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程力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哪个字最能代表客家文化9篇

| 来源:网友投稿

哪个字最能代表客家文化9篇哪个字最能代表客家文化  拜年的由来一说  传说过去有一种极为凶恶的魔鬼叫“年”,会吃人。古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最为危险,人们把晚餐办得特别丰盛,全家团聚,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哪个字最能代表客家文化9篇,供大家参考。

哪个字最能代表客家文化9篇

篇一:哪个字最能代表客家文化

  拜年的由来一说

  传说过去有一种极为凶恶的魔鬼叫“年”,会吃人。古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最为危险,人们把晚餐办得特别丰盛,全家团聚,共同欢饮。晚上所有厅、房都点亮油灯。(因为“年”害怕灯光,同时有灯光人们也更容易发现魔鬼。)且人们到很晚才会入睡,以防魔鬼伤害。第二天即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来,奔走相告,互相庆贺生存下来,没有被魔鬼吃掉。

  对联知识点滴

  对联也叫楹联,它是客家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每逢新春佳节,娶亲、嫁女,建房竣工,小孩三朝、满月,老年人寿诞或去世一般都会叫人拟写、张贴对联。那么它有哪些基本要求呢?一、对联的拟写:一般对联分为上联和下联。上下联字数对等,字不重复,词性和平仄基本相对。且上联最后一字应为仄声(即一般为第三、四声),下联最后一字为平声(即第一、二声)。如:沉舟

  (平平

  侧

  仄

  畔

  仄

  千

  平

  帆

  平

  过

  仄)

  病树

  (仄仄

  前

  平

  头

  平

  万

  仄

  木

  仄

  春

  平)

  又如:校舍

  (仄仄

  修

  平

  装

  平

  千

  平

  载

  仄

  盛

  仄)

  门楼

  (平平

  改

  仄

  建

  仄

  万

  仄

  年

  平

  兴

  平)

  横批的写法,一般为四个字,古代从右到左写,今按从左到右写。二、对联的张贴:上联贴在右边(座向的左边),下联贴在左边(座向的右边。)

  娶亲、嫁女壁单

  古往今来,民间娶亲、嫁女,为使喜事办得热闹而又有条不紊,常将重要事项及相关人员进行较具体的书面安排。这种安排亦称为壁单。娶亲壁单式样

  项条帮厨乐迎整挑打提陪支引迎接礼翰喜目盘厨师队亲容担铳调宾宾宾宾礼房墨总姓名项目谨将人为员鸿完婚勤洁布鸣管管管管鸣煮奉泡内名列喜务具景电伞宿暖酒爆饭茶茶调左场相帮

  **

  ***

  姓名公元年

  **

  ***

  ***

  ****

  月日

  鞠躬

  嫁女壁单样式

  项内调帮喜开着提挑陪支接礼书总目调盘厨厨面衣调担宾宾礼房房务谨将为人小员女芳名于勤洁布管管管管管煮鸣提泡列归务具景电伞宿暖酒饭爆茶茶左喜场相帮

  ******

  名字

  **

  项目

  名字

  公元年月日

  (说明:壁单一般不用表格形式,此表中“项目”、“名字”不直接写出。)

  ***

  ***

  ****

  鞠躬

  *

  礼簿封面写法(一)

  为

  *

  公

  子

  女

  元

  ****

  蒙

  **

  **

  于归礼簿

  完婚

  岁次

  年

  *

  月

  **

  亲友族赐贺厚礼订后

  (注:第一至三页写新老外氏贺礼。下面写其他亲友族邻贺礼,本族不写姓而写“家”。)

  **

  日吉立

  礼簿封面写法(二)

  为

  *

  公

  子

  **

  女

  **

  元

  ****

  于归亲蒙友赐礼簿

  完婚族

  岁次

  (注:左上角和中间书写于红纸条上。)

  **

  **

  年

  *

  堂

  **

  月日立

  恭候

  **

  

篇二:哪个字最能代表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以来,客家人极力地保留着自己独具魅力的文化,使客家文化既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汉族文化,又与时俱进地创造出了丰富多

  彩的文化。客家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支流,和广府文化、潮汕文化一样,都是古代南粤土著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在上千年的相互融合中产生的相对稳定的文化。

  客家话客家方言是汉语八大方言之一,以唐宋汉语为基础,以百越土语为辅助的一种语言共同体,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全世界客家人公认的纯正客家话是以梅县话为标准音的。在梅州,客家话播音已成为广播电视台的一大特色,《客家话方言词典》也已修订出版。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有很多种类,但主要由情歌、斗歌、即席演唱三大精华部分组成,此外还有习俗山歌、述事山歌、尾驳尾山歌等等。常用比兴、直叙、比喻、双关等手法,吸收了梅州当地的原瑶、畲民族的民歌表现手法,加上客家语言本身的丰富表现力,显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客家精神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其核心在于团结和奋进。

  客家节日

  岁时节令的民俗活动起源很早,如春节,源于上古社会的“腊祭”,“过年”的传统也起源于上古。除过年过节,还有四时节令,以及其它俗信纪念。这些活动表达了人们的善良心灵,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在传承旧俗中,不断摒弃陋俗、继承良俗、增添新俗,使传统的岁时节令民俗活动更加绚丽,展示出中华民族客家人的传统文化。

  客家农事

  客家人多住山区,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以水稻为最。客家地区的水田,近山用溪水,靠河用河水。皆以水车灌水入田。农家肥料,以"沤粪"或"沤火炉灰"作粪种,参上石灰肥田。稻谷成熟后,收割时,不雇工;约左邻右舍的妇女,到时她们自带镰刀来田里帮助割水稻。这叫“帮工”等她们各家收割水稻时,被人"帮"过工的妇女再"帮"人家的工。是客家人团结互助、平等相待的好传统的充分表现。

  客家服饰

  客家服饰讲究朴素实用,宽敞简便。普遍喜穿素色,尤以蓝、黑、白色最为流行。农村女子普遍系着的一种围裙"掩腹",其实可以掩胸,下摆宽及两侧,上端缝花刺绣,另加“颈链”、“腰链”和“牙牌”、“手镯”等服饰。姑娘梳辫,少妇盘髻。劳动者则多穿对补救短衫的,俗称褂哩。读了书的男子多改着西式裤。鞋袜方面,多穿布鞋,是家庭妇女自制的。

  风俗

  客家人唱山歌,并且在不同的场合、节庆时有对歌的风俗。

  客家人与明清时代的其他汉族人不同,历来从没有裹脚的习俗,穷人家女子一般赤脚或穿木屐,与男子无异。客家人有在清明节做艾粄的习俗,各地的扫墓时间不同(见扫墓条)。客家人有拾骨葬的习俗,拾骨葬是客家文化继承百越文化的一部份。

  信仰

  主条目:香花佛教

  客家人的信仰多为儒道释三教奉祀之神明。除了释迦佛、玉帝、关帝、玄帝、妈祖、城隍等等华人共通的神佛之外,各地有独特的乡土神祇。观世音菩萨:为汉人共通的信仰,闽西永定客家人视为乡土神。三界爷:为汉人共通的信仰,即掌管天、地、水三界的大神,三官大帝[2]。土地伯公:为汉人共通的信仰,即土地公。[2]龙神:守护地脉之神,常与土地伯公并称。汉帝:赣南宁都客家人的信仰,即汉高帝刘邦,初为刘姓宗亲之祖先崇拜。三山国王:广东潮州府——独山、明山、巾山的山神信仰,亦有潮州人信奉。定光古佛:闽西汀州客家人的高僧信仰。惭愧祖师:潮州一带的高僧信仰,亦有潮州人信奉。五显大帝:闽南漳州诏安客家人的信仰,现今在台湾的台北、宜兰、彰化、台中、云林、屏东、台东等18个县市,共有从诏安分香的五显宫或五通宫,目前彰化县大村乡、员林镇、埔心乡、溪湖镇等4个乡镇,共有10个庄头,为轮流值年炉主,故依帝别划分奉祀区域[2]。义民爷:各地因保乡护土而阵亡的客家子弟,死后被奉祀,以台湾极盛。耶稣:马来西亚华侨沙巴州客家人的祖先,19世纪在中国内就已信奉基督教,在沙巴多数属巴色会(又名崇真会)。

  语言主条目:客家语

  客家人使用的语言,通常称为客家话、客家语、客语、土广东话,在广东西部和广西地区也叫作“涯话”、“麻介(gai)话”、“艾话”。在台湾,教育部命名为台湾客家语[3],亦是台语之一[4]。中华民国过去推动的国语运动打压包含客家话的台湾本土方言,致使年轻一辈台湾民众能听说客家话的人数大幅降低。客家话有一种由西方基督教传教士于19世纪创立,使用罗马字母拼写的文字,由闽南语白话字改造而来。传教士用这种文字印刷了不少基督教刊物。中国国内的客家人大部份通用汉字。

  全球首部的客语圣经在2012年4月份正式推出,20几位客籍牧师与说得一口流利客语的,加拿大籍牧师麦煜道,组成客语圣经翻译委员会,以汉字书写语教会罗马拼音,翻译出符合原意,又口语化的客语圣经,翻译过程历时26年,总算在2012年完成。

  礼仪习俗

  说媒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看妹子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写庚帖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广东最美客家古村落(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编红单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定亲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看家方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送日子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送菜和抬嫁妆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具等带回男家。迎亲(接新凝)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客家文化宣传大使客家妹妹钟彩媚[5]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

  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拜堂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最后是亲戚见面,要给新娘红包。拜堂毕,伴娘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声中从房门口向大厅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盘捧上一只鸡,边端酒边讲:“团团圆圆,璧合珠联”,“观音送子,早生贵子”;“夫妻和好,白头到老”。(此礼仪在梅州地区亦已不常见,被现代婚礼模式取代)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声地炮邀客,每半小时放一次,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接着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分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座,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闹房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回门也叫“转门”。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罢午宴,当天回来。送满月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

  传统喜庆习俗

  1.诞生礼仪

  标志着一个人出生的庆贺和祝福,是人生中的开端礼仪。报姜酒

  催生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

  小孩出生后,女婿要带着鸡、蛋、米酒(有的带几十斤)到岳家去报喜,外婆家要请客,至亲友好都会来参加,以表示祝贺。外公、外婆会回赠鸡和红蛋。做三朝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先给小孩洗澡,请接生婆吃饭。外婆会送来大公鸡亮胜客家艺术中心、鸡蛋、面条、糯米粉等。要做“三朝酒”,宴请外婆及亲房。有些地方还要给至亲亲友送红蛋,亲友在满月前会回送鸡、鸡蛋、面条等物。做满月婴儿出生一个月,要做“满月”,外婆会送来大公鸡(很多地方送大阉鸡)鸡蛋,、还会送来婴儿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项圈、风衣、裙、银手镯和背带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亲戚,一般都送小母鸡、鸡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亲房也会来庆贺。做百日小孩出生100天,也要庆贺。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会拿公鸡来庆贺,其他亲属一般都要给婴孩送红包。做周岁孩子出生一周岁,要做“周”,庆贺孩子“得周”。周岁比满月更为隆重,来庆贺的客人也更多。客家妇女生小孩前家里都会准备生鸡,一般一百多只,等妇女生完小孩后,杀鸡跟酒一起煮,叫做在“鸡炒酒”,酒是自家酿的糯米酒。有句话叫做”吃了鸡炒酒,一月就能下田“,说明其对产后恢复很有帮助。

  2.成年礼仪

  客家的成年礼仪分男、女两种,男子的成年礼仪叫做“冠礼”,女子的成年礼仪叫做“笄礼”。(现在好像已经无此礼仪,至少在我所在地(世界客都——梅州)没有了)

  3.寿诞礼仪

  做生日客家人与各地的习俗一样,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较为普遍。从十岁“启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岁,到了六十以上,可称为祝寿。做生日要吃寿面和荷包蛋,示意长寿百岁。(此习俗亦已简化,只做大寿:六十岁以上)祝寿祝寿时,出嫁的女儿要送来大公鸡,还要送寿衣、寿帽、寿饼、寿鞋、寿袜,从头到脚一整套,父亲做寿,同时也要给母亲送上一整套,此外还要送来寿轴、喜炮、寿烛、公鸡以及寿桃、寿面、寿饼、寿酒、寿肉等。其他人来祝寿,一般亲友送寿幛、寿联,或者再加上送礼金。不少地方,七十岁以上高龄、子孙多、家境较好的老人祝寿,要举行拜寿仪式。客家人生日和祝寿,是知情人自行送礼,上门祝贺,先贺后请;除内亲、至交有发请帖外,不贺不请。

  4.建房迁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乔迁新居亦视为重大喜庆之一,要进行隆重庆贺。建房时,房屋定位,房门定向都要请堪舆先生测定,竖柱上梁时,要张灯结彩,贴红联。

  新房建成后,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进行“驱邪”、“除煞”,然后才能迁入居住。做圆工迁入新居时,要随带灯笼(或油灯)、火笼、秤等进屋,还要带一窝小鸡,蒸一甑饭捧进新屋,以示新丁兴旺,喜气盈庭。迁新居要办“入宅酒”,宴请亲友和建屋工匠及帮工等。菜肴中要有韭菜、豆腐、猪肠、猪血和米糕等,示意长长久久,发财高升。

  (三)酒俗

  客家人十分好客,每当亲朋戚友到来,他们都喜欢以家酿米酒相待,这种米酒又称“水酒”,如是初开坛提取的酒,称之为“酒娘”。这种“酒娘”好喝,度数虽然不高,但后劲大,容易醉人。他们在喝酒时,很注意礼节。

  客家人喜欢使用四方桌,俗称“八仙桌”,一种可供八个人同坐的木头桌。上座时,他们很重视席位的安排,一般按亲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座。宴席间的大小位,是这样安排的,如正厅只排有一张桌子,这时要“安尙shang”以面对大门的左侧为首位,右侧为第二位。然后从左到右,穿插论序,面对正厅的右侧为最小(但我们当地有时候会“安前”。如果安排)二张桌子,这时候以左边桌位为大,右边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称之为“一品席”,这种情况,以首席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宴席间第一回斟酒(亦称筛酒),是按尊卑长幼次序先后斟酒,最后再给自己斟酒。酒斟好后,酒壶嘴不能对客人,要对着自己,否则就是失礼。敬酒时,敬酒者要站起来,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诚意),右手举杯讲几句祝颂的吉祥语,并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迟到,视不同情况罚酒1-3杯,妇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离席。客家人喝酒时,为了增添酒兴和热闹气氛,在各种宴会场合,或俗、或雅、或简、或繁,都有猜拳助兴的习俗。猜拳时还有一些规则,比如出三时,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时,大拇指要侧向,不能往上翘。出二时,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时要侧向,不能象灯驳壳枪一样食指指向对方,以表示礼貌。客家人酒令,具有丰富的知识性。猜拳的数字从零到拾,如猜中双方所出的手指合计数,即为胜方。如双方同时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采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时叫“一品高升”;猜“二”时,叫“两家和好”;猜“三”时叫“三星高照”;猜“四”时叫“四季发财”;猜“五”时叫“五子登科”;猜“六”时叫“六六顺心”;猜“七”时叫“七巧成图”;猜“八”时叫“八仙庆寿”;猜“九”时叫“九久长长”;猜“十”时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语。喝酒猜拳时,一般以三杯酒为一组,输拳者喝酒,三杯酒喝完就算过关。如余兴未了,可再来一组或几组。如需请人代拳、代酒,应和对方协商,,征得对方同意才行。除了猜拳斗酒外,还有出手指点数字斗酒,做法是席间指定一人为首,按大家所出手指的总数,算到谁,谁就得喝一杯,例如大家所出手指是六,从为首者算起,到第六位即为喝酒者。另外也有“转汤匙”斗酒的,桌中摆一个汤匙,由一人旋转汤匙,待汤匙停止转动时,汤匙柄指向谁,

  谁就得喝一杯。除外还有“猜单双”斗酒的,在手心中任意放入一枚或两枚硬币,让别人猜单、双,输者喝酒。客家人酒令花样多,有文化的人还喜欢“字词令”(包括地方特产令、农谚令等)、“诗词令”,此外还有“通令”(多是别出心裁,涉及意趣,令人忍俊不禁。,包括猜谜等。客家人)喜欢通过酒规酒令、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游戏,增添酒兴,消除寂寞困倦,直至尽欢尽醉。值得一提的是,以上习俗礼仪都是传统礼仪,现在有些礼仪已经简化,甚至不再举行。

  (四)好客多礼

  客家人不但好客而且多礼,在狭窄的路上相遇,会主动让路,年轻的让年老的,男的让女的,大人让小孩,空手的让挑担的,挑轻担的会让挑重担的,挑重担的会让给扛抬的,相互礼让是客家人的美德。

