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程力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考历史知识点要点归纳总结14篇【精选推荐】

| 来源:网友投稿

中考历史知识点要点归纳总结一、汉字与书法艺术:1、汉字的起源:图画文字→象形字的符号化→汉字汉字源远流长。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考历史知识点要点归纳总结14篇,供大家参考。

中考历史知识点要点归纳总结14篇

中考历史知识点要点归纳总结篇1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起源:图画文字→象形字的符号化→汉字

汉字源远流长。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世界上另外几种最古老的文字,如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尼罗河流域古埃及人创造的圣书字、中美洲印第安族玛雅人创造的象形文字,都已经成为死文字,不再使用。汉字从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字,一直到今天的现代文字,尽管在形体上、读音上或字义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在性质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现代汉字和古代汉字一脉相承,现代汉字是从古代汉字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

我国古人常说“上古结绳而治”。古书上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实际上在文字产生之前,结绳是一种用来记事的方法。约定俗成,不同的绳结,或绳子的不同长短、颜色等,表示某种特定的含义。不过这只是一种记事方法,中国文字是通过另一种途径逐渐形成的。我国的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姜寨、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原始文字的雏形。

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经形成完整体系。

为什么说到商代,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因为从文字结构和造字方法看,甲骨文已经历了相当长的演变过程,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上古文字。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和字形结构,与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是一脉相承的。甲骨文字形结构,已出现了后世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其中以象形字为多,还有会意字、形声字、指事字、假借字、转注字。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它的发现对研究商周的历史和中国文字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文字的演变及主要特征:

甲骨文→金文→篆书(分大篆和小篆)→隶书→楷书

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可以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大阶段。在古文字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在隶楷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隶书、楷书。隶书盛行于汉代。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阶段。楷书盛行于隋唐。隶书、楷书是正式字体。在隶楷阶段,还出现了辅助书体──草书和行书。

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了,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钩、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起来;由多行书写产生出来的排列整齐的要求,使字形变化、笔画的长短、粗细被约束在方框内伸展,笔画分布的部位和疏密也受到制约,字形结构讲究平衡对称。楷书出现使汉字的方块化定型了,汉字的字体演变成熟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体。这是汉字字体演变的主流。辅助性字体草书和行书的发展过程是汉字字体演变的支流。

演变的趋势: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3、【学思之窗】

想一想:汉字为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答案提示: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保证了汉字使用的畅通无阻;汉字为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的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反之,我国众多民族、众多方言,为汉字的使用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汉字自身的成熟与完美,也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①汉字是复脑文字,激发人的形象思维。②汉字有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为背景,信息含量大,具有丰富的表达能力。③汉字有强大的组合能力,单字相对较少,占空间较小,经济实用。④汉字中的数字有强大的逻辑性。⑤汉字的书法是一门独特高雅的艺术。)

中考历史知识点要点归纳总结篇2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主要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巴西)

2、背景:美国独立战争、法国*的影响

3、杰出代表:玻利瓦尔、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4、成就: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哥与委合为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为纪念玻利瓦尔,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被命名为“玻利维亚”。

二、印度民族反英起义(1857—1859)

1、背景: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向印度倾销纺织成品,导致手工业者破产;

兼并王公领地;

取消对印度土兵的优厚待遇,不尊重宗教信仰。

2、导火线(直接原因):涂油子弹事件

3、领导力量:封建王公。主力:印度土兵

4、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5、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俄国统一: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

(1)目的: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2)内容: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设参政院。

经济:兴办手工工场,重商主义,允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军事:义务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备军。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任职,按功劳提拔。

文化:派留学生,开办学校、创办科学院,办报纸,改革习俗(提倡西方礼节和生活方式)。

(3)作用:

积极: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増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局限:农奴制进一步加强,成为日后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1、背景:

a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b克里米亚战争惨败,激化了社会矛盾(直接原因)

2、目的: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避免革命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4、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获得“解放”时,可通过赎买方式获得一块份地

5、意义:

(1)进步性: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局限性: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3课美国内战

——南北战争(1861-1865)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1、经济概况: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2、双方矛盾:关税(北方希望提高);新增土地的制度(北方自由州,南方蓄奴州);奴隶制(南方保留)

二、内战爆发

1、原因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直接原因(导火线):林肯当选总统。

2、开始:1861年2月成立“南部同盟”,1861年4月南方挑起内战

三、北方的胜利转折

1、扭转战局:

(1)1862年《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

(2)作用:调动农民、黑人积极性,踊跃参军,扭转北方不利局面

2、胜利: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林肯遇刺。

3、影响:是美国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一、德川幕府的统治

1、原因:

(1)根本原因: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闭关锁国)阻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

(2)直接原因(外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入侵(黑船事件),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

2、倒幕运动

王政复古政变。主力:中下级武士发起了倒幕运动。

二、明治维新

1、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取消武士特权。

(2)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3)军事上: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

(3)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2、影响

(1)积极性: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

(2)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技文化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的应用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电气时代”)

3、特点: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二、主要成果:

冯如“中国航空之父”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瑞典)诺贝尔:现代炸药、无烟炸药。

2、(美)海厄特: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诞生)。

3、(法)夏尔多内:人造纤维

四、影响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普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2、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3、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増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人口

(1)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2)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多。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劳动者

2、大众教育

(1)背景: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

(2)国家:英、法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德国建立初等、中等、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二、城市化

