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对张桂梅老师事迹的感悟12篇
小学生对张桂梅老师事迹的感悟12篇
小学生对张桂梅老师事迹的感悟篇1
张桂梅同志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是忠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四有”好老师要求的榜样。她坚守教育报国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扎根贫困地区40多年,立志用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倾力建成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让1600余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托举起当地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与希望。张桂梅同志事迹受到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中央媒体持续关注报道,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
张桂梅同志是教育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先进教师典型,曾获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最美乡村教师等荣誉。2020年教育部授予张桂梅同志“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学习张桂梅同志坚守初心、对党忠诚的崇高品格。她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跨越千里、辗转多地,无怨无悔。她创办免费女子高中,帮助数千名山区女孩改变命运,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她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坚定的理想信念融入办学体系,用红色教育为师生铸魂塑形。2000年,她在领取劳模奖金后,把全部奖金5000元一次性交了党费。她把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渗透在血脉里,在她身上充分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初心如磐的精神品质和至诚至深的家国情怀。
学习张桂梅同志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她为了不让一名女孩因贫困失学,坚持家访11年,遍访贫困家庭1300多户,行程十余万公里。她长期拖着病体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体,换来女子高中学生学习的好成绩。她不遗余力践行着“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用实际行动铺就贫困学子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圆梦之路。多年来她一直住在学生宿舍,和孩子们吃住在一起,陪伴学生学习生活。她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潜心育人的敬业精神和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
学习张桂梅同志执着奋斗、无私奉献的至诚情怀。她心怀大我,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节俭,却把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款100多万元全部投入到贫困山区教育中。长期义务兼任华坪福利院院长,多方奔走筹集善款,20年来含辛茹苦养育136名孤儿,被孩子们亲切称呼为“妈妈”。她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西南贫困山区的教育和福利事业,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以德施教的仁爱之心和至善至美的师者大爱。
#417862
小学生对张桂梅老师事迹的感悟篇2
“我从心底敬佩您这样的人……您为这些女孩子们在荆棘重重的道路上开出了一片天,督促她们走向了更高、更远的地方。您选择将自己的爱给了山区的女孩们,让她们看到了更为广阔、美丽的风景。”12月5日,南航乘务员朱静怡给飞机上偶遇的一位乘客写了封信。
这位乘客正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上图右。陈欣波摄,新华社发)。
为大山里的女孩点亮梦想,张桂梅老师感动了无数素昧平生的人。究竟是什么,赋予一位山区人民教师如此厚重的力量?
“源源不断的爱奔向我、鼓励我”
陈法羽一辈子也忘不了在华坪女子高中入学时那张贴在床边、写着自己名字的小纸条。她是女高的第二届毕业生,如今是丽江市永胜县一名民警。
2009年,陈法羽初中毕业,中考没达到高中录取线。父亲对她说:“自费读高中咱家供不起,要不你回家,过几年找个好人家嫁了。”
那一年,陈法羽16岁,心有不甘。此时有人告诉她,华坪建了所免费女子高中,专门招收贫困山区初中毕业的女孩,想读高中可以去试试。这对陈法羽来说,无疑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开学报到,宿舍的床已经铺好了。被褥崭新整齐,床位上贴着名字。陈法羽轻抚写着自己名字的字条,忍不住哭了:“这张小床让我感到安全和温暖,这张纸条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几乎每个从华坪女高毕业的学生,都有和陈法羽相似的感动,她们对张桂梅的敬重无以言表——有什么比改变命运更重要?
张老师对学生的爱真挚热烈,又一以贯之。拖着病体,她坚持为毕业班的孩子上课;节衣缩食,她把省下来的钱捐给学生……有人曾说,张老师快枯竭了,人的爱是有限的。张桂梅听后说:“不会的,因为有源源不断的爱奔向我、鼓励我!”
“坚持,再坚持一下呗”
进入女高的陈法羽很快发现:关爱的同时,是严格的管理。
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课间出操1分钟站好队。张老师每天拿着小喇叭,不厌其烦地喊学生起床、跑步、吃饭、睡觉,“你们迟到一秒钟我也不干!”
张桂梅和病魔斗:“不能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休止地看病上”;
她和贫困较劲:“挽救一个女孩拯救三代人”;
她对学校老师、学生要求严格:“坚持,再坚持一下呗!”这是张桂梅劝慰大家最多的话。
陈法羽说:“我们来女高读书是来改变命运的,不拼拿什么和别人比?张老师也在拼啊!”
校办主任张晓峰告诉记者,张桂梅老师是在拿命办学,师生们服气。
张桂梅的言传身教也感染着女高老师们。韦堂芸老师受伤左脚骨折,想到还有100多天就要高考,她拄着双拐给学生上课;杨晓春老师悄悄给学生垫付医药费、生活费,却从不往外说——这样已知和未知的故事,在女高还有很多。
张桂梅宿舍里有4张床铺,1张自己睡,3张留给“不听话”的和生病的学生。有名女生性格孤僻,和张桂梅住在一起。不管张老师怎么关心她、开导她,她都不怎么说话。张老师疾病缠身,每天早晨5点起床,忙里忙外一天,晚上还和她聊天。3个月后,这名学生抱着张老师痛哭,说一定好好读书。
“女高的许多学生家庭贫困、变故多,她们的心要好好去焐。”张桂梅说。
“走出这里,就忘了女高和我吧”
10多年来,张桂梅老师走过11万公里的家访路,走进1000多名学生的家。
有些地方,包车司机都不愿意去,张桂梅虽然因小脑萎缩导致行动失衡,却跋山涉水坚持家访。她握住学生家长黝黑皲裂的手,脱下外套塞给人家,自己冻成伤寒……在她看来,女高不是普通的学校,是连接党委政府和山区贫困群众的桥梁。
“女高能走到今天,离不开党和政府作坚强的后盾。”各级党委政府对女高关爱有加,当地为女高解决了50个教师编制,教师工资和办学经费均由县财政全额拨款。
在女高教学楼走廊的墙上,挂着大大小小的牌子,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捐款记录。“学生们每天经过这条‘爱心长廊’,会记住得到的帮助。”张桂梅说。
有人联系张桂梅,表示要给女高捐款,但条件是提供学生家庭地址和贫困情况的照片。对于公开学生信息的行为,张桂梅并不同意。她说,对学生的信息要严格保密,既维护学生的自尊,又保护她们的隐私。张桂梅也经常对毕业生说,“走出这里,就忘了女高和我吧。”
如今女高毕业生遍布全国,她们把艰苦朴素、发奋图强、坚忍不拔、感恩回报的精神带出了大山,又带回到山里。