  人与人相遇,会打招呼,并相互问好,即使是陌生人,也会以亲人称呼对方,比如遇到与自己年纪相似的人,男的称之谓“老拨”(“拨”是方言,是哥哥的意思)女的则称之谓“大嫂”、“大姐”。如果对方年龄比自己大,男的一般称之谓“大伯”,女的称之谓“婶婆”,如果对方年龄比自己小,则称之谓“老弟”、“老妹”。对开店经商者,男的称之谓“老板”,女的称之谓“老板娘”或“老板嫂”。对工艺人一般都称之谓“师傅”,对医师则称之谓“医生”。小孩称与自己父母年纪相似者谓“太伯”、“阿叔”、“阿姨”,如果和自己爷爷、奶奶年纪相似者,则称之谓“老阿爷”、“老阿婆”。客家人很注意人际往来的礼节。“上家过来下家客”,也就是说,上家人到下家来,就会被当作客人一样对待。亲戚朋友之间,每遇喜庆,都会登门相贺。客家人一向热情好客,注重礼节。凡是宴请或吃便饭,都有一定的礼节,如按辈分入席,男女不同席。筵席中来客,依次是首席舅公太(曾祖母外家),其次是舅公(祖母外家),再次为舅父(母亲外家),民间称之为“三代亲”。城里男家结婚宴请时,首席为舅父,其次为舅公太再次为舅公。若首席不到一般不开筵,如果是因故或对主人有成见,不愿到席,主人应把席位留下,让它空着,方可开筵。除“三代亲”为上宾外,姻亲次之,亲属同族则以辈分及年龄分次入座。朋友可以左右随便入座。如果是建房上梁请客的,其首席应是工匠和地理先生,其次为上述的“三代亲”,席次由宴请的主人安排,迟到的要饮酒表示歉意,中途离席要向主人说明原因,并向同席者表示歉意,宴席中间,主人来谢客敬酒时,客人要起立表示礼貌。平时,如逢客人来到,主人会很有礼貌地打招呼,并请客人进屋坐,同时以烟茶相待。无论是城里或乡下的客家人,屋里都建有小浴室并配备有浴盆,客人来到后,女主人会客气地烧一大锅开水,用水桶装着,拿进浴室,同时还会提进一桶冷水,让沐浴者对渗着洗,使水温不会过热或过冷。让客人痛痛快快地洗个澡,消除旅途的疲劳。“一家来客,四邻接待”这是山村客家人的风俗。无论是谁家来客,左右邻居一般都会炒煮几碟菜肴,温热一壶糯米酒,端到来客人的邻居家里,摆上餐桌,并亲为来客斟上一碗酒,请客人品尝自己的家酿和

  自己烹调的的菜肴。即使邻里之间曾发生过口角,也会不计旧时怨恨,照样提着酒壶端着菜肴,到邻居家款待客人,这样一来,邻里之间便会和好如初。如逢年节,亲友之间都会互相拜年,拜年时往往会包一个红包,并且带一包如冰糖、红糖等之类的食品做为礼物,主人必定会留客人饮酒并佐以各种腊味,在和亲戚朋友饮酒时,主人会夹一块鸡肉或鸭肉放进客人的碗里(每头鸡、鸭一般切成9至11块),另加二个圆蛋,以示敬重,如果是稀客,要以鸡腿或鸭腿相待。客人回家时,主人会把红包(另添点钱)及礼物退回,表示敬重。客人辞别时,主人应让客人先行,如客人年老体弱,出门时主人会小心搀扶,或让小辈送他(她)归回家中。

  (五)传统岁时习俗

  过年“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中国客家博物馆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祭灶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入年界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过大年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敬完祖先过后,每家每户会到围龙屋前厅点燃长长的鞭炮,用很长的竹篙串起,一边放一边往自己家门口走,意思是把福气接回自己家里。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守岁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开大门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拜年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

  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吃岁饭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出年界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元宵节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春节到元宵期间,各地还有以下一些游乐活动:”赏灯“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几天,都是客家人很注重的节日,上一年家里有小孩出生的,就会在这时候请所有亲朋好友过来一起庆祝,以小孩喻为灯芯,有传宗接代的意思,所以称”赏灯“。送春牛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组成一个小队,向各户送春牛图,有吹唢呐的,打小鼓的,敲小钹的,在每家门口吹打,送上“恭贺新禧”红贴,主人会给红包。稻草龙一截一截,插满香火,由小孩抬着到各户灶前和猪舍牛栏去舞,祝贺合家平安、六畜兴旺,各户要给红包,小孩得欢乐,主人求吉利。蝙蝠灯也由小孩逐户去舞,“火龙进屋,要你蜡烛”,“恭喜发财,买田建屋”,蝙蝠灯不收红包,只要蜡烛。船灯灯状似船,在陆地表演游唱。春节前排练,锣鼓队,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后,吃罢点心,在开阔场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怀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调,艘公只管划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开天官”,唱“天官赐福”等,最后喝酒吃饭。狮灯有傩人出场,一个狮头,一个狮尾,一个孙猴子,一个沙和尚,还有锣鼓队。狮、猴、沙和尚演唱完后,要进行武术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狮队过年前要请师傅教练武术。春分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

  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清明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区除大部分是春分扫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扫墓的。清明节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坛的。端午节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家家户户买肉、杀鸭、包粽子、做米果过节。端午是个大节,许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会回家过节。中元节客家地区多以七月十五为“鬼节”。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过节,谓“七月十水客家四人过节,七月十五鬼过节”。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中秋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俗称“八月节”,也是个大节。吃月饼,赏月,庆团圆。各家各户要置办酒菜,买猪肉、宰鸡鸭、做米果过节。中秋晚上,家人团聚过节,饭后吃月饼赏月。重阳节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也叫重九节,俗称“九月节”,是年尾大节,有“过了重阳无大节”之说,出门的人很多都要赶回家过节。这一天,很多地方人们要带着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风筝,谓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说,此俗系祖先从北方中原带来,代代相传至今。这一天,有些老人和妇女则上山到庵庙烧香拜佛。冬至冬至在农历十一月,也叫“过冬年”。过冬至要吃猪肉、牛肉,做米果、煮汤丸,有钱人要吃鹿茸、人参补冬。山

  [迎春]是在农历立春日,州官县尹亲赴郊外举行迎春牛仪式,由官员亲自扮春官鞭打纸扎春牛或真牛下田犁田,以示重农勤桑。农村则在神前祭祀,家家户户采摘冬青树枝和桃李花,扎在竹竿上,制成“春把”,从天井伸向高空,堂前摆上供品,“立春”时辰一至,焚香烛、放鞭炮,称“迎春接福”,祈求全家安居乐业,稻菽丰收。有的地方,用土捏成春牛或纸扎春牛,分送各户,置于灶君之旁,以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婚嫁礼俗客家族群的婚嫁习俗,有保留中原汉人古风《六礼》的一面,又有变异的一面。俗随时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时至今日,虽然各阶层繁简不尽相同,但生活在乡镇的平民百姓,一般都要经过四个既郑重又隆重的仪式。1、传庚——相亲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说媒求婚,女方若有意联姻,即将自己的生辰八字交媒人带给男方,男方请“先生”将双方的八字“推算”一番(俗称“合八字”)看是否“相克”,,这个过程即为传庚。进入新时代后,这个“合八字”的仪式已经极少见。现代意识较强的男女双方,一开始就在亲人的陪同下亲自到圩镇的酒楼里互相见面(看妹子),若双方有意联姻,便在餐桌上当面交换信物,这就算相亲之后允婚了。2、过聘——订婚相亲允婚之后,男女双方有一段“思考期”,若双方都不“反悔”,女方则选定一个日子,携着一大群亲属到男方

  住处“看屋场wǔcháng”(采家风),是时,男方百般殷勤,用美酒佳肴将女方带来的亲属灌醉之后,便在宴席上与他们讨价还价,议定恩恤金、礼金、鱼肉、米酒的数量与嫁妆的项目,并敲定行嫁娶亲的日子。如若不能近期嫁娶,每逢重大传统节日,男方必须携带礼品到女方家“捎节”——慰敬女方的长辈。3、行嫁与接亲行嫁与接亲是赣南客家婚俗中最隆重的仪式,要举行一整套项目繁多的礼仪。第一天下午开始为暖轿夜(以前接亲用花轿),新郎要进行化妆(修饰礼仪),叩拜祖宗,然后在一派庄重的气氛下,由舅舅唱赞叹词并为新郎披红、戴花(插在礼帽上)。第二天是正酒日子,新郎随同唢呐手、彩旗手(彩旗用红布绕着两根小桂竹)、先生(礼生)、媒人等到新娘家迎亲,其间,男方必须完成以下礼仪,分别给女方家的先生(礼生)、沐浴(为新娘穿衣服的人)、开厨(厨师)、走堂(端菜的人)、整容(为新娘化妆的人)、扶鸾(伴娘)等三十多人(为喜事帮忙的人)分发红包,以示谢意。在赣南的客家地区流行以柏枝(谐音生百子)装点嫁妆;新嫁娘的五谷嫁妆,表明多子,生命不息。有些地方如南康平田乡新嫁娘脖子上挂“四子项链”即由枣子、花生、挂子、荔枝四种果子串成的珠还,按每种果子名称取义为“早、生、贵、子”。新娘除化妆外,要叩拜祖宗,还有一个特别的程序“哭嫁”,哭嫁没有固定的哭词,是触景生情,即兴而作,诉述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对娘家的依恋之情等。哭叫时顺序很有讲究,须先哭祖宗,后哭在世。在客家地区哭艺如何常作为衡量女子才智贤德的标准。通常哭声愈凄厉愈好,而不哭则被视为不体面,不哭不热闹,不哭则被视为不体面,不哭为人笑之忘本。新娘出嫁时更为有趣的是抢手箱(箱内装的是新娘哭嫁钱),抢手箱是由新娘的哥哥和叔叔到新娘房间把手箱抢出来。凤冠霞披、红衣绣鞋的新娘出屋时,在喜炮声中由长辈和媒人牵着头顶簸箕的新娘走出闺房,过一门槛给一个红包,然后在大厅的上厅叩拜祖宗,再由哥哥或弟弟背到大门前送进香车(或花轿、单车、汽车),由新郎带路,在送嫁姐妹和弟弟(一般是小男孩,寓意早生贵子)的随同下起程,在吹吹打打的男方接亲队伍的簇拥下,来到鼓乐相迎的新郎家。而出嫁时脚不沾地,把出嫁女背出大门的现象,有的被认为新娘沐浴更衣后不能沾尘受秽,有的认为是不能带走娘家财气。男方家的亲朋好友恭候在门口用鞭炮迎接,并请送嫁的亲戚进屋喝茶,但新娘仍要站在门前的摸篮(米筛)中“站性子”(表示到婆家后不能任性,必须蹈规守矩,懂得方圆),待鞭炮燃放后,由手持点燃火把的婶子或嫂子牵着新娘进入新房(火把一般由竹片、丝茅、桃树枝、红绳组成,寓意驱邪迎新),并分撒花生、石榴、桔子、枣子、瓜子等果品于床上,并唱撒帐歌以祝颂早生、多生贵子。然后开始就餐。其入席是很有讲究的,正酒那天的首席是由舅舅坐。在酒席上还有一种独特的客家分菜(寓意分财)习俗,就是把一些便于携带的菜肴分给来客带回家中,让其家中老小一起分享丰盛的喜宴。第二天晚上要陪上亲(女方家族来送嫁的人)4、拜堂与闹房拜堂的仪式是: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最后是夫妻相拜送入洞房。进入洞房的新郎新娘,喝两碗交杯酒,然后勾肩搭膀吃两个鸡公腿。礼毕,婚礼正宴开始,新郎新娘在礼生的引导下,敬请嘉宾对号入席。(二)丧葬礼俗1、丧葬礼俗中的禁忌。(1)送终。凡年逾花甲的老人,不论男女,一旦病重,为子孙者必须在塌前,日夜看守。男性病人即将断气时,要赶快把他抬到厅堂,绝不能让他在房间

  断气。俗规是“冷尸不能入厅下”。传统男人是要在祖堂里断气,俗谓“寿终正寝”。女人则要在她睡房里断气,俗谓“寿纳内寝”。“冷尸入屋败到底”。客家人认为人死了要到祖宗那里去,因此,祠堂与丧事紧密相关。在祠堂里断气的老人,其灵魂可以与祖宗在一起;反之,则会变成孤魂野鬼。但是有规定“凶死的、夭折的、被族内除名的”死后不能进祠堂。(2)、客家丧葬习俗中,给死者穿的衣服,口袋要撕掉。因为“袋”与“代”谐音,意思是不要让后代入棺。(3)老人去世出殡前,孝子孝孙忌外出串门,报丧下跪,受报者扶起。(4)父母逝世后49天内不能理发,三年内不得做上席,否则视为不孝。2、二次葬习俗二次葬是在三四年后再将骨骸挖出择日重葬。在我们当地民间叫“葬軆”。拾骸者将所捡的每根骨头用茶水擦洗,后用草纸抹干,再用山茶油拭净,按先脚后头的顺序,装入一种长形宽口的瓮式陶罐(金骯)里去。二次葬与风水观念有关系。(三)生育礼俗1、麒麟送子灯。赣南客家人在新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新娘娘家向新婚夫妇送一盏麒麟送子灯。因为麒麟灯是一个双层莲花灯座,里面有一个骑麒麟的男童。麒麟是传说中的一个神化动物,专给人们带来吉祥幸福。而“灯”与“丁”谐音,意喻“添丁”。2、送鲩鱼。在粤东客家地区,新婚妇女如果怀孕以后其娘家要送一条鲩鱼,以表示祈愿其女儿生育平安顺利之意。3、做三朝,也有人称为“洗三朝”、洗三澡,即产后第三天产家办酒宴招待亲友接受亲友祝贺。去报喜一般都要送些红鸡蛋,有的地方红鸡蛋的数量有讲究,通常三个。三与“生”谐音。此外三也表多数,“送三”即添子添福。三朝礼仪一个重要的仪式就是叫“洗三”。旧时的“洗三”是用树枝熬成的热水,水中放些狗毛、猫毛给婴儿洗澡。放狗毛、猫毛意为小孩日后不怕猫、狗抓咬。有趣的时在洗三时人们边洗边祈福,如“先洗头、做王侯;后洗腰,辈辈高;洗洗蛋,做知县;洗洗沟,做知州。”(四)惜字习俗在台湾敬字亭作为一个存有物,或是自成一独立的景观,或是纳于其它建筑物如学校(书院)、城门、庙宇等,而型塑出一个公众场域。作为一个公众场域,敬字亭所展现的是一个神圣空间,也是一个世俗空间。作为神圣空间,敬字亭反映的惜字风俗,往往彰显出特有的文化意涵与价值观的型塑;而世俗空间下的社交生活与社会组织及活动,也呈现一地域的社会互动生活。因此藉由敬字亭的探讨可以了解社会公众领域的建构及意涵。有学者指出台湾敬字亭在客家地区较多,因为客家农民,昔日有晴耕雨读的美风良俗,因而爱惜字纸的心态也非常强烈,另外目前所存敬字亭多设于(一)衙署(二)书院(三)村庄边缘(四)城门口(五)寺庙(六)私地;根据初步的观察,福佬地方上的敬字亭设置,大都附属于公共书院或大庙层级的社会系络中;而客家社群的敬字亭信仰,则以辖于庄社单位为其发展特色,其中村庄的例子如桃园龙潭、高雄美浓、屏东六堆、茄冬萧宅等,这些全是客家聚落,似乎显示客家社会与敬字亭有某种密切关系,其透露意义为何,值得进一步研究。而在族群关系方面,依据目前文献所见台湾现存敬字亭多分布在南投县、苗栗县、桃园县、台北县、屏东县、高雄县、彰化县、云林县等地,除客家地区外多为漳州籍分布地区(五)信仰民俗

  客家人是多神崇拜者,有“举头三尺有神明”之说。在客家地区广泛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庙宇,这些庙宇是客家信仰民俗的见证和反映。1、客家地区的共神信仰(1)社公信仰(2)灶王信仰(3)风水信仰2、客家地区信仰民俗的地域分野(1)赣南的许真君信仰(2)闽西、台湾的定光古佛信仰(3)粤东、台湾的三山国王信仰(六)春节民俗1、人日吃“七样菜”客家地区正月初七有吃“七样菜”的习俗。正月初七日,古称“人日”,亦称“人胜节”,始于汉末。《荆楚岁时记》云:“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以七样菜为羹”。客家地区对“七样菜”的叫法不一。粤东地区称“七样菜”,福建宁化、江西石城等县称“七样羹”,江西宁都县则叫“七宝羹”。而且菜的品种不一,有的是指蒜、芹、葱、韭、鱼、肉、米粿;有的指蒜、芹、葱、韭、肉丸、芥、芫。2、禁忌习俗正月初一忌扫地,意为会扫掉自家的财气;年初一不洗碗,因为洗碗时碗筷会互相碰撞发出响声,预示家庭一年内不和睦、有冲突。正月送礼物忌“八”、“十一”两个数,所谓“七胜八败五打六”。三、客家民俗的象征意义分析民俗作为一种总的符号系统,有形式(民俗事象)和内容(民俗意义)两个层面,而且它的生成、发展、演变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因此,民俗学的研究要特别注重对它的种种意义内涵尤其是象征性及其象征意义的分析。因此,本文试对客家民俗存在的隐喻象征、谐音象征意义进行分析。(一)客家民俗的隐喻象征意义分析民俗的象征常通过隐喻来凸显其意义或实现意义的转换。隐喻用之于民俗学、文化学、人类学,则是人们用具体事物来描述抽象的概念,由此及彼,从而实现意义转换的一种方法、途径。在中国的民间文化形态里,处处充满着隐喻象征式的文化特征。在客家民俗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例一,在粤东客家地区,新婚妇女如果怀孕以后,其娘家要送一条鲩鱼,以表示祈愿其女儿生育平安顺利之意。鲩鱼,即草鱼,体滑多鳞。“鲩鱼—孕妇—生育”,乃一隐喻象征关系,隐示孕妇生育像鲩鱼一样顺滑、畅利。例二,客家人的婚礼中有新婚夫妇吃鸡腿的习俗。而且,这两支鸡腿必须是同一只母鸡身上的。这隐喻着两人今后永不分离,吃了母鸡的腿可以顺顺利利生个胖小子。(二)客家民俗的谐音象征意义分析所谓谐音象征,是根据谐声、假借原理,言此而即彼,实现意义的传递、转换和扩张,使两个本来毫不相关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成为文化创造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例一,。在赣南的客家地区流行以柏枝(谐音生百子)装点嫁妆;新嫁娘的五谷嫁妆,表明多子,生命不息。有些地方如南康平田乡新嫁娘脖子上挂“四子项链”即由枣子、花生、挂子、荔枝四种果子串成的珠还,按每种果子名称取义为“早、生、贵、子”。例二,在闽西客家地区婚嫁行交拜时,新人床上要放4个柚子,上贴双喜字,“柚子”与“有子”谐音。在乡村,另有一种习俗,新人床上放一个红斗,装满白米,尺、秤、算盘之类物品,再加一盏红灯,象征婚后生活富裕,会划算,“添红丁”之意。例三,客家丧葬习俗中,给死者穿的衣服,口袋要撕掉。因为“袋”与“代”谐音,意思是不要让后代入棺。例四,正月初七吃的“七样菜”都是以其谐音图吉利、平安。如下图所示:

  七样菜芹蒜葱韭丸鱼芥谐音勤算聪久圆余计象征义勤劳勤快精打细算聪明能干长长久久团团圆圆年年有余有计谋

  象征义勤劳勤快精打细算聪明能干长长久久团团圆圆年年有余有计谋总之,我们对客家人民俗的结构,有助于我们连接客家历史传统、民间信仰、和宗族文化,解读客家心灵深处的理念和文化价值体系

  

篇三:哪个字最能代表客家文化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

  客家民俗及其象征意义

  一、客家民系的形成

  客家民系或曰客家族群,是汉族的一个重要支系。它的先人原居我国北方。由于政治、军事经济等原因,从秦汉开始,他们的先人从中原不断迁徙,定居和繁衍于南方各个省(区)。进入近代以后,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客家人凭着勇于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的精神,漂洋过海谋生者也不少。从客家人居住的地域来看,客家人的分布很广,可以分成中国和海外两部。在国内,客家民系主要分布在赣闽粤边区的三角地带。赣闽粤边区被誉为客家民系的大本营,在客家民系时空形成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另外,在四川、广西、湖南等省(区)均有分布。港澳台地区也有大量客家人。在国外,有82个国家均有客家人。客家人究竟有多少,没有准确的估计。据世界客家总会的估计有一亿之多。由此可见,客家民系的庞大。对于这样一支庞大的汉族支系,如何来界定它,或者说什么是客家民系,客家民系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些问题成了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说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是因为当我们认识客家时,首先是从文化—客家方言、客家意识、客家民俗以及其它诸种文化事象入手的,所以离开了文化,就无从谈客家民系的存在。因此认识了客家文化的内核,弄清了客家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也就说明了客家民系形成的时空历史过程。“客家民系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北方汉民渐次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土著居民古越族的后裔山都木客及畲、瑶等少数民族发生融合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客家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关系。可以说客家文化的形成,也就意味着其载体—客家民系的形成。当然,客家文化与客家民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从孕育到形成再到发展壮大的动态历史过程。(一)客家民系的孕育、形成和发展

  1、孕育期客家文化是在唐末至明请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孕育这一产儿的母体就是赣闽粤客家大本营地区。从秦汉开始,就有北方汉民涉足赣南。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伴随着中原战乱,不断有中原汉民迁入赣南。然而就整体而言,这种迁入是零散的、人数不多的。唐中期至五代的变乱,带来了客家先民的大批南迁,他们在赣南驻足乃至生息繁衍。闽西毗邻赣南,交通便利,加上唐末仙霞岭山道的开通为客家先民迁徙、避难于此提供了条件。于是,广袤的赣闽边区,成为唐末五代客家先民的主要集结地。北方汉民的大量入迁,促进了赣闽边区的进一步开发。于是,北宋时期,出现了第一个经济文化的繁荣时期。两地不仅设治增加,而且户口大盛。赣南,唐元和中(816—820年)有26260户(《元和郡县志》)。北宋淳化元年(990年),从虔州析出南安军,两州军共领13县。至元丰年间(1018——1085),在籍户口(主、客),南安军35799户,虔州98130户,两州军共计133929户(《元丰九域志》卷六),是唐元和中的5倍多。闽西,唐元和中有2618户(《元和郡县志》)。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增设上杭、武平两县,共领四县。至元丰年间,共有主客户81454户(《元丰九域志》卷六),是唐元和中的30多倍。赣南闽西两地元丰年间户数共计215383户。北宋末年,赣南人口继续增长。据崇宁元年(1102年)的统计,虔州有272432户,南安军有37721户,两州军共有310153户(此时不见汀州的户口统计)。如果按每户5口计算,则此时赣南人口已经达到155万。如果加上接壤地汀州的人口,其数字当突破200万。这么多的户口,这么大的一个群体,处于这么一片山区地域,四周又早已形成为不同的汗方言区,因此而独立成为一系也就是自然的了。此时入迁汉族已与当地土著—古越族及其后裔山都木客发生了初步融合,以至宋代以后,山都木客就在客家地区逐渐消失了。此时,一些重要的客家文化事象也初步形成。如崇文重教的传统。这一客家人的风尚,早在北宋时期赣南闽西就已经遍地开花结果。并且,随着客家民系向纵深发展,这种风气很快波及梅州地区。于是,

  源-于-网-络-收-集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

  耕读并举的经济生活模式成为宋代以来逐渐形成的客家人的基本生活模式。这种崇文重教的文化事象,表现在当时赣南闽西两地学校的兴盛、科举名额的增多和著名人物的涌现等各个方面。首先,学校十分兴盛。史载,宋代的赣南“虽荒服郡县,必有学。”赣南的9所县学,其中8所创建于北宋前期的太宗至仁宗时期,1所建于北宋后期的哲宗时期。除县学外,建于北宋的书院赣南有3处,它们分别是石城的琴江书院、大余的道源书院和赣州的濂溪书院。其次,由于崇文重教,使赣南、闽西两地科举名额大量增加。近以进士为例,宋代以前赣南中进士者仅3人,汀州仅1人。而两宋时赣南中进士234人(其中北宋92人,南宋142人);汀州共有进士168人,两地共计402人,比此前的4人增加了近100倍。再次,北宋时期客家地区还涌现出一大批影响全国的著名人物,其中尤以赣南为多。如政治人物有石城的陈恕、陈执父子。学者有北宋赣县名门“四曾”的开创人物赣县人曾准(著名爱国诗人曾几之父)。文学家有为苏东坡推崇,两人成为至交好友的上犹人阳孝本。风水术和风水观念是客家人的一个重要文化事象。风水术是唐末随着客家先民的南迁而迁入赣南的。从客家地区风水术士门世代相传的口头资料中,我们知道,将风水术带入客家的是杨筠松。他继承和发展了风水中的行法理论,创立了江西形势派。自从杨筠松在赣南授业传徒之后,风水术士成为客家地区世代相传的职业。杨筠松也因此成为风水术士共同尊奉的祖师。两宋时期,赣南风水术大盛,名流辈出,如廖、谢世南、赖文俊等。这些风水术士不仅在本地看风水,而且声名远播,甚至奉诏为朝廷看风水。北宋后期至南宋时期,形势派风水向福建传播,并衍生出一个新的流派—理法派。随后,风水术进一步向粤东粤北等地传播。至明清时期,风水活动已经成为一种风俗普及于赣闽粤广大客家地区,并随着客家人飘洋过海而根植于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风水已作为一种民间信仰深深积淀于客家人心灵之中。客家山歌也是随着客家先民迁入赣闽粤山区而产生的。它萌芽于唐末五代,至宋代,因深受唐宋诗词的影响而趋于成熟,广为流传。随着客家民系向赣西南、闽西南及粤东粤北的发展,客家山歌也流传到更为广大的地区。也成为客家人的一种文化现象。综上所述,历史上(特别是唐中期至五代)入迁赣闽边区的客家先民,经过北宋一百余年的和平发展,繁衍数代,人口壮大,且与当地土著发生初步融合,并生长出若干客家文化事象。这表明一支新的独特民系—客家民系正在酝酿和发育成长起来。2、形成期正当宋代客家民系在赣闽边区酝酿形成之际,北方由于受辽、西夏、金政权的侵扰,仍是不得安宁,于是又有不少姓氏迁入赣闽边区。如赣南宁都,北宋入迁的姓氏有肖、杨、郭、邓、陈、姜、池、周、毛、艾、袁、11姓;南宋入迁的姓氏有包、康、符、鄢、叶、万、张、赵8姓。从人口史的资料中,也可看出这一时期赣闽边区入迁人口之众。吴松弟先生在《中国移民史•卷四》一书中做过一项统计,其结果指出:“‰‰。这些地区的人口增加,一定程度上要归于外来人口的迁入。”如此多人口的新迁入,自然要对还在孕育阶段的客家民系发生重大影响,并加速客家民系的成长进程。影响客家民系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与畲族的融合。北宋末至南宋时期,畲族已广泛分布于赣闽粤三角地区,与汉族形成杂居错处的局面。汉畲人民在长期的接触和交往过程中互相认同,并共同参加反封建统治和压迫斗争,从而大大加速了两族人民的融合。特别是南宋末文天祥率领汗畲人民联合进行抗元斗争,以及广东畲民首领陈吊眼和畲妇许夫人率领的“畲军”配合张世杰参加抗元斗争,更是汉畲交融史上的佳话。汉畲融合的过程一直到明清时期才最后完成,汉畲两族在长期接触和交往中,互相学习,互相适应,最终融为一体,成为客家民系的一份子。随着赣闽粤三角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和人口的壮大,以及汉畲瑶等族融合的家深,至南宋后期,客家民系已在赣闽粤地区成长起来,其重要的标志就是客家方言的形成。民系是民族的分支,所以判定民系形成可以借用我国学界通行的判断民族是否形成的四要素作为标志。这四个要素是: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语言,共同文化背景下的共同心理素质。其中尤以共同语言即某一地域的方言是否形成作为重要的标志。目前,多数语言学者持客家方言形成于南宋的观点。诚如谢重光先生在《从客家方言的形成看客家民系的形成》一文中所言:“语言学者中关于客家方言形成于南宋的观点是比较

  源-于-网-络-收-集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

  符合历史实际的。客家方言之独立,即标志着客家民系已形成(引张卫东语)。”因此,南宋是客家民系的形成期,赣南、闽西和粤东在客家民系的形成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3、发展壮大期南宋末年,蒙古人南侵,迫使客家人更大规模地往粤东和粤东北迁徙,由此引起客家文化中心的南移。至明代,梅州已成为客家人的第二块根据地,此地人文渊,超过赣南闽西。明末清初,闽粤客家人由于内部人口膨胀以及满人南下的影响,需要寻求新的生存空间,于是又以梅州和闽西南为策源地,四出向外播迁。此时的广东和福建的大部分地区均为广府系和闽南系汉人,他们无法插足,只好避居沿海地区甚至渡海至台湾、南洋,还有一部分被挤向西南地区。正当闽粤客家在四面受阻、陷入困境时,赣南,这块曾经是客家人的第一故乡的地方,由于多方原因,此时正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于是,大量客家人又扶老携幼,大批回迁入赣。无论从居民结构、人口数量及其地域分布,还是从语言特点各方面看,闽粤客家倒迁入赣对赣南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它给赣南客家注入了强劲的新鲜血液,使这里唐宋以来世居的“老客家”与明末清初闽粤倒迁入赣的“新客家”融为一体,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赣南客家人”。赣南居民的现代格局也最终形成。当然这次闽粤客家倒迁入赣,不仅仅局限于赣南,他们中的一部分再北上进至赣中之吉安、赣西之安福、宜春、萍乡、万载及湖南之醴陵、浏阳、平江,再北至赣之铜鼓、修水等县,大大扩展了客家人的分布区域。

  二、客家民俗举要

  (一)婚嫁礼俗

  客家族群的婚嫁习俗,有保留中原汉人古风《六礼》的一面,又有变异的一面。俗随时变,随着社会

  的发展,时至今日,虽然各阶层繁简不尽相同,但生活在乡镇的平民百姓,一般都要经过四个既郑重

  又隆重的仪式。

  1、传庚——相亲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说媒求婚,女方若有意联姻,即将自己的生辰八字交媒人带给