1、背景

工业革命后,工商业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但城市缺乏统一规划

2、城市化的措施

19世纪中期,卫生条件改善。排水设施、街头照明、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设施

3、影响:生活方式发生着变化

三、社会问题

1、社会矛盾激化

资本家获得极大的财富,工人高强度劳动却难以生存。工人反抗斗争日趋激烈。(破坏机器的卢德运动)

2、环境污染:废气、废水污染大气、河流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科学家

1、牛顿(英)

(1)地位: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成就: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微积分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达尔文(英)

《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观点,*了神创论。生物科学的一次伟*。

3、巴尔扎克(法)

《人间喜剧》(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展现了法国社会变迁史。

4、列夫•托尔斯泰(俄)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揭露俄专制主义和地主对农民的压榨,又否定暴力革命)

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5、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成熟)

6、梵高:《向日葵》、《夜间的咖啡馆》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背景:工业革命推动下,欧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为争夺市场、原料、投资场所而瓜分世界,相互之间的竞争也酝酿着战争

2、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1)“三国同盟”:德、意、奥(德为核心)

(2)“三国协约”:英、法、俄(英国为核心)

结盟目的:争夺世界霸权和瓜分世界领土。

3、两大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后果)。

二、大战的爆发

1、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

2、开战: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三、大战进程和结果

1、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战时加入协约国集团)

2、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3、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4、结束: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5、战争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6、影响:

(1)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2)美国参战、俄国十月革命,成为两个大国开始崛起的标志。

(3)削弱了殖民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背景: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2、二月革命(1917年3月)

(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结果:*了沙皇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措施:未满足人民对土地、面包、和平的需求。而是继续作战。

二、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背景:

(1)一战激化俄国社会矛盾

(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未解决俄国社会矛盾

2、时间:1917年11月

3、:列宁

4、结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

5、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三、开辟新时代

1、政治: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政权机关

2、经济:大工业、铁路、银行收归国有,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和寺院土地,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3、军事:废除旧常备军,组建红军

4、外交:废除沙皇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退出一战。颁布《和平法令》。

四、历史意义

1、人类历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2、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一、《凡尔赛条约》

1、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月—6月

(2)实质:一战战胜国召开的分赃会议。

(3)中心问题:如何处置战败国,尤其是德国。

(4)会议特点:大国强权,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

2、操纵国:英、法、美(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3、内容

(1)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归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不得设防。承认奥地利、波兰独立。

(2)经济方面:德国还向协约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赔款委员会)

(3)军事方面: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不得拥有空军;陆军不超10万人

(4)殖民地方面: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名义瓜分(最能说明巴黎和会的性质是瓜分世界领土和称霸世界)

4、凡尔赛体系

对德国的和约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的条约共同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国际“新秩序”。建立国际联盟。

二、《九国公约》

1、华盛顿会议(9个参会国)

背景:为调整英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由美国主导召开会议。

2、《九国公约》

(1)内容:

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和维护各国在华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2)实质:

使“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1921年)

1、背景

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社会发展和生产恢复

2、主要内容

(1)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力,允许出租土地,实行自由贸易

(3)中小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

(4)按劳取酬工资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劳动义务制,取消自由贸易,全部工业国有化。

3、作用

从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的成立:1922年,俄、白俄、乌和南高加索联邦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2、社会主义工业化:

(1)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2)措施: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

(3)成果:落后农业国强大工业国

(4)作用:短期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现工业化。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模式固化,使苏联经济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7到1928年苏联发生严重粮食危机

2、目的:解决粮食问题,适应工业化需要。

3、方法:消灭富农,支持建设集体农庄,组建拖拉机站。

四、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影响(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作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巨大国际声誉。

(2)消极作用:

弊端也令苏联付出沉重代价。党政不分,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第12课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一战期间,印度提供了人力、军费、物资。因饥荒大量死人。导致英印矛盾激发。

2、领导人:甘地。时间:1920年

3、内容: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

4、文明不服从运动(1930年)

主要方式:采取不服从方式。

内容:要求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

5、影响: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控制群众斗争方式,防止了暴力革命,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二、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1、背景:一战后,土耳其素丹政府接受《色佛尔条约》,损失大量领土,经济濒于崩溃

2、战争概况(1921——1923年):领导人:凯末尔。

结果:与协约国签订了《洛桑条约》,废除《色》的一些不平等条款,保持了土耳其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

3、共和国建立(1923年):1923年,凯末尔当选总统

措施: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政教分离,国民议会有立法权;废除男女不平等,提高妇女地位;实施五年计划;扩大世俗教育,教授西方科技;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

4、影响:一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一次胜利。巩固了国家独立,结束封建统治,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中考历史知识点要点归纳总结篇3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起源:图画文字→象形字的符号化→汉字

汉字源远流长。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世界上另外几种最古老的文字,如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尼罗河流域古埃及人创造的圣书字、中美洲印第安族玛雅人创造的象形文字,都已经成为死文字,不再使用。汉字从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字,一直到今天的现代文字,尽管在形体上、读音上或字义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在性质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现代汉字和古代汉字一脉相承,现代汉字是从古代汉字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

我国古人常说“上古结绳而治”。古书上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实际上在文字产生之前,结绳是一种用来记事的方法。约定俗成,不同的绳结,或绳子的不同长短、颜色等,表示某种特定的含义。不过这只是一种记事方法,中国文字是通过另一种途径逐渐形成的。我国的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姜寨、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原始文字的雏形。

