地堡越来越近,敌人发觉了他,子弹在他头顶和身体周围呼啸而过。黄继光一连4次跃进、4次都扑倒在地。他艰难地爬行着,在逼近敌人只有八、九米时,霍地一下站起身来,右手高举手雷,就在这一瞬间,敌人的子弹射中了他的胸膛,黄继光又倒下了。
离天亮只有20分钟了,大家的心情都非常焦急。突然间黄继光直起身来投出了手雷,在巨响中,硝烟把地堡和人影遮没了。我二梯队立即跃起冲锋,可是敌人残存的机枪又从炸塌的地堡喷出火舌,部队再次受阻。
这时,黄继光已7处负伤,左腿被打断,身边没有一件武器。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以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斜侧着身躯,拖着被打断的左腿,双目喷射着仇恨的火焰,坚定地朝敌地堡爬去。猛然间,黄继光以惊人的毅力挺身站起,张开双臂扑向敌堡,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射孔。英雄的伟大壮举,为反击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在黄继光精神的鼓舞下,反击部队迅速攻下0号阵地,乘机顺利攻上山头,全歼守敌两个营1200多人。
为表彰黄继光的伟大精神和不朽功勋,志愿军首长机关决定:给黄继光追记特等功,并追授特级称号。军党委根据黄继光生前的愿望,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于1953年6月25日发布政令:追赠黄继光“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并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军党委决定:将黄继光的名字和光荣事迹刻在五圣山上,留给人民永远怀念和瞻仰。
有关名人的事迹范文篇11
——“笨孩子”刘路
20-年10月,26岁的大学生刘路因为-了“西塔潘猜想”而一举成名,被誉为是世界数学天才。而在此之前,刘路却很“一般”,“一般”到曾经被老师家长认为是笨孩子。
刘路出生于大连市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里。他性格内向,似乎没有一点出类拔萃的地方。但是,他对数学情有独钟。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一本大学初等数论课本,便一下子爱上了它。数论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理论。初中的老师也讲整数、分数。不过,老师讲的都是一些概念化的东西,听起来似乎有些枯燥,刘路一点也不喜欢。可是,这本书为刘路揭开了那些枯燥背后的秘密,让他欣喜若狂。
刘路开始偷偷地自学。他常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个人在数学王国里遨游。有些懂,有些似懂非懂,有些根本就不懂。而那些似懂非懂或者根本就不懂的问题,就像是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他。他按照自己的思维去理解、去探索、去研究。为了解开一个“秘密”,刘路常常吃饭、走路甚至上课都在思考。每当那个“秘密”被解开,他就非常高兴,甚至兴奋得难以入睡。
在刘路沉浸在自己“秘密”的同时,他的学习成绩却在不断下降。初三的时候,他语文、英语都亮起了红灯,就连他喜欢的数学也并不出类拔萃。母亲找到了班主任,想找出刘路退步的原因。可是,他们把早恋、贪玩、上网等原因都一一排除了。因为,刘路学习很刻苦,一点也没有懈怠。最后,班主任给出了结论,这个孩子很笨,智力太差。
母亲回到家,已经是夜里12点。刘路没有睡。她推开了刘路房间的门,看着在灯下学习的刘路,无奈地叹了几口气。刘路听到母亲的叹息声,知道母亲在为自己操心。这一夜,刘路无眠。经过一夜的思考,他下决心抛掉自己的“秘密”探索之路,把心收到学习上来。