  男方,男方请“先生”将双方的八字“推算”一番(俗称“合八字”),看是否“相克”,这个过程即为

  传庚。进入新时代后,这个“合八字”的仪式已经极少见。现代意识较强的男女双方,一开始就在亲

  人的陪同下亲自到圩镇的酒楼里互相见面(看妹子),若双方有意联姻,便在餐桌上当面交换信物,这

  就算相亲之后允婚了。

  2、过聘——订婚相亲允婚之后,男女双方有一段“思考期”,若双方都不“反悔”,女方则选定一个

  日子,携着一大群亲属到男方住处“看屋场”(采家风),是时,男方百般殷勤,用美酒佳肴将女方带

  来的亲属灌醉之后,便在宴席上与他们讨价还价,议定恩恤金、礼金、鱼肉、米酒的数量与嫁妆的项

  目,并敲定行嫁娶亲的日子。如若不能近期嫁娶,每逢重大传统节日,男方必须携带礼品到女方家“捎

  节”——慰敬女方的长辈。

  3、行嫁与接亲行嫁与接亲是赣南客家婚俗中最隆重的仪式,要

  举行一整套项目繁多的礼仪。第一天下午开始为暖轿夜(以前接亲用花轿),新郎要进行化妆(修饰礼

  仪),叩拜祖宗,然后在一派庄重的气氛下,由舅舅唱赞叹词并为新郎披红、戴花(插在礼帽上)。第

  二天是正酒日子,新郎随同唢呐手、彩旗手(彩旗用红布绕着两根小桂竹)、先生(礼生)、媒人等到

  新娘家迎亲,其间,男方必须完成以下礼仪,分别给女方家的先生(礼生)、沐浴(为新娘穿衣服的人)、

  开厨(厨师)、走堂(端菜的人)、整容(为新娘化妆的人)、扶鸾(伴娘)等三十多人(为喜事帮忙的

  人)分发红包,以示谢意。在赣南的客家地区流行以柏枝(谐音生百子)装点嫁妆;新嫁娘的五谷嫁

  妆,表明多子,生命不息。有些地方如南康平田乡新嫁娘脖子上挂“四子项链”即由枣子、花生、挂

  子、荔枝四种果子串成的珠还,按每种果子名称取义为“早、生、贵、子”。新娘除化妆外,要叩拜祖

  宗,还有一个特别的程序“哭嫁”,哭嫁没有固定的哭词,是触景生情,即兴而作,诉述父母的养育之

  恩和对娘家的依恋之情等。哭叫时顺序很有讲究,须先哭祖宗,后哭在世。在客家地区哭艺如何常作

  为衡量女子才智贤德的标准。通常哭声愈凄厉愈好,而不哭则被视为不体面,不哭不热闹,不哭则被

  视为不体面,不哭为人笑之忘本。新娘出嫁时更为有趣的是抢手箱(箱内装的是新娘哭嫁钱),抢手箱

  是由新娘的哥哥和叔叔到新娘房间把手箱抢出来。凤冠霞披、红衣绣鞋的新娘出屋时,在喜炮声中由

  长辈和媒人牵着头顶簸箕的新娘走出闺房,过一门槛给一个红包,然后在大厅的上厅叩拜祖宗,再由

  源-于-网-络-收-集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

  哥哥或弟弟背到大门前送进香车(或花轿、单车、汽车),由新郎带路,在送嫁姐妹和弟弟(一般是小男孩,寓意早生贵子)的随同下起程,在吹吹打打的男方接亲队伍的簇拥下,来到鼓乐相迎的新郎家。而出嫁时脚不沾地,把出嫁女背出大门的现象,有的被认为新娘沐浴更衣后不能沾尘受秽,有的认为是不能带走娘家财气。男方家的亲朋好友恭候在门口用鞭炮迎接,并请送嫁的亲戚进屋喝茶,但新娘仍要站在门前的摸篮(米筛)中“站性子”(表示到婆家后不能任性,必须蹈规守矩,懂得方圆),待鞭炮燃放后,由手持点燃火把的婶子或嫂子牵着新娘进入新房(火把一般由竹片、丝茅、桃树枝、红绳组成,寓意驱邪迎新),并分撒花生、石榴、桔子、枣子、瓜子等果品于床上,并唱撒帐歌以祝颂早生、多生贵子。然后开始就餐。其入席是很有讲究的,正酒那天的首席是由舅舅坐。在酒席上还有一种独特的客家分菜(寓意分财)习俗,就是把一些便于携带的菜肴分给来客带回家中,让其家中老小一起分享丰盛的喜宴。4、拜堂与闹房拜堂的仪式是: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最后是夫妻相拜送入洞房。进入洞房的新郎新娘,喝两碗交杯酒,然后勾肩搭膀吃两个鸡公腿。礼毕,婚礼正宴开始,新郎新娘在礼生的引导下,敬请嘉宾对号入席。(二)丧葬礼俗1、丧葬礼俗中的禁忌。(1)送终。凡年逾花甲的老人,不论男女,一旦病重,为子孙者必须在塌前,日夜看守。男性病人即将断气时,要赶快把他抬到厅堂,绝不能让他在房间断气。俗规是“冷尸不能入厅下”。传统男人是要在祖堂里断气,俗谓“寿终正寝”。女人则要在她睡房里断气,俗谓“寿纳内寝”。“冷尸入屋败到底”。客家人认为人死了要到祖宗那里去,因此,祠堂与丧事紧密相关。在祠堂里断气的老人,其灵魂可以与祖宗在一起;反之,则会变成孤魂野鬼。但是有规定“凶死的、夭折的、被族内除名的”死后不能进祠堂。(2)、客家丧葬习俗中,给死者穿的衣服,口袋要撕掉。因为“袋”与“代”谐音,意思是不要让后代入棺。(3)老人去世出殡前,孝子孝孙忌外出串门,报丧下跪,受报者扶起。(4)父母逝世后49天内不能理发,三年内不得做上席,否则视为不孝。2、二次葬习俗二次葬是在三四年后再将骨骸挖出择日重葬。在梅州民间叫“做风水”。拾骸者将所捡的每根骨头用茶水擦洗,后用草纸抹干,再用山茶油拭净,按先脚后头的顺序,装入一种长形宽口的瓮式陶罐(金罂)里去。二次葬与风水观念有关系。(三)生育礼俗1、麒麟送子灯。赣南客家人在新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新娘娘家向新婚夫妇送一盏麒麟送子灯。因为麒麟灯是一个双层莲花灯座,里面有一个骑麒麟的男童。麒麟是传说中的一个神化动物,专给人们带来吉祥幸福。而“灯”与“丁”谐音,意喻“添丁”。2、送鲩鱼。在粤东客家地区,新婚妇女如果怀孕以后其娘家要送一条鲩鱼,以表示祈愿其女儿生育平安顺利之意。3、做三朝,也有人称为“洗三朝”、洗三澡,即产后第三天产家办酒宴招待亲友接受亲友祝贺。去报喜一般都要送些红鸡蛋,有的地方红鸡蛋的数量有讲究,通常三个。三与“生”谐音。此外三也表多数,“送三”即添子添福。三朝礼仪一个重要的仪式就是叫“洗三”。旧时的“洗三”是用树枝熬成的热水,水中放些狗毛、猫毛给婴儿洗澡。放狗毛、猫毛意为小孩日后不怕猫、狗抓咬。有趣的时在洗三时人们边洗边祈福,如“先洗头、做王侯;后洗腰,辈辈高;洗洗蛋,做知县;洗洗沟,做知州。”(四)惜字习俗在台湾敬字亭作为一个存有物,或是自成一独立的景观,或是纳于其它建筑物如学校(书院)、城门、庙宇等,而型塑出一个公众场域。作为一个公众场域,敬字亭所展现的是一个神圣空间,也是一个世俗空间。作为神圣空间,敬字亭反映的惜字风俗,往往彰显出特有的文化意涵与价值观的型塑;而世俗空间下的社交生活与社会组织及活动,也呈现一地域的社会互动生活。因此藉由敬字亭的探讨可以了解社会公众领域的建构及意涵。有学者指出台湾敬字亭在客家地区较多,因为客家农民,昔日有晴耕雨读的美风良俗,因而爱惜字纸的心态也非常强烈,另外目前所存敬字亭多设于(一)衙署(二)书院(三)村庄边缘(四)城门口(五)寺庙(六)私地;根据初步的观察,福佬地方上的敬字亭设置,大都附属于公共

  源-于-网-络-收-集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

  书院或大庙层级的社会系络中;而客家社群的敬字亭信仰,则以辖于庄社单位为其发展特色,其中村庄的例子如桃园龙潭、高雄美浓、屏东六堆、茄冬萧宅等,这些全是客家聚落,似乎显示客家社会与敬字亭有某种密切关系,其透露意义为何,值得进一步研究。而在族群关系方面,依据目前文献所见台湾现存敬字亭多分布在南投县、苗栗县、桃园县、台北县、屏东县、高雄县、彰化县、云林县等地,除客家地区外多为漳州籍分布地区。(五)信仰民俗客家人是多神崇拜者,有“举头三尺有神明”之说。在客家地区广泛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庙宇,这些庙宇是客家信仰民俗的见证和反映。1、客家地区的共神信仰(1)社公信仰(2)灶王信仰(3)风水信仰2、客家地区信仰民俗的地域分野(1)赣南的许真君信仰(2)闽西、台湾的定光古佛信仰(3)粤东、台湾的三山国王信仰(六)春节民俗1、人日吃“七样菜”客家地区正月初七有吃“七样菜”的习俗。正月初七日,古称“人日”,亦称“人胜节”,始于汉末。《荆楚岁时记》云:“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以七样菜为羹”。客家地区对“七样菜”的叫法不一。粤东地区称“七样菜”,福建宁化、江西石城等县称“七样羹”,江西宁都县则叫“七宝羹”。而且菜的品种不一,有的是指蒜、芹、葱、韭、鱼、肉、米粿;有的指蒜、芹、葱、韭、肉丸、芥、芫。2、禁忌习俗正月初一忌扫地,意为会扫掉自家的财气;年初一不洗碗,因为洗碗时碗筷会互相碰撞发出响声,预示家庭一年内不和睦、有冲突。正月送礼物忌“八”、“十一”两个数,所谓“七胜八败五打六”。

  三、客家民俗的象征意义分析

  民俗作为一种总的符号系统,有形式(民俗事象)和内容(民俗意义)两个层面,而且它的生成、发展、演变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因此,民俗学的研究要特别注重对它的种种意义内涵尤其是象征性及其象征意义的分析。因此,本文试对客家民俗存在的隐喻象征、谐音象征意义进行分析。(一)客家民俗的隐喻象征意义分析

  民俗的象征常通过隐喻来凸显其意义或实现意义的转换。隐喻用之于民俗学、文化学、人类学,则是人们用具体事物来描述抽象的概念,由此及彼,从而实现意义转换的一种方法、途径。在中国的民间文化形态里,处处充满着隐喻象征式的文化特征。在客家民俗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例一,在粤东客家地区,新婚妇女如果怀孕以后,其娘家要送一条鲩鱼,以表示祈愿其女儿生育平安顺利之意。鲩鱼,即草鱼,体滑多鳞。“鲩鱼—孕妇—生育”,乃一隐喻象征关系,隐示孕妇生育像鲩鱼一样顺滑、畅利。例二,客家人的婚礼中有新婚夫妇吃鸡腿的习俗。而且,这两支鸡腿必须是同一只母鸡身上的。这隐喻着两人今后永不分离,吃了母鸡的腿可以顺顺利利生个胖小子。(二)客家民俗的谐音象征意义分析

  所谓谐音象征,是根据谐声、假借原理,言此而即彼,实现意义的传递、转换和扩张,使两个本来毫不相关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成为文化创造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例一,。在赣南的客家地区流行以柏枝(谐音生百子)装点嫁妆;新嫁娘的五谷嫁妆,表明多子,生命不息。有些地方如南康平田乡新嫁娘脖子上挂“四子项链”即由枣子、花生、挂子、荔枝四种果子串成的珠还,按每种果子名称取义为“早、生、贵、子”。例二,在闽西客家地区婚嫁行交拜时,新人床上要放4个柚子,上贴双喜字,“柚子”与“有子”谐音。在乡村,另有一种习俗,新人床上放一个红斗,装满白米,尺、秤、算

  源-于-网-络-收-集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

  盘之类物品,再加一盏红灯,象征婚后生活富裕,会划算,“添红丁”之意。例三,客家丧葬习俗中,

  给死者穿的衣服,口袋要撕掉。因为“袋”与“代”谐音,意思是不要让后代入棺。例四,正月初七

  吃的“七样菜”都是以其谐音图吉利、平安。如下图所示:

  七样菜芹

  蒜

  葱

  韭

  丸

  鱼

  芥

  谐音

  勤

  算

  聪

  久

  圆

  余

  计

  象征义勤劳勤快精打细算聪明能干长长久久团团圆圆年年有余有计谋

  总之,我们对客家人民俗的结构,有助于我们连接客家历史传统、民间信仰、和宗族文化,解读客家

  心灵深处的理念和文化价值体系。

  源-于-网-络-收-集

  

篇四:哪个字最能代表客家文化

  .

  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语言、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饮食等方面。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土著文化,加上长期居住在丘陵地环境影响,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而客家人也被称为是“丘陵上的民族”。而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耕读传家(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所以,“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是客家文化的特点。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质是儒家文化;移民文化与山区文化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质,客家人的祖先崇拜、重教观念、寻根意识、开拓精神、以及奇特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等,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三种文化特质的外化。客家文化主要元素有:客家民居文化(围屋)、客家艺术文化(山歌等)、客家服饰文化、客家饮食文化、客家语言等。山歌的客家元素、语言的客家元素、历史的客家元素、饮食的客家元素、居住的客家元素、营生方式的客家元素、婚丧喜庆的客家元素、宗教信仰的客家元素、保守文化的特殊族性客家元素等等……客家文化中无论是物质形态还是精神世界,文献典籍、艺术珍品、规章建设、器物营造等文化符号上无不闪耀着客家“和文化”的光芒。文化是抽象的,但文化符号是具体的,文化一切表现莫不以符号为手段。客家文化符号是经过时间洗涤后积淀下来的的精华,体现着客家

  .

  .

  民系的文化特色,记录着客家人的发展历史,透露了他们生活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传递着他们的生存经验和理想,以及留给后人能提升精神完善自身的信息。文化符号在城市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中都能渗透和鲜明呈现出来。以族谱为主要文献形式记载了客家民系繁衍生息和谐的历史。客家人特别重视记载本族血脉世系的宗族族谱,是各民系中最为突出的。客家族谱是客家人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姓氏血缘亲族的总徽记,是联结海内外客家裔孙的文本纽带。以客家方言、山歌等艺术形式承载了客家和美文化的内容。不论是带有唐宋古韵的客家方言,抑或是承袭了先秦遗风和魏晋风流的客家山歌,都洋溢着国风和畅的特色。虽然不同区域客家人音调有所不同,抑或是客居海外远离故土的客家人都不影响相互间的沟通,客家话成了客家人相互认同的中介,维系着他们族群和谐稳固的发展。客家山歌旋律优美,语言朴素生动,或讴歌生活,或劝诫后人,或传递美好情感。歌词文采富丽,句式对仗工整,透出客家山歌的秩序美感。客家山歌是男女之间表达美好情感,劳作里寻找寄托,聚会联络情感的手段,给人和谐美好的熏陶。以风水理念自然崇拜的信仰形式表现客家和谐的生态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之一,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观重要内容之一。客家人居住区域大都为山区等环境比较低劣的地区,客家人在生存与发展中,与大自然的交流平衡融合中,以风水理念和自然崇拜为主要表现形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和谐生态观。

  .

  .

  以多姿多彩的特色民俗活动展现客家和谐小社会的精神风貌。客家的民俗活动很丰富,不管是什么形式,都突出一个宗旨,和谐热闹欢快,有利于家族的发展和幸福,而且带给你众人拾柴火焰高,一家好不是好,家家旺才是旺的心情,展现了客家和谐小社会的精神风貌。以土圆楼为突出代表的建筑物反映了客家人和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客家土楼,是把中国和谐审美观念凝聚在建筑艺术中的典范。客家地区,从闽西的土楼到粤东的围屋,一座座土楼星罗棋布分布在青山绿水之中,客家人在这里和谐共存,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土楼里,客家人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代代相生,演绎着大家族和谐的生活方式,表达着客家人的内聚力和族群秩序,显示出聚族而居,和睦共处的整合力量,用建筑艺术语言抒写了客家人和谐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文化的符号是代表这一文化的群体的象征,客家“和文化”的符号系统在和谐龙岩建设中发挥着自己独特的功能。客家服饰客家服饰讲究朴素实用,宽敞简便。普遍喜穿素色,尤以蓝、黑、白色最为流行。农村女子普遍系着的一种围裙"掩腹",其实可以掩胸,下摆宽及两侧,上端缝花刺绣,另加“颈链”、“腰链”和“牙牌”、“手镯”等服饰。姑娘梳辫,少妇盘髻。劳动者则多穿对补救短衫的,俗称褂哩。读了书的男子多改着西式裤。鞋袜方面,多穿布鞋,是家庭妇女自制的。

  .

  .

  崇九风俗客家语"九"与"久"同音,故客家人把"九",视为"吉祥"的象征,有"崇九"风俗。客家服饰色彩的多元情结“蓝衫”已被很多现代人视为客家传统服饰的意象。有的学者认为客

  .

  .

  家人具有蓝色情结,客家人对蓝色的迷恋,正是其痛失家园后低哑的咏唱。依据对客家文化及服饰的调研,发现客家传统服饰的蓝色,特别是赣南客家传统服饰的蓝色,流露出客家人对生活的平和与自信,透着客家人的灵性。并且,客家传统服饰的色彩情结呈现出多元状态。但其主色调依然是蓝、青、红三色。从染料使用情况看:通常有五种植物的蓝色色素可以制作成染料,茶蓝、蓼蓝、马蓝、吴蓝和苋蓝,其中茶蓝最佳。在明代,特别是在清代和近代把蓝色作为服饰主色并非客家人独有,我国江南水乡很多地区的汉族与少数民族都有此习俗,如“蓝印花布”的流行就是一例。在客家地区,如《天工开物》载:“闽人种山皆茶蓝。其数倍于诸蓝。山中结箬篓输入舟航。”赣南地方志也记载了种植蓝的习俗,并且就在明代后期,赣南的蓝靛大量销往外地,《赣州府志》载:“城南人种蓝作澱,西北大贾岁一至汛舟而下,州人颇食其利。”可见,受地域气候影响闽粤赣盛产蓝靛,是促成蓝服色在此地域流行的客观原因。再次,客家传统服饰的蓝色给人们印象最深的色彩指标,在这个指标附近的蓝色没有低吟、哀怨之感,相反蓝的透明、清澈。并且,客家女性传统上衣多大色块,或整件为蓝色,或在袖口、肩膀、下摆等处修饰宽约5厘米的黑边(偶尔可见白边)。这些色彩关系都给人既素雅,又明快之感。还需注意的是,客家女性传统服饰的色调除了蓝色使用最多外,也可

  .