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经形成完整体系。

为什么说到商代,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因为从文字结构和造字方法看,甲骨文已经历了相当长的演变过程,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上古文字。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和字形结构,与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是一脉相承的。甲骨文字形结构,已出现了后世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其中以象形字为多,还有会意字、形声字、指事字、假借字、转注字。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它的发现对研究商周的历史和中国文字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文字的演变及主要特征:

甲骨文→金文→篆书(分大篆和小篆)→隶书→楷书

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可以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大阶段。在古文字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在隶楷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隶书、楷书。隶书盛行于汉代。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阶段。楷书盛行于隋唐。隶书、楷书是正式字体。在隶楷阶段,还出现了辅助书体──草书和行书。

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了,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钩、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起来;由多行书写产生出来的排列整齐的要求,使字形变化、笔画的长短、粗细被约束在方框内伸展,笔画分布的部位和疏密也受到制约,字形结构讲究平衡对称。楷书出现使汉字的方块化定型了,汉字的字体演变成熟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体。这是汉字字体演变的主流。辅助性字体草书和行书的发展过程是汉字字体演变的支流。

演变的趋势: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3、【学思之窗】

想一想:汉字为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答案提示: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保证了汉字使用的畅通无阻;汉字为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的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反之,我国众多民族、众多方言,为汉字的使用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汉字自身的成熟与完美,也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①汉字是复脑文字,激发人的形象思维。②汉字有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为背景,信息含量大,具有丰富的表达能力。③汉字有强大的组合能力,单字相对较少,占空间较小,经济实用。④汉字中的数字有强大的逻辑性。⑤汉字的书法是一门独特高雅的艺术。)

中考历史知识点要点归纳总结篇4

1、中国近代史起止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

2、中国近代史历史分期:

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

4、近现代,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的三件大事:

1840—1842鸦片战争

1949年新中国成立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

5、《南京条约》中割香港岛给英国(不是香港),赔款2100万元(单位不是两)

6、近代,使北京沦陷的事件: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

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北京再次沦陷

1937年七七事变后,平津沦陷(北平、天津)

7、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

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后成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工业原料,把矛头对准中国。

8、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强大的资本主义制度

9、俄国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

10.1862年,在慈溪(注意错别字)的战斗中,击毙了华尔。

1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联系日本明治维新后强大起来,走上对外侵略夸张的道路,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

12、甲午中日战争中,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13、《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对中国的影响:

①侵略者以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成为经济侵略的主要形式,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侵略需求。

②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③最能体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14、《马关条约》中增辟的通商口岸有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15、《辛丑条约》中,“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体现了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6.1787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1881年,签订中俄《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17、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18、洋务运动的背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不是鸦片战争后)。

19、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京师同文馆。

20、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洋务派仅仅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但是不改变中国的封建制度。

21、戊戌变法(注意字)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22、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向日本学习。

23、戊戌变法的内容里,体现其资产阶级性质的是: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24、三民主义指的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没有民主主义。

25、中共一大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但是陈独秀没有参加中共一大。

26、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孙中山于1924年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

27、“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的“星星之火”指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28、中共领导的军队名称的演变:

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

井冈山会师——中国工农红军

抗日战争——八路军、新四军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

29、红军长征是从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出发,不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0、长征胜利结束是1936年甘肃会宁会师,不是吴起镇会师。

31、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了。

32、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侵华事件的背景:在1929—1933年,爆发了经济大危机,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对外侵略扩张。

33.1937年,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1938年,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1940年,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战役。

34、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xx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5、中共七大:为中国争取抗战胜利准备了条件;

雅尔塔会议:促进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36、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反抗外国侵略的第一次胜利,但是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37、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决战包括三大战役,渡江战役不属于战略决战。

38、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于洋务运动时期,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促进了其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迎来“黄金时代”。

39、魏源在鸦片战争(不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写成了《海国图志》一书,洋务运动践行了魏源的思想。

40、严复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思想,译著《天演论》,他的思想影响了戊戌变法。

41、近代推动中国思想解放的重大事件:

戊戌变法:在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人们追求民主科学,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2、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xx届xx全会: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中共xx大: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43、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学府。

44、总结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战争的正义性

②将领、领导因素

③士兵浴血奋战

④人民群众支持

45、解放战争时期,与河南有关的历史:

1946年进攻中原解放区

1947年挺进大别山

1948—1949年淮海战役

46、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

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47、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政治舞台的事件是:五四运动

国际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政治舞台的事件是:英国宪章运动

48、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但是他没有直接发动武昌起义。

49、二战结束的标志是日本投降,不是德国投降。

50、《马关条约》中“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后来在俄国、法国、德国的干涉下,迫使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清政府给日本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这就是“三国干涉还辽”。

中考历史知识点要点归纳总结篇5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1、美国和英国的“凯恩斯计划”“怀特计划”反映的实质是:美英两国经济地位的变化和争夺世界金融霸主地位的目的。

2、《布雷顿森林协定》包括:《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基本任务: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并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

4、世界银行的宗旨:初期—-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的复兴;后来——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生产性投资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5、“布雷顿森林体系”特点: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6、“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积极作用:

①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暂时结束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②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

③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

④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消极作用: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于1947年在日内瓦签字,1948年1月1日实施。

2、性质:既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还是一个由各缔约国组成的组织。

3、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4、作用:积极——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消极——便于美国操纵世界贸易,向外扩张经济。