周云丽是女高第一届毕业生,2015年大学毕业后考取宁蒗县一中数学教师岗位。正当她准备上岗时,听说母校数学老师紧缺,她毫不犹豫放弃“正式编制”,回到女高任代课教师。陈法羽将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寄给学校,之后每月拿出500元钱资助在校贫困学妹,“女高改变了山里女孩的人生,我们也要把张老师的精神传下去。”
#417859
小学生对张桂梅老师事迹的感悟篇3
张桂梅同志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是忠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四有”好老师要求的榜样。她坚守教育报国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扎根贫困地区40多年,立志用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倾力建成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让1600余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托举起当地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与希望。张桂梅同志事迹受到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中央媒体持续关注报道,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
张桂梅同志是教育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先进教师典型,曾获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最美乡村教师等荣誉。2020年教育部授予张桂梅同志“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学习张桂梅同志坚守初心、对党忠诚的崇高品格。她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跨越千里、辗转多地,无怨无悔。她创办免费女子高中,帮助数千名山区女孩改变命运,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她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坚定的理想信念融入办学体系,用红色教育为师生铸魂塑形。2000年,她在领取劳模奖金后,把全部奖金5000元一次性交了党费。她把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渗透在血脉里,在她身上充分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初心如磐的精神品质和至诚至深的家国情怀。
学习张桂梅同志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她为了不让一名女孩因贫困失学,坚持家访11年,遍访贫困家庭1300多户,行程十余万公里。她长期拖着病体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体,换来女子高中学生学习的好成绩。她不遗余力践行着“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用实际行动铺就贫困学子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圆梦之路。多年来她一直住在学生宿舍,和孩子们吃住在一起,陪伴学生学习生活。她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潜心育人的敬业精神和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
学习张桂梅同志执着奋斗、无私奉献的至诚情怀。她心怀大我,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节俭,却把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款100多万元全部投入到贫困山区教育中。长期义务兼任华坪福利院院长,多方奔走筹集善款,20年来含辛茹苦养育136名孤儿,被孩子们亲切称呼为“妈妈”。她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西南贫困山区的教育和福利事业,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以德施教的仁爱之心和至善至美的师者大爱。
#417862
小学生对张桂梅老师事迹的感悟篇4
“华坪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为华坪做些事”
张桂梅18岁随姐姐从黑龙江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1990年从丽江教育学院毕业后,张桂梅随丈夫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镇第一中学任教。孰料,丈夫被诊断出胃癌晚期,于1996年去世。她从大理调到华坪教书,“逃避过去的生活”。1997年,她查出患子宫肌瘤,但为带好毕业班,仍然坚持上课,直到把学生送进考场她才住院,手术取出的肌瘤重达两公斤。现在,她患有严重的肺纤维化、肺气肿,每天离不开止痛片。
不幸没有打倒张桂梅,反而成了她燃烧自我的柴火,转机就在于华坪这方热土和这里的好心人。
1998年县里妇代会上,全体代表和县领导主动为张桂梅捐款治病,有的代表掏光了衣兜,没有留钱坐车,走几个小时路回到山里。手捧着这山乡的情义,张桂梅的泪水夺眶而出,“华坪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为华坪做些事。”
民族中学里有不少傈僳族、彝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学生。有的家长带着一包钢镚和角票交学费,有的孩子只吃饭、舍不得吃菜。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帮助孩子们,张桂梅节衣缩食。
1998年入党后,她对工作更加投入。她为每堂课设计开场白,有时朗诵小诗, 有时唱支歌谣,有时讲个故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教班级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
2001年,华坪儿童之家(福利院)成立,捐助方指定张桂梅任院长。第一天就收了36个孤儿,最小的两岁,最大的12岁。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孩子,爱干净的她变了。2003年到2007年,她四处筹集资金,给孩子们改善生活,平时和孩子们住在一起吃在一起。
民族中学里女生很少,儿童之家的孤儿各有各的不幸,这让张桂梅意识到:提高山区母亲的素质,至少可以改变三代人。2002年,她开始筹建免费女子高中,大家都觉得这个想法太疯狂——到哪里找钱!
“她最懂山里孩子的渴盼,最懂这片山”
2007年,张桂梅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在北京开会时,一位细心的记者发现,这位女代表穿的牛仔裤,居然破了两个洞。于是,一篇“我有一个梦想”的报道,让她和她的女子高中梦在全国传开。
丽江市和华坪县各拿出100万元,帮助张桂梅办校。张桂梅告诉记者,这所学校能办起来并走到今天,靠的是党委和政府作坚强后盾。华坪女子高中教师工资和办学经费均由县财政保障,学校建设由教育局负责。教学楼墙上,密密麻麻挂满了捐款人姓名。各方的关心张桂梅都记在心里。女高学生在校三年,只需付生活费。这给每个贫困女生家庭,免去了不少费用。
11年来,张桂梅和学生一起住宿舍,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夜里12点后才休息。她是校长,是保安,每天检查水电安全、熄灯与否,赶走路上的蛇,拿着小喇叭催促学生起床吃饭做操。11年来,她走进1300多名学生家里,走过11万公里山路。爬山一爬就是几个小时。一次家访,脱下外套塞给贫困户,自己冻成伤寒……
女子高中办公室主任张晓峰,多年来跟着张老师家访,吃了不少苦头。他感慨:“张老师最懂山里孩子的渴盼,最懂这片山。”
“有种精神撑着我,那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县城边上,初冬的狮子山挺拔秀丽、色彩斑斓。采访中,突然传来一阵旋风般的咚咚声。张桂梅微微一笑:“是课间操,走,下去看看。”
来到院坝,学生们早已列队整齐,她们的课间操是歌舞“南泥湾”,阳光下红校服熠熠生辉。
10多年来学校坚持每周“五个一”红色教育——党员佩戴党徽上班、重温一次入党誓词、组织一次理论学习、合唱一次革命歌曲、观看一部红色影片,理想信念教育成为鲜明的女高特色。语文老师韦堂云说,女高老师团结如一家,党员带头,张老师身先士卒。