  

篇五:哪个字最能代表客家文化

  最能代表中华民俗文化的100个汉字

  九、"鼎、国。《中华遗产》由中华书局、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和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主办。该刊主编黄秀芳原本预估评选结果会是见仁见智、千人千字,但最终却是令人意外的“英雄所见略同”。“尤其是票数比较集中的汉字,若将它们排列起来,几乎就是儒家文化的关键词:

  天、和、礼、道、德、仁、义、忠、信。”“和”字赢得了网上投票的最高票数,也获得了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李贞德等专家的大力推荐。

  侯书议所著的《最美不过是汉字》一书,以甲骨文作为切入点,对这100个最中国化的汉字,从其起源意义、历史演变、社会语境以及风俗民情等方面,截取其中的某些碎片,进行宏观式而非微观式的解读。

  一最小的数字,在正整数中找不到比它更小的数;又是最大的数字,意味着“一切”。始终如一的字形,象征着中华民族统

  一、"稳定与持久。天时而表示具体的人的头顶,时而表示抽象的“上天”。一身二任根源于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有着深厚农耕文明的中国人心中,“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关系。

  人肢体站立,反映了人类祖先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精神站立,人的精神要上可达于天,下可立于地,要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人生在世,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个姿势“挺身站立为人,顶天立地做人。”

  阴本义为山北水南,可指月、地、夜、寒、女、死,与阳相生相克。

  阳本义为山南水北,可指日、天、昼、热、男、生,与阴相生相克。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是阴阳。

  1/12

  日中国历来有日神和火神崇拜。光明、文明,一直为人们所向往。作为自然神,日的地位低于天。作为时间单位,天和日有相似的意义。日在天上运行,因此天日常用在同一词汇中。

  月自然界的月亮一圆一缺相隔30天,与日相对应,是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关于月有不少美丽的神话传说,并通过对月变化的观察,产生了月蚀的知识和记载,以及对月的祭祀及礼仪等。

  易易为变易,宇宙的本性就是差异、变化,没有两个时刻完全相同,人类的历史也是如此。

  这是中国儒家世界观的第一信念,古往今来无人能将其颠覆。

  化变是外在的,化是内在的。文化、教化,都是内在的,现代的信息化,更是一种科技的大变革。

  山地上所突兀者,人间所仰望者,为山。山被中国人赞美成有脊梁的阳刚的代表,所以山就是男子的象征。

  水五行之一,构成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要素。水是一种标准,也是一种境界。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体现出道家“无为而求治”的哲学思想。

  禅是中国化的佛,是神圣巅峰的封号,是超越言语的世俗智慧,是吾国吾民独有的精神风景。

  茶人在草木之间,茶是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圣物,令人身心柔软、宁静和从容。在中国,茶被称为百病之药,陆羽《茶经》将茶文化推向极致;在日本,茶被称为神草,喝茶祛病延年,茶道成为日本人独特的民族文化。

  生生即生命,“天地之大德曰生”。把天地看成是不断生化的天地,用生命的观点来看待天地、万物和人体器官,是诸多中国文化的内核,表明了中国人倾向于在一切事情中寻找一种根本的调和与统一,而不是斗争与混乱。

  耕耕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是农业文明出现以后的重大进步。而耕地手段的进步,就是社会、经济进步的表现。

  2/12

  春春表示在太阳照耀下草木萌发,反映了先民对万物生长靠太阳的朴素认识。春是生机的象征,也是一年的开始。每到春节,极具装饰性的“春”字遍布城乡,成为中国人一年美好希冀的寄托。

  工“工”字承载着中国土木建筑工程发展的丰富文化信息,使中国成为古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度。

  禾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业起源地之

  一。"禾,最初指北方的粟。禾穗垂而向根,被古人引为君子不忘本、谦虚、感恩的美德。

  休甲骨文中像人靠着大树休息,之后引申有休假、停止、喜乐、美好等意思,远超一般人的想象,清晰地展现出中国文字演变的一个缩影。

  田经过人工开发,用于农业耕种的土地,在历史进程中是统治者和人民共同关注的焦点,多少历史事件由田地而发生和展开。

  丰远古的氏族部落划定疆域称为“丰”。甲骨文中是树木和下方的土堆的形象,后引申出草木茂盛,转指人的容貌丰润、体态丰满。中国正是在对丰美、丰富、丰盛等的不断追求中得到发展。

  丝甲骨文中有此字,说明我国丝绸在上古既已出现。丝绸是我国古代的一重大发明,在汉代即已远销到欧洲古罗马,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农中国自古以农立国,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所以“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百姓的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那么国将不国。

  家先民由游猎进入定居阶段的标志,是人们生活的依托。因此保家卫国,匹夫有责。

  安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哲学思想。对民是“平安”,对国家就是“安定”,从国家层面而言,安与定、平等既表现为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动态。

  乐甲骨文中“乐”字是一把类似二胡的乐器。音乐带来快乐,这个字后来用于书写世上一切的快乐。

  3/12

  道道是处世的原则、事物的本质、宇宙的本质、是宗教,也是方术,人人有道,事事有道,是中国人对理想境界最朴素,也是最深刻的体悟。

  法平之如水,法律必须公道,犹如一碗水端平,体现了执着追求社会公平的传统中国法律意识。

  圆是古代对“天”的形状的朴素认识,即所谓“天圆地方”,这种观念影响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对建筑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圆”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追求之

  一。"中国哲学首先追求德行的修为,继而作用于外部世界,即“内圣外王”。“内圣”境界表现之一即圆融、圆通,形成圆满的生存逻辑,从而做一个有德行的人。

  儒春秋时,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悟“觉悟”,看见我的心。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长长的过程。把所有觉的瞬间与长长的悟的过程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看见自己的心了。

  佛佛陀释迦牟尼是觉者、知者。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东汉时由官方正式引入中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在唐代达到鼎盛,其信仰在中国历史上有很深厚的根基。戒古代中国的地方官有种“戒石”,是刻警戒官吏的铭文的石碑,凡事引以为“戒”,行事说话多加小心,从道德上约束自己,从而成了一种中华美德。

  本“本”是根本,“本草”指中药。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被视为社稷守业的不二法门,否则便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元中国人把最初的部分称为“元”,以元为首,奋勇争先,从春秋时代开始成为中国人品质中的一部分。

  中古有大事,聚众于旷地,先建中,群众望见而趋附之。“中”不仅有方位上居中,居要位的内涵,还有行为处事恰到好处的意蕴。喜怒不过节,度量把握恰当,是为“中庸”之妙。

  4/12

  东在五行中,东为木,为春,为生,意喻日出东方。自古以来,中国人观察黄河、长江,建立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到海不复回”“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认识,因此,根深蒂固的内陆文明逐步接纳了海洋文明,融入世界文化的趋势。

  土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土地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土,也是构成万事万物的“五行”之一,对于土地和土地上生长的作物的崇拜,乃有社稷之神的出现,社为土地之神,稷为五谷之神,社稷也因此成为国家的象征。

  北阴阳家以玄武表北方,中国人以北为上,有尊北的意思。“坐北朝南”的观念深入到中国人的建筑文化和礼仪之中。

  社土生万物,地是先民赖以生存的依托,有土才有国。自古先民春秋祭社,平日撮土为堆进行结拜,以及各地都建有土地庙进行肃拜。这些都不是迷信,反映了人们对大地的感谢,对国家的崇敬,对疆土的珍视。

  九在中国文化中,“九”是“天地之至数”,上踞于天,下临于地。“九”“久”谐音,“九”也因此成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表示永恒、喜庆意味的吉祥数字之

  一。"

  鼎鼎在古代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作为一种重要的宗庙礼器,它又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象形所形成的独特视觉效果,它的庄重感认人不由自主产生信任感,“一言九鼎”即是如此。

  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汉族。汉语、汉字、汉学、汉人、汉赋、汉朝„„在中国人心中,“汉”几乎成为与“中国”有等同的意思了。

  瓷中国为瓷器之国,英文China就是“瓷”的意思。瓷、茶、丝,作为古代中国向世界输出的重要商品,由于影响久远而广泛,往往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也就见惯不惊了。

  国“国”字记录了中国历史的重要讯息:

  5/12

  从最初的定居点,到稍后的初级城市,到更加发达的都城,这些被称为“国”的所在,是时代风云的汇聚之地。“国”字在新中国简化后...帝“帝”字在战国以前专属天帝,战国是始以指人间君主,秦以后为“皇帝”简称保国古代历史的传述体系中,帝系是中国历史之始,也是古代统治秩序之体现。

  王“王”字像斧钺。古代氏族首领率军打仗,斧钺象征其军事统帅权。进入阶级社会,王为最高统治者称谓,王权、王道、帝王文化等有其丰富内涵。也有将“王”字型与“三才者,天地人”联系起来,说上横为天,下横为地,中横为人,人能上顺天道,下达民意,即为王者,颇具情趣。

  兵兵对中国文化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作战的策略和方法,即兵法。这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智慧,如今已运用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车据说车起源于黄帝时期。先秦以来,就根据不同的用途、等级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最高级的可以嵌金镶玉,最低级的是不加修饰的本色木材,由此形成丰富多彩的车文化。

  宝甲骨文中,“宝”是会意字,表示屋子里有一串玉。在古代,玉是珍稀的东西,也是人们十分财富的表现之

  一。"后来,添加了“贝”“缶”,由会意字变成了形声字,是汉字形体演变的重要一步。简化后的宝回到了甲骨文的写法。

  龙龙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中国上古时期众多民族的图腾。

  龙又是中国古代王权、皇权的象征,无论在天上还是在人间,龙都具有很高的权威。龙也是几千年来亿万苍生们喜爱和亲近的神灵,丰富多彩的龙文化,影响到中国古代的各个方面。

  龙,沟通了中华大地历史上不同民族、信仰的人们的关系,今天仍是海内外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凤凤是古人把很多鸟的美丽部位汇集、变形、组合而成。在神话传说中,它是最有权威的神鸟。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量与龙凤有关的内容被称为“龙凤文化”。

  6/12

  玉玉是天地华育之精华,不仅有外在美,更有内在美。以玉比德是中国特有的观念。以玉作为礼天的主礼器,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石崇拜”观念的理性升华。

  礼礼乐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作为教化体系,“礼教”十分受重视。礼乐之道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的足迹四散传播,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待人接物的准则和教育子女的良方。

  伦“伦”有次序、辈之意。“序”在中华文化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古代政治文明中的礼制便是以次序为物征。在社会结构层面,等级制的实质也是一种规定的次序,破坏了尊卑次序,将被视为“儹越”;在社会生活层面,伦理纲常的核心还是约定俗成的次序,破坏了既定的长幼关系,即被视为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忠中心为忠。最大的忠诚不是忠于外表,而是内心,正如中国老百姓所说的,做事认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恕如心,将心比心,互相理解,做人、读书都应该有这份胸怀。孔子的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成为国际间公认的道德黄金律,指导个人及社会间的行为准则。

  仁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宗法社会的德性所在。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义狭义的义是社会和人际关系的规范,广义的义是一切文化。荀子说“人能群而有义”,从而区别于禽兽,“义”就是文化。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不仅是儒家提倡,现代也表扬。

  智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

  一。"

  信人言为信,人无信则不立。信是理想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作为人与其他人发生联系的纽带。中国传统社会不是规则社会,而是人情社会,不需要什么法律的凭证,但只要言从口出,就要一诺千金,为之负责。“诚信”自古以来

  7/12

  不仅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也是衡量一个团队、政府的考量标准,从而为诚信社会的的构建奠定基础。

  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养之,死祭之,永怀之,被视为“仁之本”。做忠臣孝子,一向是为人的最高境界。孝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一个“孝”字,维系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国家,奠定了社会和谐安定的基础。

  敬中国人自古对自然、对人保有的尊崇尊敬的心态。做事时要严肃恭敬,把事情做好。

  祭祭祀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先民的思想观念中是件大事,是不忘本的朴素思想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良好愿望的反映。几千年来,皇帝祭天地,庶民祭祖先,百姓祭神灵,以至今天的祭黄陵、祭孔子,“祭”字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成了一道可观的风景。

  祀甲骨文的“祀”像未成形的胎儿形,本义为求子之祀。繁衍后代在成活率较低的古代是民族延续的根本任务,显示中华民族对繁衍后代、教育子女的一贯重视。

  祖古人相信,死去的先人能够保护自己家人的平安。从商代甲骨文中对商族祖先隆重祭祀的记载,到近代农村祠堂的势力之大,无不显示了中国人对祖先神的崇拜。我们今天仍然把自己的国家称为“祖国”,把自己的老家称为祖籍,把为家族争光叫做“光宗耀祖”,把忘本思想和行为斥为“数典忘祖”。

  宗示是祖宗神主牌。神主牌所置之屋宇,即为宗。祖与宗是中国古代社会祭祀文化的核心,对统治阶级内部稳定和民间社会的和谐起了重要作用。

  福甲骨文“福”字似手捧酒樽往祭桌上进奉酒食,是以酒祭神以求降福,后引申为神灵所降赐的“福气”。小篆的“福”,一人有田地,有吃喝(口旁),还有精神生活(示旁),也算是幸福了。

  寿作为对个体生命延续的最朴实的希冀,“寿”一直是中国社会最普遍的生活理想之

  一。"

  8/12

  对寿的渴求,也是中国人重视世俗生活,寄希望于现世的精神反映。

  神在中国人的原始看法中,神、人、物三个概念并提,指代三种生命形态。神字内涵的演化表现观念的大变革,是中国文化史重大特色。因为社会文化由个人精神历史的积淀形成,又是个人精神的教养-规范-导引和创新集成者。

  仙仙人多住在山上。中国人对仙有一种特别的向往,相信通过修炼可得道成仙,也可通过行善在死后上天成仙。而如果在世时作恶多端,死后将下地狱。因此,中国人把神仙的生活作为最理想、惬意的追求。

  德西周初年,周人确立了以“德”为核心,“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礼乐文明,由此开启了中国步入人本社会的大门。在古代,“德”不仅指人的修养和品行,更是指对天道、对自然规律的把握与体认。

  真真人就是仙人,字的构成也是上为升天,下为登遐,中间是开天目者。传统哲学不在乎事物的真假,而注重研究人际关系,因此就用“诚”“信”一类判断人情的词来定义真伪。

  善善即良,是人性的本色,是知行的原点。上善若水,于柔中见刚,于纤中见强,是进取而内敛。人生苦短,上下求索,但求止于至善。在中国人的哲学理念中,有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那就是“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那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

  美古人认为一个人除了他的形体之外,还有一种朦胧模糊之感,就是美。中国文学艺术讲究意境,“美”字的构形,就是原始意境的萌芽。

  令本义为命令,又可表“言辞”,即“辞令”。辞令刻意求美求善,自然使辞令被赋予“美善”的内涵,“令”表现了中华语言之美的历史沉淀。最大的令,是每个月来自自然、四时节气的命令,即月令、时令。时令之中所包涵的关于人的行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的命题,蕴涵着古人天人合一的哲思。

  侠侠客与侠气都是中国先民心中的理想人格,有英雄志趣兼有刀剑功夫的成为侠客,没有拳脚功夫,只有心智上表现痛快淋漓、英雄风范的称为侠气。“侠肝义胆”历来是中国人推崇的风骨。

  9/12

  士春秋以前,士是武士,春秋以后的士是文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知识分子的通称,也指一般知识分子,一直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和生长、提炼的主要力量。

  名名位代表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中国是个世俗的国家,有无名位、何等名位,往往成了一个人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所以中国人看重名位,追求名位。名分与权、位、利、禄、誉紧紧捆绑在一起,所以有无名分,成了人们极为重视的事。

  文文是汉字的构建基础,“文”指有条理的纹路。古人很看重纹路,这是一种有规律的存在,西方叫血管,我们叫血脉,同指纹路。水称水文,山称山脉。

  武本指军事,但真正深深影响中国的却是“武文化”,它诠释了中国人看待武力、权势、力量的拥有者的态度。

  书甲骨文“书”是人手执毛笔。毛笔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独特的书写和绘画工具,因为它富有弹性,表现力强,因此也是形成后世书法艺术的重要物质因素。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书”字的构形,形象地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久远起源。

  册古代称编好的竹简为册,后演变成动词,如“册封”“册立”,都是国家大事。作为动词,其拥有了庄重的意味,而这些大事又被载入史册。

  淡水、火中和,冷热中和,反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和“淡定”的处世哲学,心态平和、不温不火是为“淡定”。“君子之交淡如水”“平平淡淡才是真”是中国人看待社会生活的深刻体会。贪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层面是官文化。官文化的核心是治人,其特征是人治。在人治的社会里,贪就如同附着在中国文化上的斑斑锈迹,伴随着国人几千年。其中是非得失,尤其是“只在意今天财富”这直观感受在新的时代特别值得我们反思。

  财中国人尊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者,而憎恨取财无道的昏君贪官,可以说,“财”与“贪”的对弈,一直穿插在中国人的历史进程中。

  10/12

  鬼鬼文化在中国经过漫长演变,人们对鬼的态度早已超越了最初的畏惧,发展出形形色色的鬼故事„„鬼的世界,是中国人生活的一面镜子。

  羞从敬献于神的珍馐,谨呈于帝王贵族的美味,变成了表现内心羞惭,甚至于儿女情长的“羞人答答”,汉字中恐怕没有哪个字有“羞”字这样兜兜转转、跌宕起伏的命运了。

  医对战斗中受到的箭伤进行治疗,箭取出来了,还被规规矩矩地放在匣子里。“持中守一而医百病”,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就会百病全无,“中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医学造福百姓、慈惠无穷的智慧与思想。

  酒古老的酒不仅仅是一种饮料,而且在祭祀中是必不可少的祭品,沟通人神关系的巫觋,更要把酒作为祭祀活动时的重要工具。酒不仅是养生所必须,而且是最重要的药品。酒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饮到尽兴时,文人墨客留下千古绝唱;饮到激昂处,将士游侠顾盼自雄,豪气干云。

  粮民以食为天。中国是个农业国家,粮食收成不仅牵系千家万户生存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安危的头等大事。

  民数千年来,中国的“民”扎根泥土,努力攀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管是一种理想状况,但“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其实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

  网细密的渔网不进入鱼塘,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吃,这是中国人最早对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观念。“网”字的生命力在于它能由实而虚,由虚而实,今天人们生活在网络时代,网更是虚实结合,无处不在,无远弗届。

  堂“堂”是同祖的旁系亲属关系。堂屋同亲属关系发生的牵扯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因由,表现了传统人伦关系与传统建筑格局的奇妙融合。

  井懂得凿井,中国人得以脱离对大河的依赖,可以把生活的地带扩大到更远阔的地方;而均分井田,古制八家为一井,先公后私,“井”已经成为代表中国人最为依恋的家乡的一个文化符号。

  11/12

  院住在自己的院子里,是中国人的居住理想。“院”是本无言的书,院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养育了一茬又一茬在院里长大的人,传统中国大家庭的形式得以延续数千年。

  年最初的“年”指五谷成熟。粮食收成事关国计民生,因此,占测粮食收成也就成为古代统治者最为关心的大事,也是当时知识精英的职责。由于禾谷类粮食作物多为一年一熟,因此,“年”成为了最大、最重要的时间节点,而过年也就成为人们庆祝丰收,企盼来年风调雨顺最重要的节日。在中国人的心中,“年”是又一个轮回的开始,是一切美好希望的开始,并以诗意浪漫又厚重地植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食古文字中,“食”是一个像器皿盛着食物之形,有的字还在旁边加上几个点,表示所釜底抽薪提谷物之类。我国的膳食结构与欧美以肉食不同,是以谷物为主。远古时代,北方吃小米“粟”,南方吃大米“稻”。

