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新课标学习一些思考(完整文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新课标学习一些思考(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新课标学习的一些思考 2022 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已经颁布实施,这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为实现新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无缝对接。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版)的颁布实施为我们思政课的教学提供了基本遵循,作为一线思政课教师,我们只有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才能将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基本要求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真正使得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落地落实。所以说,研读课标,吃透蕴含其中的精神是打通标准与课堂教学,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最后一公里。那么,我们在新课标的学习过程中,该如何入手呢? 首先就是要理解核心概念,深悟其教育价值。新版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呢?我觉得大家在各级专家培训过程中可以梳理出来。在 2022 年“暑期教师研修” 义务教育课标解读模块中无论是通识培训,还是道德与法治学科专题培训中,专家讲座时出现的高频词语,就是我们确定、研究的核心概念。比如“核心素养”“学业质量”“一体化设计”等。
在新课标的学习过程中,只有准确地把握了核心概念,才能够切实领悟新课标的内涵,吃透其精神实质。比如“核心素养”是此次新课标修订的一个亮点,它既是与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一脉相承,又具有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科特点,体现了本学科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一般核
心素养的学科化和具体化。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3 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 18 个基本要点。道德与法治课标将核心素养写入课程目标的首起部分,并基于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可见其重要性。课程标准确立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家国情怀、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友爱互助、主人翁意识、担当精神、有序参与共 19 项具体表现。这些概念的表述引领了课程目标的制定,更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确定教学目标的方向和遵循。道德与法治是义务教育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才能评价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落实呢?我想首先就应该看老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是否以学科核心素养为遵循,其次要看活动设计是否对核心素养的某一方面有所体现,再有就是要看教学实施是否促进学生发展,而这些都是要以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所以说,深入理解核心概念,是学习新课标的关键一环,是课程标准要求得到落实的重要保障。
其次要加强对比,感悟其“新”之所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2011 版课程标准已经实施了 10 余年,我们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对
原课程标准的学习与落实倾付了大量的心血,原课标的理念、目标已经深入到我们的内心,在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早已自然而然地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再次给我们提出了挑战,我们要在“破”与“立”的联系中调整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破”就是打破固有的理念、观念的束缚,加强新课标的学习与思考,对比与梳理,更新并建立在核心素养指导下的课程目标体系,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落实。
加强对比就是要在新老课程标准之间进行纵向对比,把握课程标准的变化之处,为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实施指明方向。比如在课程性质的表述上,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就新增了道德与法治作用的表述:“在道德教育中发挥法治对道德的促进作用,在法治教育中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使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就帮助我们清晰地梳理了道德与法治在教学中的辩证关系——法治对道德的促进,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也使得这门课程更加名副其实,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统一体。
此外我们还要在不同学科之间加强横向对比,比如关于此次课标修订提出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在我们学科为什么没有明确地表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读课标,以寻求答案。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提出:“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表明本课程就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其内容已经实现了跨学科的融通,既有历史、地理、科技,又有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是横跨
多学科教学的综合课程。
不仅如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还要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联系,做到学习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对于教学来说,课程标准是上位的,是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对教学实践的理论指导,如何打通理论与实践的最后一公里,架设课标与教学之间的桥梁,就需要一线教师多学习、多探索、多实践、多反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想使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得到落实,在学生发展生得以体现,就需要在“学-思-行”上实现贯通。教师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然后再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只有这样循环往复、循序渐进才能够指导教师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对于课程标准中的每一句话,我们都要深究细研,学深悟透。课程标准中为什么要这样表述,这样表述是什么意思,我们在教学中该如何去做,教师在读、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自问自思——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然后再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对应性的链接,在深入领会的基础上思考我们在实践中落实的方法和策略。经历了这种纵深性的学习与思考,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自然就会了然于心,在实施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总之,新课标的学习不能囫囵吞枣,需要我们既要有时间的保障,下好读学的功夫;又要有精神的保障,下好研学的功夫。既要多听专家的讲座分析,又要与同伴互通感悟,实现思维的碰撞。只有这样能才真正做到深入理解,利于实践,让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