2008年刚办校时只有一栋教学楼,吃饭、上厕所都在校外。张老师让女老师住女生宿舍,晚上好陪学生上厕所。不到半年,17名员工跑了9个,剩下的8个人里有6名党员,张老师把他们找来,“革命战争年代,党员在阵地就在,今天,我们要坚守这块教育扶贫的阵地。”
从那时起,红色教育在这里生根,群山里巴掌大的地方,成了“精神高地”。如今,华坪女子高中连续9年高考综合上线率百分之百,1645名学生从这里走进大学。
而年迈的张桂梅,没有孩子,没有家庭,把自己所有的工资、奖金累计100多万元,全部捐给山区教育和社会事业,坐着4块钱的“摩的”,每天往返于儿童之家和女子高中。
张桂梅不觉得苦,因为“有种精神支撑着我,那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让我直面这片热土时,心里不愧。”
#417861
小学生对张桂梅老师事迹的感悟篇5
张桂梅同志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是忠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四有”好老师要求的榜样。她坚守教育报国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扎根贫困地区40多年,立志用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倾力建成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让1600余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托举起当地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与希望。张桂梅同志事迹受到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中央媒体持续关注报道,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
张桂梅同志是教育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先进教师典型,曾获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最美乡村教师等荣誉。2020年教育部授予张桂梅同志“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学习张桂梅同志坚守初心、对党忠诚的崇高品格。她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跨越千里、辗转多地,无怨无悔。她创办免费女子高中,帮助数千名山区女孩改变命运,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她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坚定的理想信念融入办学体系,用红色教育为师生铸魂塑形。2000年,她在领取劳模奖金后,把全部奖金5000元一次性交了党费。她把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渗透在血脉里,在她身上充分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初心如磐的精神品质和至诚至深的家国情怀。
学习张桂梅同志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她为了不让一名女孩因贫困失学,坚持家访11年,遍访贫困家庭1300多户,行程十余万公里。她长期拖着病体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体,换来女子高中学生学习的好成绩。她不遗余力践行着“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用实际行动铺就贫困学子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圆梦之路。多年来她一直住在学生宿舍,和孩子们吃住在一起,陪伴学生学习生活。她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潜心育人的敬业精神和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
学习张桂梅同志执着奋斗、无私奉献的至诚情怀。她心怀大我,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节俭,却把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款100多万元全部投入到贫困山区教育中。长期义务兼任华坪福利院院长,多方奔走筹集善款,20年来含辛茹苦养育136名孤儿,被孩子们亲切称呼为“妈妈”。她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西南贫困山区的教育和福利事业,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以德施教的仁爱之心和至善至美的师者大爱。
#417862
小学生对张桂梅老师事迹的感悟篇6
爱让死神望而却步
1975年,18岁的满族姑娘张桂梅随姐姐从黑龙江的牡丹江,来到云南迪庆州中甸县支边。此后,在长达36年的时间里,张桂梅把全身心献给了祖国西南边陲山区的教育事业。
36年来,张桂梅从迪庆、大理,再到华坪县辗转从教,成长为优秀共产党员和人民教师。
1993年12月,正在大理工作的张桂梅,得知丈夫患了癌症。
不久,丈夫去世。
张桂梅曾失去活着的勇气。为了逃避悲伤,1996年她来到丽江华坪县华坪民族中学,承担起4个毕业班的政治课教学。
刚来时,她心灰意冷,只想在这样的偏僻之地了此残生。
然而,“是这片热土的父老乡亲和我的学生们,他们的坚韧、向上的精神感染了我。有的孩子为了读书,竟然放弃了和父亲见最后一面,强忍着悲痛坐在教室里,去完成他们的学业和人生理想”。
这一切燃起了她做人的希望。于是,她下决心帮助这些孩子们。她开始缩减自己的伙食费,少吃肉,甚至不吃肉,接济他们,把自己的被子、衣服翻出来,给学生们用。
一个来自永兴乡的小姑娘,穿着脏旧衣服,经常发呆,成绩很差。这引起了张桂梅的注意。了解后得知,这个小姑娘的爸爸病逝,只有妈妈一人供她们兄弟姐妹生活,日子过得很艰难。
张桂梅拿出干净衣服给小姑娘换上,又帮她交学费。
小姑娘感动:“张老师,你就是我的妈妈!”
张桂梅感到了快乐,感受到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就在这时,不幸再次降临。1997年4月,张桂梅忽然感觉身体消瘦得特别快,脸也特别地黑,肚子却越来越大,疼痛难忍。去医院检查,吓了她一跳,肚子里长了个像五个月娃娃那么大的一个肿瘤。
医生要求她马上住院治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但此时,张桂梅承担着四个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再过几个月他们就要参加全省中考。
她整整哭了一夜。“老天啊!你怎么就对我这样不公平,怎么把那么多的不幸都集中到我一个人身上?少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丧夫,难道就不能允许我有一个健康之躯,为教育事业多作点贡献吗?”
痛哭之后,张桂梅决定,不能把即将参加中考的学生扔下!
她默默地把医生检验的结果揣入怀里,赶回学校。
华坪这片热土的父老乡亲们,向她伸出了援手!
从县委到县政协、县妇联和她所在的学校,大家纷纷给她捐款,关心支持她。
县委书记和县长对她说:“张老师,你放心,我们再穷也要把你的病治好。”
救助孤儿无怨无悔
丈夫去世后,张桂梅没有再组建家庭。她没有亲生子女,全身心扑在教育事业和慈善事业上。
心系山里穷孩子的张桂梅,不顾病痛,从2001年3月起,一边在民中当老师,一边义务当上了华坪县“儿童之家”的院长,成了众多孤儿的“妈妈”。
刚建院,第一天就收了36个孤儿,从2岁一直到12岁,满院子哭声震天,搅得左右邻居睡不着觉。
张桂梅尝试着与孩子们培养感情,细心照顾他们。孩子们的卫生习惯很差,头上有虱子,不会上卫生间,大小便满院子都是,床上、裤子里也是。她和工作人员洗得连饭都不想吃。
有一天晚上,她刚刚睡着,就听到有人大叫:“来鬼了!”
她吓了一跳,循声跑到宿舍,看见地上呕吐了一堆饭菜,味道难闻。问孩子们:“鬼在哪?”众人指着一个孩子说:“他妈妈来找他了,因为他妈妈就是这么死的。”他赶紧抱着那个孩子跑到医院,医生说:“吃多了,吐出来就好了。”
打了针,开了药,把孩子带回来,从此再没人说鬼来了。
儿童之家在张桂梅和同事们的辛苦努力下,迄今共抚养118个孤儿,已有50多个走向社会。
而张桂梅这么多年,将自己所获得的国家以及各种奖励的奖金,社会各界支援她治病的资金和自己的一部分工资,累计用于资助学生、困难群众和教育事业的捐款已达70多万元。
创办女中只为悲剧少点发生
“一个重病的人,为什么浑身有病却不死,却没有倒下,因为始终有一种精神支撑着我,那就是感恩,那就是回报!”