  羊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发现羊性情温顺善良,不犯众物,繁殖能力强,就将其驯养,人与羊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出于对羊的重视和喜爱,赋予羊许多美好的象征意义,如“美”“善”“祥”“羲”等,表明古人心中羊确是美好、善良、吉祥的象征,并且是知礼义的动物。

  和在浩繁的汉字中,“和”结构简单,人人共识,但却又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它植根于中国人的血脉深处,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原则与智慧,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把和看作是人际关系的最佳状态。

  12/12

  

篇六:哪个字最能代表客家文化

  单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姓名:陈裕达

  客家与客家文化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我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所以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政界,商界,文化界,军界都不乏成功者。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客家人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动地的正气歌。在历次风云变幻的伟大时代,客家人总是冲锋陷阵,勇当排头兵。在近代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中,立下了不朽功勋。客家作为汉民族的一个优秀民系,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仁人志士、文武将才、英雄豪杰、政界精英、商场巨子、文坛泰斗、科技奇才……从古至今,一个个客家名人活跃在神州大地乃至世界各地。

  说到客家名人和客家骄子,人们会不假思索地想到这些人的名字在政界和军界的有: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中华人民共

  和国元帅朱德、叶剑英,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前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成武,新四军军长叶挺,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司令刘亚楼,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杨勇;以及南宋承相、民族英雄文天祥,抗金明军统帅袁崇焕,近代洋务运动先驱丁日昌,清代爱国诗人、外交家黄遵宪,清代抗日保台义军副统帅丘逢甲,首任驻日本国公使何如璋,民主革命家廖仲恺……

  在文化界和科学界的有:唐代诗人、文学家张九龄,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中国现代史学大师陈寅恪,现代杰出文学家郭沫若,现代艺术大师林风眠,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病理学家梁伯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物理化学家黄子卿,两院院士、桥梁专家李国豪,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学家黎尚豪,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伟松,国际著名化学家潘毓刚……

  在海外的有:新加坡首任总理李光耀、现任总理李显龙,泰国现任总理他信,印尼华族领袖吴能彬,香港著名实业家曾宪梓,香港著名实业家田家炳,张裕葡萄酿酒公司的创始人张弼士,等等。

  客家女中豪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位女将军李贞、世界速滑全能冠军叶乔波、戏曲表演艺术家黄婉秋、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等人。

  这些优秀的客家儿女为国家为民族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是客家人的骄傲。对于这些客家骄子,不仅仅客家人效为榜样,所有炎黄子孙也会铭记在心

  独特的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其核心在于团结和奋进。这在客家迁徙史和客家文化的诸方面都有很突出很具体的表现。客家先民在艰苦坎坷的南迁过程中,磨练出艰苦创业、吃苦耐劳、奋发进取、崇文重教、守望相助、崇尚节俭、坚韧不拔、爱国爱乡的客家精神。

  历史清楚地表明,客家人的迁徙,大多是由人口稠密、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原地区向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的偏远荒蛮地区而转移的。这些来自中原汉族的客家先民们,在辛勤耕耘创立新的家园的过程中,不断与南方的百越族(主要是畲、黎、瑶等族)融合,不仅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群体,而且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一方面,他们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始终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尚诗礼传家,极为注重对传统、文化、语言、习俗的完整保存,并以共同的生活样式、习俗、信仰和观念将自己紧密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又善于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汲取养分,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文化的最鲜明特色

  在于:崇尚华夏正统文化。翻开客家人的族谱,或者观赏客家民居的门联,会发现各家各

  户都有着中原的郡望。如陈姓出于颍川,李姓出于陇西,王姓出于太原或琅邪,谢姓出于陈郡或陈留,何姓出于庐江,黄姓出于江夏,杨姓出于弘农,等等。虽然这类家谱的记载有的虽经不起推敲,有点像文瑞老师所讲,是为了抬高自己家族的地位而去杜撰或者攀附,但却说明客家人从心底深处以来自中原而感到自豪。在迁移和开发的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正是靠着“崇正”精神,战胜了各种艰难困苦,建成了自己的新家园。以台湾客家新移民为例,他们一方面依赖与弘扬客家原乡文化,如“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顽强地沿用方言乡音;并按原乡的家族和宗族形式重新组织家族和宗族,民居建筑也仿效原乡的形式。现在,许多创业有成的客籍华侨,在总结自己何以成功时,也觉得是得益于客家崇正精神。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接受和发扬客家崇正精神,他们一次次携儿带孙回到大陆原乡祖籍地乃至中原发祥地寻根认祖,并发起一次次公祭客籍母亲河的活动。

  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客家人特别看重读书人,有“茅寮出状元”之说。在客家人看来,要想改变境遇,惟一办法就是勤耕雨读,金榜题名,走仕途之路。只有通过读书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跻身于官宦行列,才能实现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所以,家境再困难,即使是讨饭也要供子弟读书。为了望子成龙,光耀门楣,客家人往往集中全家族、全宗族的力量来培养子弟读书。到过客家地区的人一定会发现,在其家族祠堂前立有许多石旗杆,那便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明证。那些石旗杆是族中子弟中举人、中进士的标志,有多少石旗杆,就说明族中有多少人获得了举人、进士之类的功名。现在,读书上大学不再是个人成功的唯一道路,但作为客家人,我还是能感受到崇文重教的浓厚氛围,自己也正是在这种氛围里长大的。小时候常常听祖辈父辈们讲述有关读书好处的劝学童谣谚语,而今依然记忆犹新。童谣《月光光》: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种田怕税重,不如去读书。读书有官做,大家都欢喜。还有童谣《蟾蜍啰》:蟾蜍啰,咯咯咯,唔(不)读书,冇(没)老婆。山鹁鸠,咕咕咕,唔读书,大蕃薯。

  守望相助,崇尚节俭。客家人讲究一个“义”字,即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他们认为,要想在新的客居地立足,必须面对重重困难,团结互助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他们提倡“天下客家是一家”,要求客居他乡的同族人或同宗人精诚团结。而且信奉“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人值得十人当”,“帮来帮去,石头变豆豉”。由于客家人崇尚团结,直到今天,在客家人的婚丧红白帖中还保留了用“帮”字的古风。客家人很能吃苦,“一条扁担走天下”是其坚韧顽强精神的真实写照。客家人还有崇尚节俭的美德。有这样一条谚语:“山精山角落,新衫底下着”,说的是客家人把旧衣服套在新衣服上穿,以旧衣保护新衣。由此可见,客家人的生活是多么的节俭。

  独特的语言。小时候,听村里的老人说,我们的客家话是最正宗的中原音,当时心里还存疑,中原那么远,怎么可能会有关联呢?章太炎在《客方言•字》中从语言学的角度,证明客家话源于中原,保留河南中州音韵,是河南的官话,也是土话。客家话的起源已经无从细细考究了。但是,无论它属于哪一个语系,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来源于最远古的中原的语言,因为时至今日,在客家话中仍能找到很多古音。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个小小的秘密:如果你读唐诗宋词觉得有些诗句不押韵,你用客家话去读,十之八九能押韵!客家话是汉语言八大方言之一,客家方言的分布地域很广。各地的客家人,虽然所说的客家话有些差异,但相互间不会出现交际上的困难,因为尽管客家话有许多不同的变体或着次方言,其基本特征却大体相同。所以尽管有些口音不同,但客家人之间沟通不会有太多的语言障碍!

  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还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比如,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正是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对原有文化的眷恋。同时,

  也正是由客家人有很长一段漂泊流离的经历及到达定居地以后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从而锤炼出客家人坚忍不拔的意志、勇于开拓的精神、勤劳朴实的品格及善于用血缘、亲缘、地缘等各种条件建立同宗、同乡、同一文化内相互合作关系的团体主义精神。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确保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实现由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转变需要。正是由于他们在不断迁徙中求得了生路,寻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所以才使得客家人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出了“人唔辞路,虎唔辞山”、“命长唔怕路远”、“树挪就死,人挪就活”的价值观念。

  首先是客家先民自身团结的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正是这种向心力使他们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灿烂的文明带到南方播衍而不被迁徙地的土著同化。江西赣南,广东梅州的多层围垅屋永定的土楼、长汀的九厅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筑,既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也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这些文化印记无不闪耀着中原文明崇文尚武、耕读传家的精神光芒。

  

篇七:哪个字最能代表客家文化

  灿烂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古脱颖而出的一个独特族群──客家人!在中华地域文化中,唯有客家文化在汉文化中是不以地域得名,却遍布了大半个中国,尤其是南方十多个省份。上千年里,他们从中原、从江南,先后来到了赣闽粤“客家大本营”,又一枝散五叶,延伸到东西两翼,东渡台湾,西进广西、四川,并遍及了全世界。

  客家学是涉及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专门研究分布在全世界的客家族群,研究范围除了客家民系的形成历史外,还包括客家的语言、文化、艺术、建筑、服饰、民系意识等多个方面,更涉及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建筑学、艺术美学、社会心理学、文化学、华侨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客家文化在中华文化整体中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类型,其中客家山歌的瑰丽多彩,客家围楼的宏伟壮观,客家妇女之母仪天下,以及客家属地的教育奇观,最为瞩目。

  自古以来,客家具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大批在国内外堪称大师的客家文化名人给客属地、给中国乃至全世界留下一笔浩大而无形的“历史资产”。客家人的文化风韵,当可从文天祥、杨万里算起,尤其到了近代,宋浙、黄遵宪、丘逢甲,出类拔萃;至于现代,郭沫若、李金发、钟敬文等,也在各自的文学艺术领域,独领风骚。而从“扬州八怪”的黄慎,到当代的林风眠,也都是国画艺术的开拓者、变革者,引领了时代潮流。在这个民系中的历史名人,可谓遍及各个领域。

  客家戏曲也各有千秋,形成了客家地区丰富多彩的戏曲文化。简单地概括,有广东、闽西汉剧、粤东、赣南客家采茶戏、花朝戏以及山歌剧等。

  民俗方面,现今仍活跃在客家山乡的有关龙的民俗,如火龙、花环龙、竹竿龙、板凳龙、香火龙、稻草龙等,无一不显示出他们同是龙的传人。而客属地边远的麒麟舞,分明是对外来的狮舞的反拨,更刻意强调了中土与汉民族的因素。

  所谓的“客人开埠”,当年开发婆罗洲、槟榔屿、吉隆坡,最早的便是南洋的客家人,像罗芳伯、张理、叶亚来。在广东商帮中,居榜首的也是客家人,那便是开创“张裕葡萄酒公司”的张弼士。客家商人,当年大都是儒商,是“红顶商人”,这与他们的文化传统分不开,张弼士也不例外,他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上开创了很多的第一,如第一个远洋轮公司,投资广三铁路、粤汉铁路,是中国民族工商业之翘楚。

  近些年来的全球化进程中,尤其是中国大陆新时期以来,客家文化再度走向了兴盛与发展。同样,标识以“客家”的各种文化产品,包括文学、影视、戏剧、艺术在内,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

  

篇八:哪个字最能代表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

  班级:高一12班姓名:张小燕、吴帅婷、张燕燕、张燕华指导老师:王斌简述:客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于一个客家人来说,客家文化是传统,更是根。对此,我们做了以下研究:一、了解客家的历史来源。二、收集有关资料,如:客家方言、客家饮食。(收集方法有:(一)查询有关文献(二)上网查询(三)沿城走访(四)调查表了解。三、整理资料,得出结论。

  一、客家来源。

  客家为汉族的一个民系。一般而言,客家民系是于唐末宋初的汉族人在闽、粤交界地区,融合了部分的畲族、瑶族、南越等东南亚土著居民。客家文化的主要文化特征继承了中古时期的中原汉族文化,也混合了南越文化,进而形成特别的客家文化。因此,“客家”的说法是作为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并非是一个种族的概念,乃文化的概念。具体来说:中国大陆的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处,是客家语最为集中的区域,惯称客家大本营。“纯客县”是指使用客家语的人口超过九成,且当地经济、文化主要为客家民系主导的县域,这样的县域,只存在于中国内地,而且只存在于客家大本营。

  (一)客家语来源客家语,简称客语,又称客话、客家话等,部分地区还称涯话()、新民话、土广东话(广东话)、粤东语、怀远话、惠州话(广西等地)等,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内一种声调语言。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一门语言;但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其归属至汉语方言,抑或是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在国内,则被认为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主要集中分布在粤东、闽西、赣南,并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南方(含台湾),马来西亚等国一些华人社区。一般认为,客语在南宋便初步定型,而被定名为客家语是20世纪的事情。语言研究中,客家语以梅县话为代表。由于客家人的迁移,客家语会受到客家先民迁移到地区的方言的影响。例如,在客家语、闽南语和粤语中能发现许多共用词汇。例如:粤语香港新界原居民的围头话之用语“掌牛”(看管牛只),与客家语之“掌牛”(zongngiu)相同(二)风俗习惯1、生活风俗:生活风俗广西的客家人在生活风俗上保持了勤俭节约、聚族而居的特点。来宾的客家人仍两稀一干,早上、中午吃粥,晚上吃饭。主食大米饭、大米粥,由妇女在早上煮好,凉冷,放进橱柜,粥白天吃,饭晚上吃。饭是倒出米汤后干焖而成。他们不喜欢吃烂饭,故用此法煮饭。吃粥时,喜欢熟盐拌粥。其副食是猪肉及各类蔬菜,不定时吃牛肉及其他肉类。一般猪肉是切片,水煮熟,炒干,放入佐料即成。蔬菜是用油炒热后,放入配料即

  盛入碗。客家人的佐料不外乎姜、蒜、葱、酱、五香粉、味精。他们的传统名菜是扣肉、白斩鸡、醋排骨、醋大肠以及炒醋酱鸭。风味食品是冬米糖、酸刀豆、辣椒,晒到半干程度,放入酸坛,鲜黄即可打开食用。逢正月初二、十五、端午节,客家人都要包粽子,有肉粽、绿豆粉粽等,作粽用的馅都事先用八角粉、胡椒粉、酱、盐制好。裹粽用粽叶。农历二月初二、清明,都煮糯米饭,放入糖,再用树叶染成不同颜色,香甜可口。冬至。都要吃糯米粉、肉馅制成的水煮馍。他们没有喝开水的习惯,口渴了,多以粥水、米汤代替,喝茶很少,喝酒多是自家酿的米酒。来宾客家人的房屋都是大瓦房,传统的房屋为平房,厅堂分为上厅、下厅,中间为天井,上厅后面是储藏室,上厅正宗摆八仙桌、挂镜屏,镜屏上面是祖宗牌位。吃饭在下厅,冬天烤火也在下厅。上厅两侧是大寝室,为老人和已婚夫妇使用,下厅一侧为小寝室,是未婚青年使用,另一侧为厨房,猪牛圈则在房屋的左右两侧。照传统俗规,旧房多留给长子住用2、节日风俗。客家人的传统节日是春节、元宵、清明、六月六、中元、中秋、冬至、送灶王等节。春节是大节,年货丰富,多是腊味,包粽子、炒花生等。正月初一不能杀生,初二方可开怀痛饮。春节的娱乐活动,最重要的是舞狮上门拜年。元宵节时,客家人喜欢包粽子,再次大吃一顿。“二月灶”,煮糯米饭杀鸡拜灶王,求得一年丰收、顺利。三月清明是传统的扫墓节,煮甜糯饭,备酒菜,巡回祭扫祖墓,客家人又随便加一次菜,也算是一个节日。端午节,包粽子。六月六,备酒菜。中元节,是一年内的第二大节,杀鸡杀鸭宰鱼,女

  儿、女婿及诸亲戚都要返回看望老人,热闹一番。中秋节,备水果、月饼赏月。重阳节,出外登高。冬至,吃一种比水饺大,用糯米粉裹外,馅为鱼肉、猪肉、萝卜丁的水煮馍。送灶王那一天,即十二月二十三日(农历),也是一节日。除夕那天,客家人全家停止工作,集一年的各种收获,隆重地吃一顿团圆饭,在外工作的家人,都要赶回来团圆。3、婚嫁风俗、

  惠州民间传统的婚嫁礼俗,以封建礼教诸俗为基础,大多显得繁文缛节,劳民伤财,可说是颇多陋俗。儒家十分推重婚姻礼俗。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儒家思想,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五彩缤纷、礼制颇多的婚俗文化。惠州的传统婚俗,大抵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个地方的具体表现。

  封建社会的几种婚姻形式,如“包办婚姻”、“买卖婚姻”、“聘请婚姻”、“指腹婚姻”、“童养媳婚姻”、“荒婚”、“望门婚”、

  “幂婚”等等,惠州均有之。其中聘娶婚姻尤其盛行,聘礼、聘金不可或缺,在今日惠州依然可见其遗风。

  聘娶婚姻在惠州有悠久的历史。“俗用槟榔为聘”中的槟榔,旧时中药铺有售,在聘礼中,它多具象征意义,而真正的聘礼传统都是以银钱、食用之物为主的。

  (2惠州传统的聘娶婚姻的礼仪十分繁锁复杂,从开始的媒人提亲,到最后的三朝回门之俗,其间经历卜吉、过礼落定、报日、过大礼等婚前诸礼及铺房、亲迎、拜堂、滞新娘等盛大的联姻仪式。惠州民间的繁杂婚俗,是由封建婚