中考历史知识点要点归纳总结篇6

1、中国近代史起止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

2、中国近代史历史分期:

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

4、近现代,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的三件大事:

1840—1842鸦片战争

1949年新中国成立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

5、《南京条约》中割香港岛给英国(不是香港),赔款2100万元(单位不是两)

6、近代,使北京沦陷的事件: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

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北京再次沦陷

1937年七七事变后,平津沦陷(北平、天津)

7、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

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后成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工业原料,把矛头对准中国。

8、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强大的资本主义制度

9、俄国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

10.1862年,在慈溪(注意错别字)的战斗中,击毙了华尔。

1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联系日本明治维新后强大起来,走上对外侵略夸张的道路,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

12、甲午中日战争中,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13、《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对中国的影响:

①侵略者以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成为经济侵略的主要形式,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侵略需求。

②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③最能体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14、《马关条约》中增辟的通商口岸有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15、《辛丑条约》中,“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体现了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6.1787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1881年,签订中俄《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17、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18、洋务运动的背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不是鸦片战争后)。

19、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京师同文馆。

20、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洋务派仅仅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但是不改变中国的封建制度。

21、戊戌变法(注意字)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22、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向日本学习。

23、戊戌变法的内容里,体现其资产阶级性质的是: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24、三民主义指的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没有民主主义。

25、中共一大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但是陈独秀没有参加中共一大。

26、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孙中山于1924年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

27、“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的“星星之火”指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28、中共领导的军队名称的演变:

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

井冈山会师——中国工农红军

抗日战争——八路军、新四军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

29、红军长征是从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出发,不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0、长征胜利结束是1936年甘肃会宁会师,不是吴起镇会师。

31、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了。

32、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侵华事件的背景:在1929—1933年,爆发了经济大危机,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对外侵略扩张。

33.1937年,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1938年,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1940年,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战役。

34、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xx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5、中共七大:为中国争取抗战胜利准备了条件;

雅尔塔会议:促进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36、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反抗外国侵略的第一次胜利,但是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37、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决战包括三大战役,渡江战役不属于战略决战。

38、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于洋务运动时期,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促进了其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迎来“黄金时代”。

39、魏源在鸦片战争(不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写成了《海国图志》一书,洋务运动践行了魏源的思想。

40、严复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思想,译著《天演论》,他的思想影响了戊戌变法。

41、近代推动中国思想解放的重大事件:

戊戌变法:在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人们追求民主科学,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2、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xx届xx全会: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中共xx大: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43、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学府。

44、总结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战争的正义性

②将领、领导因素

③士兵浴血奋战

④人民群众支持

45、解放战争时期,与河南有关的历史:

1946年进攻中原解放区

1947年挺进大别山

1948—1949年淮海战役

46、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

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47、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政治舞台的事件是:五四运动

国际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政治舞台的事件是:英国宪章运动

48、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但是他没有直接发动武昌起义。

49、二战结束的标志是日本投降,不是德国投降。

50、《马关条约》中“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后来在俄国、法国、德国的干涉下,迫使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清政府给日本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这就是“三国干涉还辽”。

中考历史知识点要点归纳总结篇7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1、美国和英国的“凯恩斯计划”“怀特计划”反映的实质是:美英两国经济地位的变化和争夺世界金融霸主地位的目的。

2、《布雷顿森林协定》包括:《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基本任务: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并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

4、世界银行的宗旨:初期—-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的复兴;后来——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生产性投资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5、“布雷顿森林体系”特点: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6、“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积极作用:

①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暂时结束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②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

③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

④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消极作用: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于1947年在日内瓦签字,1948年1月1日实施。

2、性质:既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还是一个由各缔约国组成的组织。

3、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4、作用:积极——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消极——便于美国操纵世界贸易,向外扩张经济。

中考历史知识点要点归纳总结篇8

1、父系氏族社会取代母系氏族社会的原因是什么?

答:男子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取代女子在生产中的地位,在经济中开始占主导地位,婚姻关系相对固定,首领都是男性。男子开始支配社会。

2、古代文明为什么多发生在大江大河流域?

答:大河流域的河谷地带,水源充足,气候湿润,土地肥沃,便于灌溉,有利于农耕,为以农业为基础的古代文明创造了有利的生态环境。河谷地带物产丰富,鱼类资源丰富,便于渔猎事业的发展。

3、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新航路的开辟是继郑和下西洋之后航海史上的重大事件,它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为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开辟了道路,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世界走向整体发展起重要作用。

4、什么叫文艺复兴?它有何作用?

答:14世纪意大利最先出现了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神权的人文主义思潮。人文主义者借助与古代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开展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史称“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的实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冲破了封建教会的束缚,焕发了人们的创新精神,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开辟了世界资产阶级的新时代。

6、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

性质: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了国家的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运动。

7、法国大革命的意义: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它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有力地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及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8、《人权宣言》是哪国通过的,为什么说它有进步意义?

答:是法国通过的。它宣称,人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它否定了封建专制等级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9、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产生有何重要作用?

答: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新动力又推动了冶金、采矿等工业部门采用蒸汽动力和新技术,而工业的发展刺激了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汽船和火车机车相继产生。

10、《共产党宣言》的作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于1848年2月,它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三个部分组成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11、美国内战的起止时间及意义:

1861年到1865年的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北方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12、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性质、内容及意义?