张桂梅说,华坪县父老乡亲们对自己有救命之恩,我所做的一切,就是想偿还这笔人情债,恨不得把自己变成几个人来干。
张桂梅在民中教学和管理儿童之家时经常能看到、听到山里孩子一个个的不幸遭遇。孩子们特别是那些贫困女孩的命运更是让她心痛——她们为了求学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张桂梅觉得应该给山里穷孩子一个公平。
她萌发了一个想法,办一所贫困女子高中,让山里的女孩子都能免费接受高中教育,不再陷入“低素质母亲、低素质孩子”这种恶性循环中,让她们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她来到省城开始穿街走巷四处募捐。
2008年1月7日,张桂梅忽然接到姐姐从哈尔滨打来的电话,说哥哥病危,希望能见她最后一面。可她当时已答应和一个企业家在北京做电视访谈节目,为的是给筹备中的女子中学募捐。
做完节目,哥哥已经火化。她泪流满面。
苍天不负有心人。在云南省委、丽江市委的支持下,2008年9月,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开学了,一下就招收了100名女学生。而她则当上了该校的校长。
学校开学了,那些学生家长感动地说,共产党真好,当今的政府真好,还真有这么一所不收费的高中。
张桂梅激动地大哭了一场:“我真的感谢各级组织和领导,帮我实现了这一夙愿,给了教育一个公平。”
在女子高中,张桂梅一直与学生同吃同住。
在这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里,她每天工作时间达到16个小时以上。为了更好地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掌握学校几百名学生的来历家底,她拖着病体,坚持走访了200名学生家庭,行程6000多里,中途病倒两次,拔掉针头接着踏上家访路。
张桂梅表现出色,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大女杰,全国百名优秀母亲,全国十佳知识女性,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这些年,张桂梅没有节假日。为了孩子,为了党的教育事业,她放弃了自己的个人生活,放弃了出国生活的机会。有时她也动摇过,因为曾被人误解,想一走了之。可她真舍不得这里的父老乡亲和那些朴实可爱的孩子。
张桂梅说:“三尺讲台,给了我诠释教师为人师表的小舞台,传授知识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儿童之家的孩子们,让我懂得了做一个母亲的伟大,使我的人生丰富多彩。孩子们已经一个个长大,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已有了工作,还有的已经结了婚。我忘不了那一幕幕温馨的情景。
#417860
小学生对张桂梅老师事迹的感悟篇7
“华坪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为华坪做些事”
张桂梅18岁随姐姐从黑龙江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1990年从丽江教育学院毕业后,张桂梅随丈夫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镇第一中学任教。孰料,丈夫被诊断出胃癌晚期,于1996年去世。她从大理调到华坪教书,“逃避过去的生活”。1997年,她查出患子宫肌瘤,但为带好毕业班,仍然坚持上课,直到把学生送进考场她才住院,手术取出的肌瘤重达两公斤。现在,她患有严重的肺纤维化、肺气肿,每天离不开止痛片。
不幸没有打倒张桂梅,反而成了她燃烧自我的柴火,转机就在于华坪这方热土和这里的好心人。
1998年县里妇代会上,全体代表和县领导主动为张桂梅捐款治病,有的代表掏光了衣兜,没有留钱坐车,走几个小时路回到山里。手捧着这山乡的情义,张桂梅的泪水夺眶而出,“华坪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为华坪做些事。”
民族中学里有不少傈僳族、彝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学生。有的家长带着一包钢镚和角票交学费,有的孩子只吃饭、舍不得吃菜。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帮助孩子们,张桂梅节衣缩食。
1998年入党后,她对工作更加投入。她为每堂课设计开场白,有时朗诵小诗, 有时唱支歌谣,有时讲个故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教班级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
2001年,华坪儿童之家(福利院)成立,捐助方指定张桂梅任院长。第一天就收了36个孤儿,最小的两岁,最大的12岁。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孩子,爱干净的她变了。2003年到2007年,她四处筹集资金,给孩子们改善生活,平时和孩子们住在一起吃在一起。
民族中学里女生很少,儿童之家的孤儿各有各的不幸,这让张桂梅意识到:提高山区母亲的素质,至少可以改变三代人。2002年,她开始筹建免费女子高中,大家都觉得这个想法太疯狂——到哪里找钱!
“她最懂山里孩子的渴盼,最懂这片山”
2007年,张桂梅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在北京开会时,一位细心的记者发现,这位女代表穿的牛仔裤,居然破了两个洞。于是,一篇“我有一个梦想”的报道,让她和她的女子高中梦在全国传开。
丽江市和华坪县各拿出100万元,帮助张桂梅办校。张桂梅告诉记者,这所学校能办起来并走到今天,靠的是党委和政府作坚强后盾。华坪女子高中教师工资和办学经费均由县财政保障,学校建设由教育局负责。教学楼墙上,密密麻麻挂满了捐款人姓名。各方的关心张桂梅都记在心里。女高学生在校三年,只需付生活费。这给每个贫困女生家庭,免去了不少费用。
11年来,张桂梅和学生一起住宿舍,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夜里12点后才休息。她是校长,是保安,每天检查水电安全、熄灯与否,赶走路上的蛇,拿着小喇叭催促学生起床吃饭做操。11年来,她走进1300多名学生家里,走过11万公里山路。爬山一爬就是几个小时。一次家访,脱下外套塞给贫困户,自己冻成伤寒……
女子高中办公室主任张晓峰,多年来跟着张老师家访,吃了不少苦头。他感慨:“张老师最懂山里孩子的渴盼,最懂这片山。”
“有种精神撑着我,那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县城边上,初冬的狮子山挺拔秀丽、色彩斑斓。采访中,突然传来一阵旋风般的咚咚声。张桂梅微微一笑:“是课间操,走,下去看看。”
来到院坝,学生们早已列队整齐,她们的课间操是歌舞“南泥湾”,阳光下红校服熠熠生辉。
10多年来学校坚持每周“五个一”红色教育——党员佩戴党徽上班、重温一次入党誓词、组织一次理论学习、合唱一次革命歌曲、观看一部红色影片,理想信念教育成为鲜明的女高特色。语文老师韦堂云说,女高老师团结如一家,党员带头,张老师身先士卒。
2008年刚办校时只有一栋教学楼,吃饭、上厕所都在校外。张老师让女老师住女生宿舍,晚上好陪学生上厕所。不到半年,17名员工跑了9个,剩下的8个人里有6名党员,张老师把他们找来,“革命战争年代,党员在阵地就在,今天,我们要坚守这块教育扶贫的阵地。”
从那时起,红色教育在这里生根,群山里巴掌大的地方,成了“精神高地”。如今,华坪女子高中连续9年高考综合上线率百分之百,1645名学生从这里走进大学。
而年迈的张桂梅,没有孩子,没有家庭,把自己所有的工资、奖金累计100多万元,全部捐给山区教育和社会事业,坐着4块钱的“摩的”,每天往返于儿童之家和女子高中。
张桂梅不觉得苦,因为“有种精神支撑着我,那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让我直面这片热土时,心里不愧。”
#417861
小学生对张桂梅老师事迹的感悟篇8
爱让死神望而却步
1975年,18岁的满族姑娘张桂梅随姐姐从黑龙江的牡丹江,来到云南迪庆州中甸县支边。此后,在长达36年的时间里,张桂梅把全身心献给了祖国西南边陲山区的教育事业。
36年来,张桂梅从迪庆、大理,再到华坪县辗转从教,成长为优秀共产党员和人民教师。
1993年12月,正在大理工作的张桂梅,得知丈夫患了癌症。
不久,丈夫去世。
张桂梅曾失去活着的勇气。为了逃避悲伤,1996年她来到丽江华坪县华坪民族中学,承担起4个毕业班的政治课教学。
刚来时,她心灰意冷,只想在这样的偏僻之地了此残生。
然而,“是这片热土的父老乡亲和我的学生们,他们的坚韧、向上的精神感染了我。有的孩子为了读书,竟然放弃了和父亲见最后一面,强忍着悲痛坐在教室里,去完成他们的学业和人生理想”。
这一切燃起了她做人的希望。于是,她下决心帮助这些孩子们。她开始缩减自己的伙食费,少吃肉,甚至不吃肉,接济他们,把自己的被子、衣服翻出来,给学生们用。
一个来自永兴乡的小姑娘,穿着脏旧衣服,经常发呆,成绩很差。这引起了张桂梅的注意。了解后得知,这个小姑娘的爸爸病逝,只有妈妈一人供她们兄弟姐妹生活,日子过得很艰难。
张桂梅拿出干净衣服给小姑娘换上,又帮她交学费。
小姑娘感动:“张老师,你就是我的妈妈!”