决心归决心,做起来却并不是那回事。因为,刘路已经离不开自己的数学研究。没有数学,刘路根本无法学习书本知识,甚至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无奈,刘路只好规定每天只探究一个“秘密”,然后再把心收到学习上来。那段日子,刘路真的很难。他的难并不是来自书本上的压力,而是来自母亲的叹息和老师的白眼。有些科目的老师甚至完全把刘路抛弃,认为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笨孩子。刘路默默地忍受着,按照自己的计划,坚持走自己的路。
刘路赢了,刘路赢了自己。初中毕业,他勉强考上高中。高中毕业,他又勉强考上了中南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这时候,母亲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刘路离开了父母,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涯。大学的学习环境比起初、高中来说,要相对宽松得多。他可以光明正大地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只是,课堂里的那些知识已经满足不了他。因为,那些知识对于他来说,已经是早已揭开的“秘密”。他要向更高的层次迈进,他要把自己的兴趣进行到底。
这天,刘路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发现了“西塔潘猜想”。“西塔潘猜想”是一个世界数学顶尖难题。“猜想”是由英国数理逻辑学家西塔潘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20余年里,世界许多著名数学家对“西塔潘猜想”进行过研究,试图找出答案。可是,结果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刘路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查阅资料,试图找出答案。
刘路的研究被一位同学发现了,那位同学很惊讶,这可是世界数学尖端呀。再说,刘路的数学成绩在班级并不是最好的,只是一般般。一位很“一般”的大三学生怎么可能-世界尖端难题呢?这个消息传出后,刘路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认为刘路完全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可是,刘路不在乎别人怎么说,他继续自己的研究。一种方法失败了,就寻求另一种方法。经过3个多月的反复探索,刘路终于-了这道困扰世界数学家20余年的难题。
用理想攻破猜想。如果你是一块金子,纵然被深埋在地下,但是,只要有理想,并向着理想不断努力,就总会有发光的那一天。
有关名人的事迹范文篇12
世人皆知南阳卧龙,却少人知襄阳凤雏。
凤雏是三国时襄阳的名士。他姓庞,名统,字士元。因为相貌丑陋而仕途坎坷。唉,古今皆然,令人叹惋!他曾在鲁肃的推荐下投靠孙权。孙权见他相貌丑陋,便认为他没什么本事,未加重用。我想,如果当时孙权重用庞统,也许三国鼎立会更加精采。
之后,鲁肃又把他推荐给刘备,便出现了“耒阳县凤雏理事”之事。大材小用!幸好经诸葛亮的鼎力推荐,爱屋及乌,才被刘备重用。官至副军师,中郎将,才得以施展才华。
可好景不常。庞统在帮刘备取西川时,害怕诸葛亮之言而使自己不能施展才智。便不听诸葛亮的劝告,一意孤行,坚决主张进攻雒城。满以为胜券在握,却不料死于落凤坡乱箭之中。年仅三十六岁,风华正茂之时。因此,后人很少了解庞统,而只推崇诸葛亮是“智”的化身。更不用说他那惊世才华了。
有人因落凤坡之事而否认庞统的才干,认为凤雏徒有虚名。其实,以庞统的才能,恐怕东吴的周瑜,曹魏的司马懿也不见得能胜他几分。我认为,当时只有诸葛亮才能,能与他平分秋色。在赤壁之战中,他能对曹操使出连环计,让老谋深算的曹操深信不疑,可见他比曹操更胜一筹。在帮助刘备取西川之时,他能连续给刘备献出三条妙计,足见他才智过人。只可惜他英年早逝,不能完全施展他的才华。是天不容人啊!