目的:为了使俄国尽快地摆脱落后状态;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内容:削弱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征兵制,建立海军;鼓励发展工商业,引进西方技术;推行学校教育和提倡西欧生活方式;意义:推动了社会进步,巩固了沙皇专制制度,为对外扩张奠定了基础,俄国逐渐成为欧洲强国。

13、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及作用是什么?

答:1861年,沙皇俄国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其内容是:①宣布农奴获得人身自由,②农奴获得解放时,得到一份地,必须高价赎买。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意义: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14、日本明治维新的性质、内容、意义。

性质:1868年的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内容: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创办近代企业,引进西方技术。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改革封建军制,建立近代化军队。提倡文明开发,大力发展教育。意义:它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封建残余,日本迅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中考历史知识点要点归纳总结篇9

★第1课俄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

2.结果:*了沙皇专制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1.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

是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7.巩固政权:经过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胜的无产阶级政权。此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8.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1年

3.领导人:列宁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

1.时间:1922年底

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4.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5.解体:1991年底。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领导人:斯大林

2.1928-1937年实施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实现。

4.斯大林模式(又叫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苏联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

(2)评价: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具有严重弊端,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月到6月

2.目的:缔结和约,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3.操纵会议的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4.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对德条约)

时间:1919年6月

内容: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5.意义:《凡尔赛和约》与对奥、匈、土、保和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6.实质: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或战胜的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二、华盛顿会议

1.时间:1921--1922年

2.背景: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依然尖锐,日美矛盾尤为激烈。

3.主导国:美、英、日

4.签订的主要条约——《九国公约》

时间:1922年

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3)影响: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

2.实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评价: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它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第4课经济大危机

一、经济大危机爆发

1.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3.时间:1929--1933年。

4.开始国:美国

5.特点: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6.影响:

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矛盾加深。

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二、罗斯福新政

1.原因:1929-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2.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根本目的:巩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时间: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

5.中心措施:调整工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调控。

6.评价:

(1)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恢复,人民生活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7.启示: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

★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一、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

1.背景: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激化了德国社会阶级矛盾。

(2)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展开欺骗宣传活动,赢得了中下层人民的信任和统治阶级及大垄断资本家的大力支持。

2.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理和总统大权于一身。

3.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

4.内外政策:对内:实行专制、*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二、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1.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

(1)时间:1922年

(2)头目:墨索里尼

(3)标志:向罗马进军

2.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

(1)时间:1936年2月

(2)标志:日本军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主张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

(3)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慕尼黑阴谋

1.内容:签订《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

2.目的:祸水东引,把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3.实质:纵容侵略,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

4.影响: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5.启示:对待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不能姑息养*,要坚决斗争。反对绥靖政策,制止争霸的局部侵略战争,是清除大战隐患的重要举措。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全面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2.规模扩大的标志: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3.进一步扩大的标志: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1.标志: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2.意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启示: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为了共同的利益可以走向联合。

二、雅尔塔会议

1.召开时间:1945年2月

2.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3.与会首脑: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

4.内容:

(1)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2)决定成立联合国

(3)苏联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对日作战。

5.影响:为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二战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

四、二战的胜利

1.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使法西斯德国东西两面受敌。

2.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5月8日,标志二战在欧洲结束。

3.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二战结束。

4.胜利的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全世界人民协同作战,相互支持,共同对付法西斯。

5.二战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五、二战的影响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影响:

(1)它是人类历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

(2)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六、二战的启迪

1.和平来之不易,悲剧不能重演。

2.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

一、发展概况

二、启示:

1.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与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根本原因。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我国的经济建设在产业结构上应该注意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合理配置;在空间布局上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开发的力度。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一、欧洲的联合

1.战后经济发展(50-70年代)

(1)原因:

外因:美国大力援助。

内因: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采用最先进科技成果和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2)表现:持续繁荣。

2.欧共体的成立

(1)时间:20世纪60年代

(2)作用:对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3.欧盟的成立

(1)时间:1993年

(2)单一货币——欧元

(3)性质:区域性的经济政治组织。

(4)地位:是世界上的经济体。(至2007年,已有27个成员国)

(5)影响:各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欧洲经济发展。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日本的崛起

1.原因:

(1)美国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2)美国扶持日本;

(3)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

(4)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2.表现: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3.影响:随着经济发展,国际地位加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也开始膨胀。

4.1974-1975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发展速度一度减缓。

5.80年代中期以后促进日本经济发展原因:实行“科技立国”的政策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时间:1953--1964年。

2.内容: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弊端,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3.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

1.时间:1985年

2.前期重点:经济改革,没取得成效。

3.后期重点:政治改革。

4.影响: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一党制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三、苏联解体(1991年底)

1.原因:

(1)根本原因:长期以来极端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4)其它原因: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等。

2.催化剂: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解体)

3.认识: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坚定不移地坚持和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考历史知识点要点归纳总结篇10

★第1课俄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

2.结果:*了沙皇专制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1.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

是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7.巩固政权:经过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胜的无产阶级政权。此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8.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1年

3.领导人:列宁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

1.时间:1922年底

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4.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5.解体:1991年底。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领导人:斯大林

2.1928-1937年实施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实现。

4.斯大林模式(又叫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苏联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

(2)评价: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具有严重弊端,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月到6月

2.目的:缔结和约,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3.操纵会议的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4.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对德条约)

时间:1919年6月

内容: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5.意义:《凡尔赛和约》与对奥、匈、土、保和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6.实质: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或战胜的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二、华盛顿会议