张桂梅感到了快乐,感受到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就在这时,不幸再次降临。1997年4月,张桂梅忽然感觉身体消瘦得特别快,脸也特别地黑,肚子却越来越大,疼痛难忍。去医院检查,吓了她一跳,肚子里长了个像五个月娃娃那么大的一个肿瘤。
医生要求她马上住院治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但此时,张桂梅承担着四个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再过几个月他们就要参加全省中考。
她整整哭了一夜。“老天啊!你怎么就对我这样不公平,怎么把那么多的不幸都集中到我一个人身上?少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丧夫,难道就不能允许我有一个健康之躯,为教育事业多作点贡献吗?”
痛哭之后,张桂梅决定,不能把即将参加中考的学生扔下!
她默默地把医生检验的结果揣入怀里,赶回学校。
华坪这片热土的父老乡亲们,向她伸出了援手!
从县委到县政协、县妇联和她所在的学校,大家纷纷给她捐款,关心支持她。
县委书记和县长对她说:“张老师,你放心,我们再穷也要把你的病治好。”
救助孤儿无怨无悔
丈夫去世后,张桂梅没有再组建家庭。她没有亲生子女,全身心扑在教育事业和慈善事业上。
心系山里穷孩子的张桂梅,不顾病痛,从2001年3月起,一边在民中当老师,一边义务当上了华坪县“儿童之家”的院长,成了众多孤儿的“妈妈”。
刚建院,第一天就收了36个孤儿,从2岁一直到12岁,满院子哭声震天,搅得左右邻居睡不着觉。
张桂梅尝试着与孩子们培养感情,细心照顾他们。孩子们的卫生习惯很差,头上有虱子,不会上卫生间,大小便满院子都是,床上、裤子里也是。她和工作人员洗得连饭都不想吃。
有一天晚上,她刚刚睡着,就听到有人大叫:“来鬼了!”
她吓了一跳,循声跑到宿舍,看见地上呕吐了一堆饭菜,味道难闻。问孩子们:“鬼在哪?”众人指着一个孩子说:“他妈妈来找他了,因为他妈妈就是这么死的。”他赶紧抱着那个孩子跑到医院,医生说:“吃多了,吐出来就好了。”
打了针,开了药,把孩子带回来,从此再没人说鬼来了。
儿童之家在张桂梅和同事们的辛苦努力下,迄今共抚养118个孤儿,已有50多个走向社会。
而张桂梅这么多年,将自己所获得的国家以及各种奖励的奖金,社会各界支援她治病的资金和自己的一部分工资,累计用于资助学生、困难群众和教育事业的捐款已达70多万元。
创办女中只为悲剧少点发生
“一个重病的人,为什么浑身有病却不死,却没有倒下,因为始终有一种精神支撑着我,那就是感恩,那就是回报!”
张桂梅说,华坪县父老乡亲们对自己有救命之恩,我所做的一切,就是想偿还这笔人情债,恨不得把自己变成几个人来干。
张桂梅在民中教学和管理儿童之家时经常能看到、听到山里孩子一个个的不幸遭遇。孩子们特别是那些贫困女孩的命运更是让她心痛——她们为了求学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张桂梅觉得应该给山里穷孩子一个公平。
她萌发了一个想法,办一所贫困女子高中,让山里的女孩子都能免费接受高中教育,不再陷入“低素质母亲、低素质孩子”这种恶性循环中,让她们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她来到省城开始穿街走巷四处募捐。
2008年1月7日,张桂梅忽然接到姐姐从哈尔滨打来的电话,说哥哥病危,希望能见她最后一面。可她当时已答应和一个企业家在北京做电视访谈节目,为的是给筹备中的女子中学募捐。
做完节目,哥哥已经火化。她泪流满面。
苍天不负有心人。在云南省委、丽江市委的支持下,2008年9月,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开学了,一下就招收了100名女学生。而她则当上了该校的校长。
学校开学了,那些学生家长感动地说,共产党真好,当今的政府真好,还真有这么一所不收费的高中。
张桂梅激动地大哭了一场:“我真的感谢各级组织和领导,帮我实现了这一夙愿,给了教育一个公平。”
在女子高中,张桂梅一直与学生同吃同住。
在这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里,她每天工作时间达到16个小时以上。为了更好地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掌握学校几百名学生的来历家底,她拖着病体,坚持走访了200名学生家庭,行程6000多里,中途病倒两次,拔掉针头接着踏上家访路。
张桂梅表现出色,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大女杰,全国百名优秀母亲,全国十佳知识女性,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这些年,张桂梅没有节假日。为了孩子,为了党的教育事业,她放弃了自己的个人生活,放弃了出国生活的机会。有时她也动摇过,因为曾被人误解,想一走了之。可她真舍不得这里的父老乡亲和那些朴实可爱的孩子。
张桂梅说:“三尺讲台,给了我诠释教师为人师表的小舞台,传授知识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儿童之家的孩子们,让我懂得了做一个母亲的伟大,使我的人生丰富多彩。孩子们已经一个个长大,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已有了工作,还有的已经结了婚。我忘不了那一幕幕温馨的情景。
#417860
小学生对张桂梅老师事迹的感悟篇9
爱让死神望而却步
1975年,18岁的满族姑娘张桂梅随姐姐从黑龙江的牡丹江,来到云南迪庆州中甸县支边。此后,在长达36年的时间里,张桂梅把全身心献给了祖国西南边陲山区的教育事业。
36年来,张桂梅从迪庆、大理,再到华坪县辗转从教,成长为优秀共产党员和人民教师。
1993年12月,正在大理工作的张桂梅,得知丈夫患了癌症。
不久,丈夫去世。
张桂梅曾失去活着的勇气。为了逃避悲伤,1996年她来到丽江华坪县华坪民族中学,承担起4个毕业班的政治课教学。
刚来时,她心灰意冷,只想在这样的偏僻之地了此残生。
然而,“是这片热土的父老乡亲和我的学生们,他们的坚韧、向上的精神感染了我。有的孩子为了读书,竟然放弃了和父亲见最后一面,强忍着悲痛坐在教室里,去完成他们的学业和人生理想”。
这一切燃起了她做人的希望。于是,她下决心帮助这些孩子们。她开始缩减自己的伙食费,少吃肉,甚至不吃肉,接济他们,把自己的被子、衣服翻出来,给学生们用。
一个来自永兴乡的小姑娘,穿着脏旧衣服,经常发呆,成绩很差。这引起了张桂梅的注意。了解后得知,这个小姑娘的爸爸病逝,只有妈妈一人供她们兄弟姐妹生活,日子过得很艰难。
张桂梅拿出干净衣服给小姑娘换上,又帮她交学费。
小姑娘感动:“张老师,你就是我的妈妈!”