  嫁礼仪的“六礼”演变而来的。“六礼”起源于周朝。《礼记》记述当时应循的婚姻程序为“纳采”(媒人提亲)、“问名”、“纳吉”(男方卜吉,女方正式认婚)、“纳证”(下礼落订)、“请期”(婚期的商定)、“亲迎”(迎亲接新娘)。这6个环节就是所谓的“六礼”,是封建礼教中最早的婚姻礼仪。其后两千余年,六礼虽有变异,但万变不离其宗,今日各地的婚仪中都依然可见其影子。惠州传统的婚嫁礼俗,大抵有提亲,过大礼,接新娘等十二种程式进行(三)客家菜的基本特色客家菜的基本特色是,用料以肉类为主,水产品较少;突出主料,原汁原味,讲求酥软香浓;注重火功,以炖、烤、煲、酿见长,尤以砂锅菜闻名;造型古朴,乡土风貌明显。现今保留于农家或饭店酒家的客家烹饪技艺,仍有许多奇妙的手工作法。如酒法:典型菜例是玫瑰酒双鸽。其法是,将双鸽宰净,抹干,覆摊于瓦钵内,鸽下横放竹筷两根,使鸽身与钵底有一点距离,以畅热力,取玫瑰酒一杯置于两杯之间,然后整钵放入铁锅,加瓦盆作盖,取中火烧锅,鸽熟时杯中还存清酒半杯,但其酒味已荡然无存,只是鸽肉酒香扑鼻而已。此法仅见于客家菜谱,现时农家为更省时简便,在此基础上创出“三杯鸡”作法,更是简单奇妙:取一杯酒、一杯酱油、一杯水,混置锅内,半

  半腰用几支竹筷支起宰好的整鸡一只,加盖旺火烧半小时开锅

  结论;正是这些丰富的客家文化,才使得客家文化得以被我们喜爱,被我们一直传承下来,身为一个客家人,我为我自己骄傲。

  

篇九:哪个字最能代表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目录1.文化意义2.客家的起源3.客家历史4.客家精神5.客家围屋6.客家节日文化意义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有关方面介绍,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中马来西亚约125万、印度尼西亚约40万、泰国约37万、越南约30万、新加坡20万、缅甸10万,其他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对分布如此宽广的客家历史源流的研究,直到20世纪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但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叶。综述梅州文化文化源头2007年08月河南省洛阳偃师市被确认为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地,是客家文化源头8月20日在偃师市结束的“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出发地”国际学术研讨会确认,客家先民首次大规模南迁纪念地在河南省偃师市。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一支,一千多年来,他们从中原向外迁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和海外各地。参加研讨会的代表们认为,客家的第一次迁徙发生在东晋年间,位于河洛之间的汉魏洛阳故城为当时的国都,正是客家人的根之所在。客家先民首次南迁纪念地的标志性景观遗存多集中在偃师市,以偃师市为中心的伊洛平原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地区,因此是客家文化的源头。研讨会上,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授予偃师市“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地”纪念性称号,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向偃师市赠予“主体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圣地”牌匾。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一旦这种文化产生,它就成了该群体的识别标志及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换句话说,没有客家群体,就不会有客家文化;但如果没有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客家群体也是不可能具有那么强在的生命力,以至于经过数百上千年之久,还能维系到现在。客家民系分布很广,其中粤闽赣边三角地区是其主要聚居地,在国外以东南亚为主。据学术界估计,客家人现约有4000至5000万左右。客家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移民为代表的地域性文化。为什么说它是地域性文化呢?因为这种文化的产生有非常明确的地域范围,它只产生于赣、闽、粤三角地区,而不产生于其它地方。客家的起源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亿以上的客家人。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居南方,总计大迁移五次。秦汉之间,赵佗自立为南越王。汉武帝发兵南下平定南越,然后在秦代南疆三郡的基础上设置了九郡,其中就有闽中郡。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群雄割据,战乱频繁,烽火连天。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大批汉族民众,纷纷往南迁移,正所谓“群雄争中土,黎庶走南疆”。三国时,曹魏曾采用招致边民内迁的政策,延至西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臣民南渡,即“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移。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罗香林教授《客家源流考》称:“迄晋武帝统一中国,以见及三国割据的由来,而尽罢州郡兵权,边州因而空虚。会八王相继作乱,国力因而削弱,边区内徙的部族,便得相继乘机而起,于中国内地的一部分,建立他们的割据政权。晋代的中央政府,不得已也迁到建

  康,就是现在的南京,内地的人民有迁移力量的,或有迁移的机会的,都相率南迁,当时称为‘流人’”当时,福建地处东南海滨,局面较为稳定,因此南迁的中原民众一批一批涌来,。沿武夷山南下或由赣南到汀州、宁化的石壁寨(现名石碧村)一带,然后继续移迁汀州郡各属地;一部分则由赣北向赣南散居各邑。入汀的中原民众与当地闽越族、畲族逐渐融合,成为汀州早期客家人。唐朝二年,闽粤之间有少数民族不满政府的压迫,聚众反抗。朝廷命左郎将陈政为岭南行政总管,统率大军入闽镇守。唐咸通年间,驻军因故反叛,以庞勋为首,率军进攻中原,后黄巢起义,十几年动乱,使得中国各地人民分头迁徙。其后,黄巢部下朱温弑唐昭宗,改国号梁,开始了五代纷争的割据局面。从东晋至五代,汉人又由长江流域南迁,这是第二次大迁徙。当时中原氏族入汀者数以千计。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的一部分,又由闽赣分迁至粤东、粤北。这是每三次大迁徒。在此期间,中原氏族流亡入汀者日众。据说陈朝皇室陈元光裔孙陈叔明共有九子,成为巨族,奉谕巨族分居,乃散布九州。“九子分九州,满子封汀州”的陈魁(其实为第六子),字参琬,敕封大夫,携带家室97口迁汀州,为汀州陈姓始祖。汀州宁化石壁寨是当时江西入闽和闽北南来的重要通道,成为中原人入闽的中转站和客家许多姓氏先祖的居留地。就在此时,“散居于汀州、邵武各属的客家人,再迁梅州”。客家人从中原迁徒到中国南方,以及出海至南洋群岛乃至世界各地,有一大部分都经过了汀州宁化石壁。明末政治腐败,又值连年灾荒,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加之文官贪敛,武官诛戳无辜,致使官逼民反,农民起义各地蜂起。清军入关,进逼京师,旋又南下,史可法殉难,南都失守,福王出降,腥风血雨,遍于国中。清兵入闽,汀州、赣州大批民众仓皇逃难,分迁至粤中及滨海地区,乃至川、桂、湘及台湾,且有一小部分迁至贵州南边及西康之会理。此为客家人的第四次大迁徙。明末清初张献忠农民起义失败后,四川一带遭兵火之灾,田园荒废,地广人稀。康熙年间诏命农民迁往开辟垦殖,这是清代有名的一次大迁移,所谓:“移湖广,填四川。。”清同治年间,受广东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部分客家人分迁于广东南路与海南岛、台湾、香港、澳门、南洋群岛,甚而远至欧、美各洲。这是第五次大迁徙,是太平军失败以后的属于世界范围的迁移。客家先民东晋以前的居地,北起并州上党,西届司州弘农,东达扬州淮南,中至豫州新蔡、安丰。上党在今山西长治县境,弘农在今河南灵宝县南20公里境上,淮南在今安徽寿县境内,新蔡即今河南新蔡县,安丰在今河南渭川固始等县附近。客家先民未必尽出于此,然此实为他们基本住地,欲考证客家源流,不能不注意及此。客家历史为什么在这里会产生具有如此强烈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呢?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这里是一块四周被大山包围的丘陵山地,在它的西面是罗霄山脉,东面是武夷山与九连山脉,南面是南岭,在罗霄山脉的中段还有一条雩山山脉与武夷山相连结,从而把江西的南部与中部隔开,形成一个对外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生活在这里的原始居民是与赣、闽、粤、浙等南方地区同一族属的百越民,他们“各有种姓,互不统属”。秦汉以后,由于北方汉子不断进入该地区,使得百越民,有的成批汉化,有的被强制迁往江淮地区,有的则退出平原,进入深山老林,成了历史上曾经名藻一时的“山越”民,所以,从总的方面看,这里早已是一块人烟稀少的地方。两晋之际,尤其是唐宋之际,由于北方不断遭受战争的摧残,农村经济凋敝,因而使得大批难民渡江南下,另求生计。在经过不断辗转迁徙之后,部分移民来到了这块被大山屏蔽的赣、闽、粤三角地区,与当地土著相互杂居,并在相对封闭的社会与自然条件下,与土著民相互融合,从而创造出一支以汉文化为主导的、与周边文化相区别的地域文化,这就是客家文化。所以,组成该文化的原始基础是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土著文化和具有汉唐风韵的中原汉文化,而推动该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巨大动力是唐宋以来大批进入赣、闽、粤三角

  地区的北方移民。故有学者称其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移民文化,亦不为过。正是由于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还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比如,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正是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对原有文化的眷恋。同时,也正是由客家人有很长一段漂泊流离的经历及到达定居地以后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从而锤炼出客家人坚忍不拔的意志、勇于开拓的精神、勤劳朴实的品格及善于用血缘、亲缘、地缘等各种条件建立同宗、同乡、同一文化内相互合作关系的团体主义精神。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确保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实现由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转变需要。正是由于他们在不断迁徙中求得了生路,寻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所以才使得客家人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出了“人唔辞路,虎唔辞山”“命长唔怕路远”“树挪就死,人挪就活”的价值观念。客家、、民系的形成历史久远。客家人原属中原汉民,历史上因为战乱经过多次迁徙,最后逐渐在广东、福建、广西、江西、四川、台湾、香港以及海外等地定居下来。客家文化是中原汉文化与南方的土著文化的融合的产物。客家文化的主体是汉文化,因为她更多保持着汉文化的基本特征,但在不少方面也受到土著文化的影响,这就使客家成为既不同于土著又不完全等同于中原汉民的一个汉族民系。客家话是汉语八大方言之一,客方言的分布地域很广。各地的客家人,虽然所说的客家话有些差异,但相互间不会出现交际上的困难,因为客家话尽管有许多不同的变体或曰次方言,其基本特征却大体相同。客家历史源远流长,培育了大批对中华民族的文明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出类拔萃的风流人物如洪秀全、孙中山、何子渊、黄遵宪、朱德、叶剑英等。客家精神客家精神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其核心在于团结和奋进。这在客家迁徙史和客家文化的诸方面都有很突出很具体的表现。首先是客家先民自身团结的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正是这种向心力使他们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灿烂的文明带到南方播衍而不被迁徙地的土著同化。江西赣南,广东梅州的多层围垅屋永定的土楼、长汀的九厅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筑,既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也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在永定的一些大型土楼内,有石柱雕联、石鼓承柱、雕梁画栋;有天井、花园、假山、盆景、鱼池,美不胜收。甚至还有土楼附设学堂,楼有楼名,柱有雕联,如“振成楼”“振纲立纪,成德达才”、、教人遵纲纪,重德才,奋发进取。这些文化印记无不闪耀着中原文明崇文尚武、耕读传家的精神光芒。其次,这种团结奋进的精神特质,还表现在对异族文化的博采和涵化上。客家先民的南迁,是中原的汉人与迁徙地土著长期斗争而又走向团结的过程,并最终形成了共同体。今天的客家,绝不单靠入迁的中原汉人的自身繁衍,而是经过与当地民族融合而发展壮大起来的,也有其他民系迁入客家居地而被同化成了客家人。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太平天国运动,“天提出生天养和为贵,各自相安享太平”“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人,尽是姐妹之、群”的口号,表现出客家人希望与土著居民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一视同仁那种朴素的民主思想。在客家地区,人们的宗教信仰也是十分宽容和亲善的,儒、道、释以及基督等教可以亲如一家、同居一寺。连刘邦、项羽这对冤家也可合祀一龛接受人们的膜拜。妈祖本是沿海地区人们航行的保护神,客家人也把她请到山乡,作为山乡的保护神。客家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的精华,长期的迁移养成了兼收并蓄取其长、开拓进取不保守的民风,使客家民系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客家围屋客家先民进入赣南之前,这里的土著居住的多为干栏式(架空地面楼居)居所。而土围子,则是明末清初时期,赣粤边境菲盗四起,社会动荡不安,家客的大户人家为有效地保住自家性命,保住聚集的财产,不惜耗费巨资苦心经营修筑,其结构形式由粤东客家标准格式

  ——围拢屋发展变化而成。这一座座固若金汤的庞大建筑,四角建有炮楼,楼内连通,相互呼应,火力交叉如网;御火攻,围内设有多处消防注水口;防围困,围内置设多处粮仓……对于围屋,如果分得细一些,还可以看出两种基本模式:实心式空心式,实心式,围内主体建筑采用“厅堂式”,只是将两侧横屋升高,连成全封闭式的方形围屋平面,如关西新围,面积10000多平方米,内有三条(一主二次)三堂式中轴线,门道重垂,廊环巷深,厅前还有禾坪、照壁、马廊及花园等设施。空心式,如杨村燕翼围,面积2500平方米,围内不设主体建筑,只沿围的四周建房舍,中间除水井外,就是一个大禾坪。如今的赣南,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居住着700多万客家人。当遥远的岁月成为往事,而这浸润着客家人血与泪的围屋形式,亦在世人眼里成了客家人的典型家园构造,成了客家人情感世界的象征符号。它凝聚了客家人整体的心灵感喟,包容了客家人经历的岁月沧桑,留存人们的心里,构成飘泊他乡客家人梦牵魂绕的呼唤。客家节日岁时节令的民俗活动起源很早,如春节,源于上古社会的“腊祭”“过年”的传统也起,源于上古。除过年过节,还有四时节令,以及其它俗信纪念。这些活动表达了人们的善良心灵,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在传承旧俗中,不断摒弃陋俗、继承良俗、增添新俗,使传统的岁时节令民俗活动更加绚丽,展示出中华民族客家人的传统文化风采。客家祭祀客家人对于丧葬之俗,做得十分周到,甚至过于繁文缛节。客家人祖先崇拜意识很浓,对慎终追远的事,十分重视。一般丧葬仪规可分为葬、埋葬和葬后三个部分,或谓之三个阶段。一般实行二次葬!客家婚姻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所以他们的婚姻礼俗深受古时风尚习气的影响;客家人属性成规,男婚女嫁定要"明媒正娶",才不为乡闾讥笑。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礼"。所谓六礼是:"说亲,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与吃面碗鸡"。客家农事客家人多住山区,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以水稻为最。客家地区的水田,近山用溪水,靠河用河水。皆以水车灌水入田。农家肥料,以"沤粪"或"沤火炉灰"作粪种,参上石灰肥田。稻谷成熟后,收割时,不雇工;约左邻右舍的妇女,到时她们自带镰刀来田里帮助割水稻。这叫“帮工”等她们各家收割水稻时,被人"帮"过工的妇女再"帮"人家的工。是客家人团结互助、平等相待的好传统的充分表现。客家服饰客家服饰讲究朴素实用,宽敞简便。普遍喜穿素色,尤以蓝、黑、白色最为流行。农村女子普遍系着的一种围裙"掩腹",其实可以掩胸,下摆宽及两侧,上端缝花刺绣,另加“颈链”“腰链”和“牙牌”“手镯”等服饰。姑娘梳辫,少妇盘髻。劳动者则多穿对补救短衫、、的,俗称褂哩。读了书的男子多改着西式裤。鞋袜方面,多穿布鞋,是家庭妇女自制的。客家历史演变的四个阶段所谓客家人,意指做客他乡之人。专家学者对此曾有“主客说”“给客说”“时间划分、、说”“自称说”等种种诠释。但无论哪种诠释,真本质都是一致的,即客家人不是原有土著、之人,是从外地迁入的。迄今为止,客家人的历史可以说经过四个发展变化阶段。第一阶段是起源阶段岭南地区是客家人起源和形成的地方,现在国内和国外各地的客家人,其祖辈都与岭南