如果没有落凤坡之事,也许曹魏便会灭亡,汉室可以复兴。因为诸葛亮与关羽能确保荆州万无一失,而庞统与刘备能固守西川。等到时机成熟了,便可和曹魏正面交战。庞统与刘备取汉中,出祁山。诸葛亮与关羽出荆州取荆襄之地,再取樊城等地。两者形成钳形攻势,夹击之势,相机攻取长安与洛阳等曹魏中心地区,大事可成矣。
“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水镜先生之言,的确不假。也许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吧。
有关名人的事迹范文篇13
在与郭德纲合作之前,他的事业正稳步上升,开始独当一面。他是著名相声艺术家石富宽的弟子,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影视导演系,参加过《编辑部的故事》《新刀马旦》《海马歌舞厅》等家喻户晓的电视剧的拍摄,并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台担任节目编导和主持人。20-年他正式与郭德纲合作,担任捧哏演员。在与他的合作中,郭德纲的相声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挤对他,虽说郭德纲要比他小好几岁,但他从来没有真的生气,反而用他的机智、敏捷烘托出郭德纲的幽默。许多观众都反映,只有他才能“捧”住郭德纲,是他让郭德纲大放异彩。观众认为,他已和郭德纲一起成为当今屈指可数的相声大家。但就算已经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就算有了广泛的认可,他依然甘心在德云社做一片绿叶,用尽全力支持配合着郭德纲。
他就是于谦,虽然以他的实力,他足以重新开辟自己的事业,担任主角,接受属于自己的光环,享受王者般的荣耀,而不是作为一个配角,默默地站在主角身边,甚至在主角接受观众的欢呼时,还要退后一步,承受那份失落。但是谁也不能否定,于谦成功了,在“捧”起郭德纲的同时,他也奠定了自己在相声界的地位。
其实在任何事业上,都会有主角配角之分。固然,在一项事业中,主角和配角的分量有轻有重,但更多的是因为分工的不同,主角可以成功,配角一样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甚至许多人的影响还会超过主角。香港著名演员吴孟达几乎一直都是演的配角,但他的影响已超过了许多演过主角的演员,被誉为“金牌配角”。大陆也有一位配角专业户,他就是著名电影演员牛犇。牛犇共拍过上百部电影电视,是影坛上的“常青树”,许多和他一起拍过电影的主角不过是昙花一现,而他已成为大陆影坛的传奇人物。
不仅影视界或娱乐界有这样大牌的配角,在其他方面同样有许多功勋卓著,甚至功高盖主的配角。乒乓球运动员乔红比邓亚萍先拿过世界单打冠军,但与邓亚萍配合双打后,她总尽量地多理解邓亚萍,让邓亚萍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优势,默默地甘当配角,支撑着邓亚萍的事业。老好人的她同样成就了自己在乒坛的地位,她先后获得国家体委“体育运动荣誉奖章”、“体育运动一级奖章”和“中国乒乓球运动杰出贡献奖”等殊荣。所以有人说,如果没有乔红的配合,邓亚萍创造的时代在双打上可能会有很大的遗憾。而一部三国史,本是魏蜀吴三国君主的博弈,但流传到现在,已然成了诸葛亮的传记,让人几乎忘了诸葛亮只是一个国家的军师,真正指点江山的应该是他的主公。
综上所述,配角并不是无足轻重,在他们的岗位上,他们也是主角,一样有他们成功的天地。在他们的天地里,他们一样是英雄,一样能成就自己的丰功伟业,而且不少时候丝毫不逊于名义上的主角。现在有个词创造得比较好,就是“某某帝”。用在配角身上,十分精妙,那些成功的配角真的可以称为“配角帝”,虽是配角,但他们是自己领域的王者。所以,不必为身为配角而烦恼,甘当配角、当好配角不仅是一种大爱,更是一种智慧,配角同样大有可为。
有关名人的事迹范文篇14
晋朝人孙康自幼聪敏好学,但是家中很贫穷,根本没有上学读书的机会。于是,他开始利用夜晚时间读书,可是夜间读书时,必须点油灯,往往读一个晚上的书,就要用去一灯油,以孙康当时的家庭条件根本负担不起,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是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便躺在床上默诵。
有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寒冷,三天两头下一场大雪。冬夜,孙康盖着薄被正蜷缩在床上,面对着北风呼啸的窗口又在背书。背着背着,突然发现窗口越来越亮,他甚至怀疑是到了快要出太阳的时候了,等他披着衣出门一看,原来是下了大雪,是白雪把窗口映亮了。孙康心想:既然白雪能映亮窗口,那么一定也可以用积雪照着读书吧。想到这里,他便捧起书跑到门外,一个人蹲在雪地里,借着积雪映出的微弱亮光来读。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搓搓手脚。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最终摆脱贫困家境,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推荐访问:事迹 名人 范文 关于名人的事迹 有关名人的事迹和启发 人物事迹范文 名人的主要事迹 一些名人的事迹 有关名人的事迹故事 名人的事迹简短 名人名事迹 一位名人的事迹 关于名人的简介和事迹
上一篇:名人事迹故事摘抄5篇
下一篇:名人励志故事作文400字左右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