张桂梅感到了快乐,感受到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就在这时,不幸再次降临。1997年4月,张桂梅忽然感觉身体消瘦得特别快,脸也特别地黑,肚子却越来越大,疼痛难忍。去医院检查,吓了她一跳,肚子里长了个像五个月娃娃那么大的一个肿瘤。
医生要求她马上住院治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但此时,张桂梅承担着四个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再过几个月他们就要参加全省中考。
她整整哭了一夜。“老天啊!你怎么就对我这样不公平,怎么把那么多的不幸都集中到我一个人身上?少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丧夫,难道就不能允许我有一个健康之躯,为教育事业多作点贡献吗?”
痛哭之后,张桂梅决定,不能把即将参加中考的学生扔下!
她默默地把医生检验的结果揣入怀里,赶回学校。
华坪这片热土的父老乡亲们,向她伸出了援手!
从县委到县政协、县妇联和她所在的学校,大家纷纷给她捐款,关心支持她。
县委书记和县长对她说:“张老师,你放心,我们再穷也要把你的病治好。”
救助孤儿无怨无悔
丈夫去世后,张桂梅没有再组建家庭。她没有亲生子女,全身心扑在教育事业和慈善事业上。
心系山里穷孩子的张桂梅,不顾病痛,从2001年3月起,一边在民中当老师,一边义务当上了华坪县“儿童之家”的院长,成了众多孤儿的“妈妈”。
刚建院,第一天就收了36个孤儿,从2岁一直到12岁,满院子哭声震天,搅得左右邻居睡不着觉。
张桂梅尝试着与孩子们培养感情,细心照顾他们。孩子们的卫生习惯很差,头上有虱子,不会上卫生间,大小便满院子都是,床上、裤子里也是。她和工作人员洗得连饭都不想吃。
有一天晚上,她刚刚睡着,就听到有人大叫:“来鬼了!”
她吓了一跳,循声跑到宿舍,看见地上呕吐了一堆饭菜,味道难闻。问孩子们:“鬼在哪?”众人指着一个孩子说:“他妈妈来找他了,因为他妈妈就是这么死的。”他赶紧抱着那个孩子跑到医院,医生说:“吃多了,吐出来就好了。”
打了针,开了药,把孩子带回来,从此再没人说鬼来了。
儿童之家在张桂梅和同事们的辛苦努力下,迄今共抚养118个孤儿,已有50多个走向社会。
而张桂梅这么多年,将自己所获得的国家以及各种奖励的奖金,社会各界支援她治病的资金和自己的一部分工资,累计用于资助学生、困难群众和教育事业的捐款已达70多万元。
创办女中只为悲剧少点发生
“一个重病的人,为什么浑身有病却不死,却没有倒下,因为始终有一种精神支撑着我,那就是感恩,那就是回报!”
张桂梅说,华坪县父老乡亲们对自己有救命之恩,我所做的一切,就是想偿还这笔人情债,恨不得把自己变成几个人来干。
张桂梅在民中教学和管理儿童之家时经常能看到、听到山里孩子一个个的不幸遭遇。孩子们特别是那些贫困女孩的命运更是让她心痛——她们为了求学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张桂梅觉得应该给山里穷孩子一个公平。
她萌发了一个想法,办一所贫困女子高中,让山里的女孩子都能免费接受高中教育,不再陷入“低素质母亲、低素质孩子”这种恶性循环中,让她们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她来到省城开始穿街走巷四处募捐。
2008年1月7日,张桂梅忽然接到姐姐从哈尔滨打来的电话,说哥哥病危,希望能见她最后一面。可她当时已答应和一个企业家在北京做电视访谈节目,为的是给筹备中的女子中学募捐。
做完节目,哥哥已经火化。她泪流满面。
苍天不负有心人。在云南省委、丽江市委的支持下,2008年9月,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开学了,一下就招收了100名女学生。而她则当上了该校的校长。
学校开学了,那些学生家长感动地说,共产党真好,当今的政府真好,还真有这么一所不收费的高中。
张桂梅激动地大哭了一场:“我真的感谢各级组织和领导,帮我实现了这一夙愿,给了教育一个公平。”
在女子高中,张桂梅一直与学生同吃同住。
在这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里,她每天工作时间达到16个小时以上。为了更好地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掌握学校几百名学生的来历家底,她拖着病体,坚持走访了200名学生家庭,行程6000多里,中途病倒两次,拔掉针头接着踏上家访路。
张桂梅表现出色,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大女杰,全国百名优秀母亲,全国十佳知识女性,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这些年,张桂梅没有节假日。为了孩子,为了党的教育事业,她放弃了自己的个人生活,放弃了出国生活的机会。有时她也动摇过,因为曾被人误解,想一走了之。可她真舍不得这里的父老乡亲和那些朴实可爱的孩子。
张桂梅说:“三尺讲台,给了我诠释教师为人师表的小舞台,传授知识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儿童之家的孩子们,让我懂得了做一个母亲的伟大,使我的人生丰富多彩。孩子们已经一个个长大,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已有了工作,还有的已经结了婚。我忘不了那一幕幕温馨的情景。
#417860
小学生对张桂梅老师事迹的感悟篇10
“我从心底敬佩您这样的人……您为这些女孩子们在荆棘重重的道路上开出了一片天,督促她们走向了更高、更远的地方。您选择将自己的爱给了山区的女孩们,让她们看到了更为广阔、美丽的风景。”12月5日,南航乘务员朱静怡给飞机上偶遇的一位乘客写了封信。
这位乘客正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上图右。陈欣波摄,新华社发)。
为大山里的女孩点亮梦想,张桂梅老师感动了无数素昧平生的人。究竟是什么,赋予一位山区人民教师如此厚重的力量?
“源源不断的爱奔向我、鼓励我”
陈法羽一辈子也忘不了在华坪女子高中入学时那张贴在床边、写着自己名字的小纸条。她是女高的第二届毕业生,如今是丽江市永胜县一名民警。
2009年,陈法羽初中毕业,中考没达到高中录取线。父亲对她说:“自费读高中咱家供不起,要不你回家,过几年找个好人家嫁了。”
那一年,陈法羽16岁,心有不甘。此时有人告诉她,华坪建了所免费女子高中,专门招收贫困山区初中毕业的女孩,想读高中可以去试试。这对陈法羽来说,无疑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开学报到,宿舍的床已经铺好了。被褥崭新整齐,床位上贴着名字。陈法羽轻抚写着自己名字的字条,忍不住哭了:“这张小床让我感到安全和温暖,这张纸条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几乎每个从华坪女高毕业的学生,都有和陈法羽相似的感动,她们对张桂梅的敬重无以言表——有什么比改变命运更重要?