1.时间:1921--1922年

2.背景: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依然尖锐,日美矛盾尤为激烈。

3.主导国:美、英、日

4.签订的主要条约——《九国公约》

时间:1922年

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3)影响: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

2.实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评价: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它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第4课经济大危机

一、经济大危机爆发

1.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3.时间:1929--1933年。

4.开始国:美国

5.特点: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6.影响:

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矛盾加深。

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二、罗斯福新政

1.原因:1929-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2.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根本目的:巩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时间: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

5.中心措施:调整工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调控。

6.评价:

(1)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恢复,人民生活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7.启示: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

★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一、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

1.背景: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激化了德国社会阶级矛盾。

(2)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展开欺骗宣传活动,赢得了中下层人民的信任和统治阶级及大垄断资本家的大力支持。

2.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理和总统大权于一身。

3.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

4.内外政策:对内:实行专制、*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二、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1.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

(1)时间:1922年

(2)头目:墨索里尼

(3)标志:向罗马进军

2.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

(1)时间:1936年2月

(2)标志:日本军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主张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

(3)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慕尼黑阴谋

1.内容:签订《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

2.目的:祸水东引,把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3.实质:纵容侵略,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

4.影响: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5.启示:对待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不能姑息养*,要坚决斗争。反对绥靖政策,制止争霸的局部侵略战争,是清除大战隐患的重要举措。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全面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2.规模扩大的标志: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3.进一步扩大的标志: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1.标志: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2.意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启示: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为了共同的利益可以走向联合。

二、雅尔塔会议

1.召开时间:1945年2月

2.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3.与会首脑: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

4.内容:

(1)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2)决定成立联合国

(3)苏联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对日作战。

5.影响:为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二战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

四、二战的胜利

1.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使法西斯德国东西两面受敌。

2.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5月8日,标志二战在欧洲结束。

3.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二战结束。

4.胜利的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全世界人民协同作战,相互支持,共同对付法西斯。

5.二战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五、二战的影响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影响:

(1)它是人类历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

(2)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六、二战的启迪

1.和平来之不易,悲剧不能重演。

2.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

一、发展概况

二、启示:

1.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与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根本原因。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我国的经济建设在产业结构上应该注意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合理配置;在空间布局上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开发的力度。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一、欧洲的联合

1.战后经济发展(50-70年代)

(1)原因:

外因:美国大力援助。

内因: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采用最先进科技成果和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2)表现:持续繁荣。

2.欧共体的成立

(1)时间:20世纪60年代

(2)作用:对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3.欧盟的成立

(1)时间:1993年

(2)单一货币——欧元

(3)性质:区域性的经济政治组织。

(4)地位:是世界上的经济体。(至2007年,已有27个成员国)

(5)影响:各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欧洲经济发展。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日本的崛起

1.原因:

(1)美国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2)美国扶持日本;

(3)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

(4)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2.表现: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3.影响:随着经济发展,国际地位加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也开始膨胀。

4.1974-1975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发展速度一度减缓。

5.80年代中期以后促进日本经济发展原因:实行“科技立国”的政策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时间:1953--1964年。

2.内容: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弊端,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3.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

1.时间:1985年

2.前期重点:经济改革,没取得成效。

3.后期重点:政治改革。

4.影响: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一党制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三、苏联解体(1991年底)

1.原因:

(1)根本原因:长期以来极端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4)其它原因: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等。

2.催化剂: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解体)

3.认识: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坚定不移地坚持和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考历史知识点要点归纳总结篇11

1.宗法色彩更加浓厚

成王时周公分封的诸侯国数量很多,对这些被封的诸侯,周王称其中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姓的为伯舅、叔舅。相对来说,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这就是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

2.同姓分封,范围扩大

对照《西周分封示意图》,不难看出同姓的诸侯在燕、鲁等地大有其人,打破了商朝同姓多内服的成例,使周王亲族的势力远达边鄙,扩大了周王的有效管辖范围。

3.义务更加明确

例如,诸侯必须定期朝觐周王,向周王贡献各种物产,接受周王之命出兵保卫王室或征伐反叛等;同时对周王的婚丧嫁娶、巡狩等也要尽义务。有时,诸侯大国可在周王授意下调动附近的中小诸侯国的军队,共同从事征伐战争。由于大国成为一方之长,所以又称之为方伯,有的方伯还被召入朝廷任职,辅佐周王。

4.逐级分封

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要以大宗的名分继续对自己的宗亲进行分封,这就使周王的势力随着血缘关系的逐级延展,渗透到诸侯国的每一个地区;商代未见如此严密的制度,商王对外服地域的控制力是很有限的。

5.等级爵位产生

被分封的诸侯,在爵位上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号,虽然从金文内容上看,尚未有等级差别具体如何不同的"记载,但已经分类定等级是可以确定的。

6.监国制度出现

周王为了防范诸侯叛乱,派人作为监官去监视他们。例如周灭商后,周武王令商纣王之子武庚仍居殷故地,管理殷民,同时又分封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在其周围进行监视,称为“三监"。出土的铜器铭文证实,西周还派有一些监官到其他诸侯国去。这是周王对地方诸侯加强控制的一种重要措施,也是中国古代确立监察制度的先声。

中考历史知识点要点归纳总结篇12

1.宗法色彩更加浓厚

成王时周公分封的诸侯国数量很多,对这些被封的诸侯,周王称其中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姓的为伯舅、叔舅。相对来说,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这就是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