  地区有着渊源关系。客家人的先民是从中原地区来的,所以,研究客家文化和民系的产生,应与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往联系起来。上古时代,岭南地区就有人类居住,但在秦朝之前,与黄河、长江流域相比,岭南地区的文明程度属于相当落后的蛮夷之地,秦始皇派兵平定岭南之后,中原地区的文化进入了岭南地区,岭南地区的文明才得到了开发。由此可见,秦朝之前不存在中原人向岭南移居的问题,只有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融为一体,南北交往大门正式打开,才使北方人有条件迁入岭南。“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秦始皇平定、治理岭南时的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是北方人向岭南移居的第一批移民。这批人来到岭南之后不久,中原地区即发生了陈胜、吴广的起义,当时的南海尉赵佗为防岭南地区出现动乱,拥兵关隘,封闭南北通道,建立南越国,自封南越王。南越国存在近百年,来自中原地区的秦朝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只能滞留在岭南地区安居生息。到汉武帝时,南越国归并汉朝,这些人留下的子孙也不可能再回到北方,名符其实地成为做客他乡之人。所以,秦朝是客家文化和客家民系的起源时期,当时所留下的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是岭南地区最早的客家人。第二阶段是异变阶段秦朝的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留居岭南,当时虽然客居他乡,但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客家人。作为一个有一定人口规模,有独特文化特征的独立民系的产生和形成,其必须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异化演变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既把一个地区的土著人同化过来,又不具移民的全部特征。秦、汉、唐三个朝代,是住在岭南地区的北方人向客家人异化演变的重要阶段。这种演变是以秦朝留在岭南的将士戌卒和他们的家属为主体的,他们以军营为生活圈,有继续保持北方人的语音和生活习俗的群体条件,但他们因长期生活在岭南,不可能不受当地土著人的语音和生活习俗影响,尤其是以后随着一些土著人被充实到军队,军队已不再是由纯粹的北方人所组成,当地土著人的语音和生活习俗也就更多地渗透到军营中,久而久之,这种以北方人为主体的军营生活群体,语音和生活习惯也就有所变化,成为一支既有北方人语音和生活特征,又有所退化异变,不完全与北方人语音和生活习俗相同的独特群体。这种群体的形成,为今后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第三阶段是形成阶段在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据史料记载,其中一次是三国至南北朝,尤其是南北朝“五胡乱华”之时,不少中原人为避战乱而南迁;另一次是隋唐时期,因北方匈奴及其他外部入侵,加上唐末发生黄巢起义,致使大量北人离乡背井,避乱南方;再一次是宋朝期间,先是宋室南迁,由北宋转为南宋,再后来忽必烈派兵驰驱南下,南宋朝庭又从长江边退到广东,许多中原人民和大批的皇室贵宦及商贾文人随朝庭来到了南方;还有一次是元末明初,因政权更换,中原地区的许多民众再一次为避战乱南迁。这几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可以说,隋唐以前的南迁北人都是以平民为主的,人数居多,却缺乏文化底蕴,宋元之后的北人南迁则不同,他们除了一般平民外,还有不少官宦人家、文人骚客和仁人志士,特别是宋朝,当时中原文化非常繁荣,北人南迁是随官府朝庭不断南移而进行的,他们不仅人来到南方,还带来了浓厚的中原文化。所以,隋唐之前的中原人来到南方,为客家人的数量起了壮大的作用,但因缺乏文化因素,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民系文化。宋元之后,随着一些望门贵族和文人骚客来到南方,即使客家壮大了规模,又使客家提升了社会地位和文化品位,促使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最终形成。据史料考证,客家人正式定称于宋朝,在宋朝的户藉立册中,凡是广府语系和潮洲语系的人都列入主册,北方来的人都列为“客藉”。这就说明,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最终形成于宋代。第四阶段是外迁阶段现在,全国和全世界各地都有客家人,追根溯源,这些客家人都是从岭南地区迁移出去的。其中明清时期是客家外迁的重要时期。客家人外迁有五个原因:一是因生活所迫,为求

  新的生存空间。宋元之后,岭南地区客家人爆满,但又无法在潮洲平原和珠三角地区扩展,只好外迁到其他省份,或漂详过海到海外谋生;二是为避难而外迁。这方面的因素以太平天国起义失败以后的一段时间为甚,太平天国起义队伍有不少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许多客家人为避难逃离原藉地,到其他省份的一些穷乡僻壤避难。三是从军从政落居外地。如台湾的客家人,他们的先祖有的是随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去台湾的,有的是随乾隆年间武状元李威光剿海盗时留居台湾的。四是由官府组织外迁。如四川的客家人,他们的先祖多数是清朝“湖广填川”时而迁到四川落居的。五是从商外迁的。明清期间一些客家人到一些地方从商,在一些地方形成了经商群体。客家包含的系统客家包含着东江客家和韩江客家两个系统。在广东,客家地区东起韩江(除潮州平原外)西至北江,包括了粤东、粤北、粤中的绝大部分地区。在这个广阔的区域中,客家分为两个既相同又不完全相同的两个系统,即以龙川为代表的东江流域客家系统和以梅州为代表的韩江流域客家系统。这两个系统相辅相成,构成了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整体。东江流域是客家地区的中轴,它上溯江西赣南地区,下溯珠三角的东莞、增城等地,以龙川为轴心,上下伸延几百公里,构成一个近千公里的客家带。这一带的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始自秦汉,延至当代,历史悠久,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基础地。韩江流域是客家的腹心地,它以梅州为核心,东延福建,北接江西,西连东江,方圆几百公里。这个地区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继发地和标志地,它承接和优化了东江流域客家文化,促成了独特的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最终形成。关于客家人的分布(一)中国国内客家人口分布情况1、内地客家人口分布广东省:有客家人居住的纯客住县市15个:梅县、兴宁、大埔、五华、蕉岭、平远、连平、和平、龙川、紫金、新丰、始兴、仁化、翁源、英德等;非纯客县65个:深圳,韶关、南雄、曲江、乐昌、乳源、连南、连县、连山、阳山、宝安、惠阳、河源、东莞、花县、清远、佛冈、从化、惠东、揭西、陆河、海丰、陆丰、饶平、潮州、揭阳、丰顺、潮阳、惠来、普宁、珠海、斗门、龙门、深圳、南海、曾城、博罗、广州、中山、新会、广宁、三水、高要、云浮、封开、高明、新兴、鹤山、开平、台山、郁南、罗定、德庆、阳春、阳西、阳江、遂溪、海康、徐闻、电白等县市。总人口2100万人。江西省:有客家人居住的纯客住县市18个:宁都、石城、安远、兴国、瑞金、会昌、赣县、于都、铜鼓、寻乌、定南、龙南、全南、信丰、南康、大余、上犹、崇义等县市、非纯客住县有20个:广昌、永丰、吉安、吉水、莲花、泰和、万安、遂川、井冈山、宁冈、永新、万载、萍乡、宜丰、奉新、靖安、高安、修水、横峰、武宁等。总人口1250万人。福建省:有客家人居住的纯客住县8个:永定、上杭、长汀、连城、武平、宁化、清流、明溪等县;非纯客住县:16个诏安、平和、南靖、云霄、沙县、永安、顺昌、泰宁、将乐、邵武、浦城、建瓯、建阳、福鼎、福安、福州等。总人口约500万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没有纯客住县,非纯客住县76个,占全区县市总数的90.5%:邕宁、武呜、宾阳、上林、马山、横县、隆安、大新、抉绥、崇左、宁明、龙州、凭祥、合浦、钦州、防城、溥北、灵山、上思、玉林、北流、容县、陆川、博白、贵港、桂平、平南、柳州、柳江、柳城、武宣、象州、来宾、合山、忻城、金秀、鹿寨、融水、融安、三江、苍梧、藤县、岑溪、贺县、钟山、富川、昭平、临桂、阳朔、平乐、恭城、荔浦、永福、灵川、龙胜、河池、宜山、罗城、环江、南丹、都安、大化、东兰、凤山、巴马、百色、田阳、田东、平果、靖西、那坡、凌云、田林、隆林、西林等。总人口约有460多万人。四川省:无纯客住县,非纯客住县市有35个:成都(市郊)、新都、涪陵、金堂、广汉、

  什邡、彭县、温江、双流、新津、简阳、仁寿、乐至、安岳、威远、内江、荣昌、隆昌、资中、宜宾、合江、沪县、仪陇、巴县、通江、广安、西昌、木台、德阳、绵竹、梓潼、会理、华阳、新繁、灌县等县市。总人口约380万人。湖南省:非纯客住县有个:汝城、郴州、桂东、酃县、茶陵、攸县、浏阳、平江、江永、新田、江华等。总人口约200万人。浙江省:非纯客住县有:云和、松阳、青田、丽水(莲都)、宣平(现为莲都、松阳和武义所分辖)、龙泉、遂昌、景宁、缙云、泰顺、苍南、汤溪(金华)、江山、衢州、龙游、常山、开化、建德、淳安、长兴、于潜(临安)、新城、分水(桐庐)、昌化(杭州)、玉环等县市。总人口100万人以上。海南省:非纯客住县有2个:红安县、麻城县,总人口约15万人。贵州省:非纯客住县有榕江县。总人口约10万人。云南省:客家人约2万人。江苏省:客家人约2万人。安徽省:客家人约2万人。陕西省:客家人约0.5万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客家人约0.3万人。其他:客家人约300万人。2、台港澳地区客家人分布台湾省:非纯客住县有19个县市:桃园县、新竹县、苗粟县、屏东县、彰化县、高雄市、花莲县、台中县、台中市、台北县、台南县、台北市、南投县、云林县、嘉义县、台东县、宜兰县等,总人口460万人。香港特区:客家总人口约125万人;澳门特区:客家总人口约10万人。以上统计,中国境内纯客住县41个,非纯客住县246个,纯客住县非纯客县合计287个。(二)海外客家人分布情况1、亚洲旅居亚洲的客家人共约380万人,分布在2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印尼约为150万,其主要居住地爪哇、苏门答腊、婆罗洲、苏拉威西、摩鹿加群岛;马来西亚125万,居住在马来西亚各州,尤以马六甲、槟榔屿、霹雳、吉打、柔佛、雪兰莪、沙巴、沙捞越为多;泰国55万,主要居住在曼谷、清迈、北揽坡、万仑、普吉、合艾等城市;新加坡20万;缅甸约10余万,主要居住在仰光、曼德勒、土瓦及墨尔阶等地;越南约15万,以西贡(胡志明市)和堤岸为多;菲律宾约6800人,多集中在马尼拉;印度约2.5万人;日本约1.2万人,集中在东京和大坂。2、大洋洲旅居大洋洲的客家人约6万人,分布在1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澳大利亚4.3万人,主要居住在墨尔本、悉尼、新威尔士、维多利亚以及南澳洲,培斯及大尼亚洲;另外在大溪地(又译作塔希堤)、斐济、新西兰、所罗门、马绍尔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瑞鲁、西萨摩亚也有客家人聚居。3、美洲旅居美洲的客家人约46万人,分布在2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约28、4万人,主要居住在檀香山、三藩市、纽约等地;加拿大约8.1万人;中南美洲的秘鲁与牙买加是客家人较集中分布、人口也较多的国家,分别有15万人和10万人。在古巴、圭亚那、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苏里南、巴拿马、巴西也有较多的客家人。此外,阿根廷、厄瓜多尔、委内瑞拉、

  墨西哥、哥伦比亚、智利、多米尼加、玻利维亚也有少数客家人居住。4、欧洲旅居欧洲的客家人约有20万,分布在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英国最多,约有15万人,法国约有3万人,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也有数千人至上万客家人。5、非洲旅居非洲的客家人约8万人,分布在1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毛里求斯较多,约3.5万人,留尼旺约1.8万人,南非约2.5万人。中国客家人和海外客家人几项比较海外客家人和中国国内客家人相比,很多的相同点:迁徙,是客家人的一大特点,另一特点是喜爱零星稀少的群体生活。不论在什么地方,除了少数国家外,客家人口总不多。许多资料表明:19世纪以来,在许多地方,客家人的数目,总是越来越少,其中主要原因是他们爱好迁徒、流动,不愿以大群体方式生活在一起。客家人往往很乐意往山村流动,往边远的山区流动,因为在客家史中,大多数的客家人都有过开采矿山、山区农耕等经历,都习惯于偏僻的山区劳弧生活。他们敢于探险,乐意做开拓疆域的先锋,常常往其他华人不敢去的地方迁徙,这也是他信为什么喜爱的零星散居的形式生活的原因之一。就迁徙的形式而论,他们不同于华商和华工,他们不往繁华的地区流动,哪儿需要开拓,他们就往哪儿去。有风险,哪儿需要开拓,他们就往哪儿去。他价不擅长从事商业活动。另外,有趣的是,客家人乐意再迁徙,换句话说,他们不是迁徙至一处后,就安居乐业,落地生根。他们的迁徙都是尝试性的,当环境不宜,他们就再移往有生机、有兴趣、有"刺激"的地方。随时准备再流动也是客家人的特点之一。中国国内的客家人和海外客家人也有很多不同点,特别是在居住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居住的自然环境首先,从居住的自然环境看,中国国内的客家人大多居住在连片的山区农村,其中以闽粤赣边区最为典型,少数居住在海岛、城市;而海外客家人大多数居住在海岛、城市,少数居于山区和农村。海外客家人比较集中居住的地方有: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老挝、缅甸、文莱,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巴拿马、古巴、海地、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圭亚那、苏利南、巴西、秘鲁、非洲的南非、毛里求斯、留尼旺,欧洲的荷兰、英国、法国,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大溪地、斐济、西萨摩亚等。从气候方面来说,中国国内客家人大多生活在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春夏秋冬四季较为分明;而海外客家人大多数生活在热带海洋气候区,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经济生活其次,从经济生活来说,中国国内的客家人大多数是以农业为主要职业的农民,而海外客家人大多数从事工商业和和服务业。其中美洲和东南亚的客家人,不仅已向专业技术、金融贸易挺进,而且政治上也崭露头角。据1950年台湾当局的有关调查资料,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马来西亚的华侨"大多数住在城市经商,如开设杂货店、皮鞋店、药店等,还有一些则从事建筑业、典当业。在山区者,多以开采锡矿及种植橡胶、椰子为业"。印尼是客家华人最多的一个国家,"所操职业,以经商为多,其中以经营杂货、酒酪、皮鞋、首饰、衣服、药材等业者众"。东帝汶客属侨胞,"多经营杂货、药材等商业行业,亦有从事种植业者"。美国的客家人,在纽约及东部地区,"以经营餐饮及洗衣业者为多。此外,则为杂货商店及出入口公司,亦有从事农业者"。旧金山客家人"经商和种植为其主要职业"。在巴拿马的华侨中,客属人士占一半,"以原籍广东惠阳,赤溪者为多,皆从事工商业"。古巴华侨中客家人约数千,"以经营工商业"。在牙买加,华侨几乎全部都是客家人,"尤以原籍广东东莞、

  惠阳、宝安者为多,在当地颇有势力,多操工商业"。千里达的客家人"以经商者为多,在当地社会地位颇高"。在苏利南:'亦有客属侨胞数千人,颇有经济势力"。这种职业分工,和中国国内以农业种植业和家庭手工业的基本职业是很不相同的。社会文化生活又次,从社会文化生活来说,中国国内的客家人是汉族的一支民系,是生活在没有种族歧视且占人口多数的主体民族的国家之中;而海外客家人属于海外华人的一个支系,海外华人除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少数国家属主体民族外,绝大多数国家的海外华人都属于少数民族。与中国国内相比,海外客家人生活在种族构成、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语言民俗等方面都相对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海外客家人生活的国度,大多具有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特点。美国、加拿大及大多数美洲国家都是移民国家,大洋洲、东南亚各国也具有多民族的特点。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马来西亚,就是主要由印尼人、华人、印度人三大主体民族组成的移民国家,美国更是由欧洲移民为主包括了亚洲、非洲、许多国家移民构成的国家;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这个岛国,也是由印度人、黑人、华人组成的移民国家,宝安客家人何才在70年代担任总督;南美洲的圭亚那合作共和国,总人口约71万人,内有华人、白人、印第安人及非洲印度混血族,华人约有5000人,以原籍惠州的客属人士最大多。该国于1966年5月脱离英国统治宣布独立,并由客家人张亚瑟当选为首任总统。1999年,有客家血统的华裔伍冰枝当选为加拿大总督兼三军总司令。目前,海外客家人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出现了不少杰出人物,客家人在世界各地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呈上升趋势。

  

推荐访问:哪个字最能代表客家文化 客家 最能 代表

相关推荐

热门排行

带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方面六个带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剖析材料-合集共计(精选文档)

带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方面六个带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剖析材料-合集共计(精选文档)下面是小...

对支部副书记批评意见13篇

对支部副书记批评意见13篇对支部副书记批评意见  党支部成员批评意见  (一)卢XX:  (1)你作为党支书记,党建工作创新意识不强、思路不多,安排党建工作大多局...

我为群众办实事典型案例材料12篇

我为群众办实事典型案例材料12篇我为群众办实事典型案例材料篇1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镇多措并

党支部看电影活动方案8篇

党支部看电影活动方案8篇党支部看电影活动方案  爱国主义影片《金刚川》观影主题党日活动方案-活动方案  “追忆抗美援朝、弘扬革命精神、牢记初心使命”—爱...

工作执行力度不够整改措施16篇

工作执行力度不够整改措施16篇工作执行力度不够整改措施  缺乏执行力的原因及改良措施  随着深入提高执行力专题教育活动的展开,全局上下形成了先进性教育的...

2022年度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记录表意见建议7篇

2022年度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记录表意见建议7篇2022年度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记录表意见建议篇1

2023年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要点

2023年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要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要点》文章,仅供大家参考,请勿照搬抄袭。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写出更好的文章

前台员工优秀事迹范文15篇

前台员工优秀事迹范文15篇前台员工优秀事迹范文篇1一年时间过得很快,在公司工作一年多了。入职以来,我

五一节前廉政提醒谈话内容15篇

五一节前廉政提醒谈话内容15篇五一节前廉政提醒谈话内容  本文为Word版本资料,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修改  廉政提醒谈话提纲  一、请介绍一下今年以来,你公司...

美术教研活动美篇精彩开头和结尾13篇

美术教研活动美篇精彩开头和结尾13篇美术教研活动美篇精彩开头和结尾篇1男女:亲爱的家长朋友们,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