张老师对学生的爱真挚热烈,又一以贯之。拖着病体,她坚持为毕业班的孩子上课;节衣缩食,她把省下来的钱捐给学生……有人曾说,张老师快枯竭了,人的爱是有限的。张桂梅听后说:“不会的,因为有源源不断的爱奔向我、鼓励我!”
“坚持,再坚持一下呗”
进入女高的陈法羽很快发现:关爱的同时,是严格的管理。
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课间出操1分钟站好队。张老师每天拿着小喇叭,不厌其烦地喊学生起床、跑步、吃饭、睡觉,“你们迟到一秒钟我也不干!”
张桂梅和病魔斗:“不能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休止地看病上”;
她和贫困较劲:“挽救一个女孩拯救三代人”;
她对学校老师、学生要求严格:“坚持,再坚持一下呗!”这是张桂梅劝慰大家最多的话。
陈法羽说:“我们来女高读书是来改变命运的,不拼拿什么和别人比?张老师也在拼啊!”
校办主任张晓峰告诉记者,张桂梅老师是在拿命办学,师生们服气。
张桂梅的言传身教也感染着女高老师们。韦堂芸老师受伤左脚骨折,想到还有100多天就要高考,她拄着双拐给学生上课;杨晓春老师悄悄给学生垫付医药费、生活费,却从不往外说——这样已知和未知的故事,在女高还有很多。
张桂梅宿舍里有4张床铺,1张自己睡,3张留给“不听话”的和生病的学生。有名女生性格孤僻,和张桂梅住在一起。不管张老师怎么关心她、开导她,她都不怎么说话。张老师疾病缠身,每天早晨5点起床,忙里忙外一天,晚上还和她聊天。3个月后,这名学生抱着张老师痛哭,说一定好好读书。
“女高的许多学生家庭贫困、变故多,她们的心要好好去焐。”张桂梅说。
“走出这里,就忘了女高和我吧”
10多年来,张桂梅老师走过11万公里的家访路,走进1000多名学生的家。
有些地方,包车司机都不愿意去,张桂梅虽然因小脑萎缩导致行动失衡,却跋山涉水坚持家访。她握住学生家长黝黑皲裂的手,脱下外套塞给人家,自己冻成伤寒……在她看来,女高不是普通的学校,是连接党委政府和山区贫困群众的桥梁。
“女高能走到今天,离不开党和政府作坚强的后盾。”各级党委政府对女高关爱有加,当地为女高解决了50个教师编制,教师工资和办学经费均由县财政全额拨款。
在女高教学楼走廊的墙上,挂着大大小小的牌子,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捐款记录。“学生们每天经过这条‘爱心长廊’,会记住得到的帮助。”张桂梅说。
有人联系张桂梅,表示要给女高捐款,但条件是提供学生家庭地址和贫困情况的照片。对于公开学生信息的行为,张桂梅并不同意。她说,对学生的信息要严格保密,既维护学生的自尊,又保护她们的隐私。张桂梅也经常对毕业生说,“走出这里,就忘了女高和我吧。”
如今女高毕业生遍布全国,她们把艰苦朴素、发奋图强、坚忍不拔、感恩回报的精神带出了大山,又带回到山里。
周云丽是女高第一届毕业生,2015年大学毕业后考取宁蒗县一中数学教师岗位。正当她准备上岗时,听说母校数学老师紧缺,她毫不犹豫放弃“正式编制”,回到女高任代课教师。陈法羽将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寄给学校,之后每月拿出500元钱资助在校贫困学妹,“女高改变了山里女孩的人生,我们也要把张老师的精神传下去。”
#417859
小学生对张桂梅老师事迹的感悟篇11
“华坪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为华坪做些事”
张桂梅18岁随姐姐从黑龙江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1990年从丽江教育学院毕业后,张桂梅随丈夫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镇第一中学任教。孰料,丈夫被诊断出胃癌晚期,于1996年去世。她从大理调到华坪教书,“逃避过去的生活”。1997年,她查出患子宫肌瘤,但为带好毕业班,仍然坚持上课,直到把学生送进考场她才住院,手术取出的肌瘤重达两公斤。现在,她患有严重的肺纤维化、肺气肿,每天离不开止痛片。
不幸没有打倒张桂梅,反而成了她燃烧自我的柴火,转机就在于华坪这方热土和这里的好心人。
1998年县里妇代会上,全体代表和县领导主动为张桂梅捐款治病,有的代表掏光了衣兜,没有留钱坐车,走几个小时路回到山里。手捧着这山乡的情义,张桂梅的泪水夺眶而出,“华坪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为华坪做些事。”
民族中学里有不少傈僳族、彝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学生。有的家长带着一包钢镚和角票交学费,有的孩子只吃饭、舍不得吃菜。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帮助孩子们,张桂梅节衣缩食。
1998年入党后,她对工作更加投入。她为每堂课设计开场白,有时朗诵小诗, 有时唱支歌谣,有时讲个故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教班级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
2001年,华坪儿童之家(福利院)成立,捐助方指定张桂梅任院长。第一天就收了36个孤儿,最小的两岁,最大的12岁。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孩子,爱干净的她变了。2003年到2007年,她四处筹集资金,给孩子们改善生活,平时和孩子们住在一起吃在一起。
民族中学里女生很少,儿童之家的孤儿各有各的不幸,这让张桂梅意识到:提高山区母亲的素质,至少可以改变三代人。2002年,她开始筹建免费女子高中,大家都觉得这个想法太疯狂——到哪里找钱!
“她最懂山里孩子的渴盼,最懂这片山”
2007年,张桂梅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在北京开会时,一位细心的记者发现,这位女代表穿的牛仔裤,居然破了两个洞。于是,一篇“我有一个梦想”的报道,让她和她的女子高中梦在全国传开。
丽江市和华坪县各拿出100万元,帮助张桂梅办校。张桂梅告诉记者,这所学校能办起来并走到今天,靠的是党委和政府作坚强后盾。华坪女子高中教师工资和办学经费均由县财政保障,学校建设由教育局负责。教学楼墙上,密密麻麻挂满了捐款人姓名。各方的关心张桂梅都记在心里。女高学生在校三年,只需付生活费。这给每个贫困女生家庭,免去了不少费用。
11年来,张桂梅和学生一起住宿舍,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夜里12点后才休息。她是校长,是保安,每天检查水电安全、熄灯与否,赶走路上的蛇,拿着小喇叭催促学生起床吃饭做操。11年来,她走进1300多名学生家里,走过11万公里山路。爬山一爬就是几个小时。一次家访,脱下外套塞给贫困户,自己冻成伤寒……
女子高中办公室主任张晓峰,多年来跟着张老师家访,吃了不少苦头。他感慨:“张老师最懂山里孩子的渴盼,最懂这片山。”
“有种精神撑着我,那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县城边上,初冬的狮子山挺拔秀丽、色彩斑斓。采访中,突然传来一阵旋风般的咚咚声。张桂梅微微一笑:“是课间操,走,下去看看。”
来到院坝,学生们早已列队整齐,她们的课间操是歌舞“南泥湾”,阳光下红校服熠熠生辉。
10多年来学校坚持每周“五个一”红色教育——党员佩戴党徽上班、重温一次入党誓词、组织一次理论学习、合唱一次革命歌曲、观看一部红色影片,理想信念教育成为鲜明的女高特色。语文老师韦堂云说,女高老师团结如一家,党员带头,张老师身先士卒。
2008年刚办校时只有一栋教学楼,吃饭、上厕所都在校外。张老师让女老师住女生宿舍,晚上好陪学生上厕所。不到半年,17名员工跑了9个,剩下的8个人里有6名党员,张老师把他们找来,“革命战争年代,党员在阵地就在,今天,我们要坚守这块教育扶贫的阵地。”
从那时起,红色教育在这里生根,群山里巴掌大的地方,成了“精神高地”。如今,华坪女子高中连续9年高考综合上线率百分之百,1645名学生从这里走进大学。
而年迈的张桂梅,没有孩子,没有家庭,把自己所有的工资、奖金累计100多万元,全部捐给山区教育和社会事业,坐着4块钱的“摩的”,每天往返于儿童之家和女子高中。
张桂梅不觉得苦,因为“有种精神支撑着我,那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让我直面这片热土时,心里不愧。”
#417861
小学生对张桂梅老师事迹的感悟篇12
“我从心底敬佩您这样的人……您为这些女孩子们在荆棘重重的道路上开出了一片天,督促她们走向了更高、更远的地方。您选择将自己的爱给了山区的女孩们,让她们看到了更为广阔、美丽的风景。”12月5日,南航乘务员朱静怡给飞机上偶遇的一位乘客写了封信。
这位乘客正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上图右。陈欣波摄,新华社发)。
为大山里的女孩点亮梦想,张桂梅老师感动了无数素昧平生的人。究竟是什么,赋予一位山区人民教师如此厚重的力量?
“源源不断的爱奔向我、鼓励我”
陈法羽一辈子也忘不了在华坪女子高中入学时那张贴在床边、写着自己名字的小纸条。她是女高的第二届毕业生,如今是丽江市永胜县一名民警。
2009年,陈法羽初中毕业,中考没达到高中录取线。父亲对她说:“自费读高中咱家供不起,要不你回家,过几年找个好人家嫁了。”
那一年,陈法羽16岁,心有不甘。此时有人告诉她,华坪建了所免费女子高中,专门招收贫困山区初中毕业的女孩,想读高中可以去试试。这对陈法羽来说,无疑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开学报到,宿舍的床已经铺好了。被褥崭新整齐,床位上贴着名字。陈法羽轻抚写着自己名字的字条,忍不住哭了:“这张小床让我感到安全和温暖,这张纸条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几乎每个从华坪女高毕业的学生,都有和陈法羽相似的感动,她们对张桂梅的敬重无以言表——有什么比改变命运更重要?
张老师对学生的爱真挚热烈,又一以贯之。拖着病体,她坚持为毕业班的孩子上课;节衣缩食,她把省下来的钱捐给学生……有人曾说,张老师快枯竭了,人的爱是有限的。张桂梅听后说:“不会的,因为有源源不断的爱奔向我、鼓励我!”
“坚持,再坚持一下呗”
进入女高的陈法羽很快发现:关爱的同时,是严格的管理。
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课间出操1分钟站好队。张老师每天拿着小喇叭,不厌其烦地喊学生起床、跑步、吃饭、睡觉,“你们迟到一秒钟我也不干!”
张桂梅和病魔斗:“不能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休止地看病上”;
她和贫困较劲:“挽救一个女孩拯救三代人”;
她对学校老师、学生要求严格:“坚持,再坚持一下呗!”这是张桂梅劝慰大家最多的话。
陈法羽说:“我们来女高读书是来改变命运的,不拼拿什么和别人比?张老师也在拼啊!”
校办主任张晓峰告诉记者,张桂梅老师是在拿命办学,师生们服气。
张桂梅的言传身教也感染着女高老师们。韦堂芸老师受伤左脚骨折,想到还有100多天就要高考,她拄着双拐给学生上课;杨晓春老师悄悄给学生垫付医药费、生活费,却从不往外说——这样已知和未知的故事,在女高还有很多。
张桂梅宿舍里有4张床铺,1张自己睡,3张留给“不听话”的和生病的学生。有名女生性格孤僻,和张桂梅住在一起。不管张老师怎么关心她、开导她,她都不怎么说话。张老师疾病缠身,每天早晨5点起床,忙里忙外一天,晚上还和她聊天。3个月后,这名学生抱着张老师痛哭,说一定好好读书。
“女高的许多学生家庭贫困、变故多,她们的心要好好去焐。”张桂梅说。
“走出这里,就忘了女高和我吧”
10多年来,张桂梅老师走过11万公里的家访路,走进1000多名学生的家。
有些地方,包车司机都不愿意去,张桂梅虽然因小脑萎缩导致行动失衡,却跋山涉水坚持家访。她握住学生家长黝黑皲裂的手,脱下外套塞给人家,自己冻成伤寒……在她看来,女高不是普通的学校,是连接党委政府和山区贫困群众的桥梁。
“女高能走到今天,离不开党和政府作坚强的后盾。”各级党委政府对女高关爱有加,当地为女高解决了50个教师编制,教师工资和办学经费均由县财政全额拨款。
在女高教学楼走廊的墙上,挂着大大小小的牌子,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捐款记录。“学生们每天经过这条‘爱心长廊’,会记住得到的帮助。”张桂梅说。
有人联系张桂梅,表示要给女高捐款,但条件是提供学生家庭地址和贫困情况的照片。对于公开学生信息的行为,张桂梅并不同意。她说,对学生的信息要严格保密,既维护学生的自尊,又保护她们的隐私。张桂梅也经常对毕业生说,“走出这里,就忘了女高和我吧。”
如今女高毕业生遍布全国,她们把艰苦朴素、发奋图强、坚忍不拔、感恩回报的精神带出了大山,又带回到山里。
周云丽是女高第一届毕业生,2015年大学毕业后考取宁蒗县一中数学教师岗位。正当她准备上岗时,听说母校数学老师紧缺,她毫不犹豫放弃“正式编制”,回到女高任代课教师。陈法羽将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寄给学校,之后每月拿出500元钱资助在校贫困学妹,“女高改变了山里女孩的人生,我们也要把张老师的精神传下去。”
#417859
上一篇:长治市红色革命故事4篇
下一篇:张能宽科学家事迹的感想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