2.同姓分封,范围扩大

对照《西周分封示意图》,不难看出同姓的诸侯在燕、鲁等地大有其人,打破了商朝同姓多内服的成例,使周王亲族的势力远达边鄙,扩大了周王的有效管辖范围。

3.义务更加明确

例如,诸侯必须定期朝觐周王,向周王贡献各种物产,接受周王之命出兵保卫王室或征伐反叛等;同时对周王的婚丧嫁娶、巡狩等也要尽义务。有时,诸侯大国可在周王授意下调动附近的中小诸侯国的军队,共同从事征伐战争。由于大国成为一方之长,所以又称之为方伯,有的方伯还被召入朝廷任职,辅佐周王。

4.逐级分封

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要以大宗的名分继续对自己的宗亲进行分封,这就使周王的势力随着血缘关系的逐级延展,渗透到诸侯国的每一个地区;商代未见如此严密的制度,商王对外服地域的控制力是很有限的。

5.等级爵位产生

被分封的诸侯,在爵位上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号,虽然从金文内容上看,尚未有等级差别具体如何不同的"记载,但已经分类定等级是可以确定的。

6.监国制度出现

周王为了防范诸侯叛乱,派人作为监官去监视他们。例如周灭商后,周武王令商纣王之子武庚仍居殷故地,管理殷民,同时又分封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在其周围进行监视,称为“三监"。出土的铜器铭文证实,西周还派有一些监官到其他诸侯国去。这是周王对地方诸侯加强控制的一种重要措施,也是中国古代确立监察制度的先声。

中考历史知识点要点归纳总结篇13

1、父系氏族社会取代母系氏族社会的原因是什么?

答:男子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取代女子在生产中的地位,在经济中开始占主导地位,婚姻关系相对固定,首领都是男性。男子开始支配社会。

2、古代文明为什么多发生在大江大河流域?

答:大河流域的河谷地带,水源充足,气候湿润,土地肥沃,便于灌溉,有利于农耕,为以农业为基础的古代文明创造了有利的生态环境。河谷地带物产丰富,鱼类资源丰富,便于渔猎事业的发展。

3、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新航路的开辟是继郑和下西洋之后航海史上的重大事件,它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为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开辟了道路,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世界走向整体发展起重要作用。

4、什么叫文艺复兴?它有何作用?

答:14世纪意大利最先出现了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神权的人文主义思潮。人文主义者借助与古代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开展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史称“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的实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冲破了封建教会的束缚,焕发了人们的创新精神,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开辟了世界资产阶级的新时代。

6、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

性质: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了国家的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运动。

7、法国大革命的意义: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它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有力地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及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8、《人权宣言》是哪国通过的,为什么说它有进步意义?

答:是法国通过的。它宣称,人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它否定了封建专制等级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9、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产生有何重要作用?

答: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新动力又推动了冶金、采矿等工业部门采用蒸汽动力和新技术,而工业的发展刺激了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汽船和火车机车相继产生。

10、《共产党宣言》的作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于1848年2月,它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三个部分组成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11、美国内战的起止时间及意义:

1861年到1865年的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北方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12、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性质、内容及意义?

目的:为了使俄国尽快地摆脱落后状态;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内容:削弱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征兵制,建立海军;鼓励发展工商业,引进西方技术;推行学校教育和提倡西欧生活方式;意义:推动了社会进步,巩固了沙皇专制制度,为对外扩张奠定了基础,俄国逐渐成为欧洲强国。

13、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及作用是什么?

答:1861年,沙皇俄国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其内容是:①宣布农奴获得人身自由,②农奴获得解放时,得到一份地,必须高价赎买。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意义: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14、日本明治维新的性质、内容、意义。

性质:1868年的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内容: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创办近代企业,引进西方技术。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改革封建军制,建立近代化军队。提倡文明开发,大力发展教育。意义:它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封建残余,日本迅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中考历史知识点要点归纳总结篇14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主要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巴西)

2、背景:美国独立战争、法国*的影响

3、杰出代表:玻利瓦尔、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4、成就: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哥与委合为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为纪念玻利瓦尔,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被命名为“玻利维亚”。

二、印度民族反英起义(1857—1859)

1、背景: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向印度倾销纺织成品,导致手工业者破产;

兼并王公领地;

取消对印度土兵的优厚待遇,不尊重宗教信仰。

2、导火线(直接原因):涂油子弹事件

3、领导力量:封建王公。主力:印度土兵

4、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5、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俄国统一: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

(1)目的: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2)内容: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设参政院。

经济:兴办手工工场,重商主义,允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军事:义务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备军。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任职,按功劳提拔。

文化:派留学生,开办学校、创办科学院,办报纸,改革习俗(提倡西方礼节和生活方式)。

(3)作用:

积极: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増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局限:农奴制进一步加强,成为日后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1、背景:

a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b克里米亚战争惨败,激化了社会矛盾(直接原因)

2、目的: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避免革命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4、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获得“解放”时,可通过赎买方式获得一块份地

5、意义:

(1)进步性: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局限性: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3课美国内战

——南北战争(1861-1865)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1、经济概况: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2、双方矛盾:关税(北方希望提高);新增土地的制度(北方自由州,南方蓄奴州);奴隶制(南方保留)

二、内战爆发

1、原因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直接原因(导火线):林肯当选总统。

2、开始:1861年2月成立“南部同盟”,1861年4月南方挑起内战

三、北方的胜利转折

1、扭转战局:

(1)1862年《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

(2)作用:调动农民、黑人积极性,踊跃参军,扭转北方不利局面

2、胜利: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林肯遇刺。

3、影响:是美国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一、德川幕府的统治

1、原因:

(1)根本原因: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闭关锁国)阻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

(2)直接原因(外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入侵(黑船事件),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

2、倒幕运动

王政复古政变。主力:中下级武士发起了倒幕运动。

二、明治维新

1、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取消武士特权。

(2)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3)军事上: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

(3)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2、影响

(1)积极性: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

(2)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技文化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的应用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电气时代”)

3、特点: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二、主要成果:

冯如“中国航空之父”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瑞典)诺贝尔:现代炸药、无烟炸药。

2、(美)海厄特: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诞生)。

3、(法)夏尔多内:人造纤维

四、影响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普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2、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3、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増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人口

(1)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2)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多。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劳动者

2、大众教育

(1)背景: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

(2)国家:英、法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德国建立初等、中等、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二、城市化

1、背景

工业革命后,工商业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但城市缺乏统一规划

2、城市化的措施

19世纪中期,卫生条件改善。排水设施、街头照明、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设施

3、影响:生活方式发生着变化

三、社会问题

1、社会矛盾激化

资本家获得极大的财富,工人高强度劳动却难以生存。工人反抗斗争日趋激烈。(破坏机器的卢德运动)

2、环境污染:废气、废水污染大气、河流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科学家

1、牛顿(英)

(1)地位: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成就: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微积分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达尔文(英)

《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观点,*了神创论。生物科学的一次伟*。

3、巴尔扎克(法)

《人间喜剧》(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展现了法国社会变迁史。

4、列夫•托尔斯泰(俄)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揭露俄专制主义和地主对农民的压榨,又否定暴力革命)

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5、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成熟)

6、梵高:《向日葵》、《夜间的咖啡馆》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背景:工业革命推动下,欧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为争夺市场、原料、投资场所而瓜分世界,相互之间的竞争也酝酿着战争

2、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1)“三国同盟”:德、意、奥(德为核心)

(2)“三国协约”:英、法、俄(英国为核心)

结盟目的:争夺世界霸权和瓜分世界领土。

3、两大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后果)。

二、大战的爆发

1、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

2、开战: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三、大战进程和结果

1、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战时加入协约国集团)

2、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3、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4、结束: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5、战争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6、影响:

(1)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2)美国参战、俄国十月革命,成为两个大国开始崛起的标志。

(3)削弱了殖民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背景: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2、二月革命(1917年3月)

(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结果:*了沙皇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措施:未满足人民对土地、面包、和平的需求。而是继续作战。

二、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背景:

(1)一战激化俄国社会矛盾

(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未解决俄国社会矛盾

2、时间:1917年11月

3、:列宁

4、结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

5、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三、开辟新时代

1、政治: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政权机关

2、经济:大工业、铁路、银行收归国有,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和寺院土地,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3、军事:废除旧常备军,组建红军

4、外交:废除沙皇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退出一战。颁布《和平法令》。

四、历史意义

1、人类历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2、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一、《凡尔赛条约》

1、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月—6月

(2)实质:一战战胜国召开的分赃会议。

(3)中心问题:如何处置战败国,尤其是德国。

(4)会议特点:大国强权,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

2、操纵国:英、法、美(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3、内容

(1)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归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不得设防。承认奥地利、波兰独立。

(2)经济方面:德国还向协约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赔款委员会)

(3)军事方面: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不得拥有空军;陆军不超10万人

(4)殖民地方面: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名义瓜分(最能说明巴黎和会的性质是瓜分世界领土和称霸世界)

4、凡尔赛体系

对德国的和约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的条约共同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国际“新秩序”。建立国际联盟。

二、《九国公约》

1、华盛顿会议(9个参会国)

背景:为调整英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由美国主导召开会议。

2、《九国公约》

(1)内容:

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和维护各国在华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2)实质:

使“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1921年)

1、背景

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社会发展和生产恢复

2、主要内容

(1)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力,允许出租土地,实行自由贸易

(3)中小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

(4)按劳取酬工资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劳动义务制,取消自由贸易,全部工业国有化。

3、作用

从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的成立:1922年,俄、白俄、乌和南高加索联邦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2、社会主义工业化:

(1)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2)措施: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

(3)成果:落后农业国强大工业国

(4)作用:短期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现工业化。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模式固化,使苏联经济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7到1928年苏联发生严重粮食危机

2、目的:解决粮食问题,适应工业化需要。

3、方法:消灭富农,支持建设集体农庄,组建拖拉机站。

四、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影响(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作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巨大国际声誉。

(2)消极作用:

弊端也令苏联付出沉重代价。党政不分,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第12课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一战期间,印度提供了人力、军费、物资。因饥荒大量死人。导致英印矛盾激发。

2、领导人:甘地。时间:1920年

3、内容: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

4、文明不服从运动(1930年)

主要方式:采取不服从方式。

内容:要求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

5、影响: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控制群众斗争方式,防止了暴力革命,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二、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1、背景:一战后,土耳其素丹政府接受《色佛尔条约》,损失大量领土,经济濒于崩溃

2、战争概况(1921——1923年):领导人:凯末尔。

结果:与协约国签订了《洛桑条约》,废除《色》的一些不平等条款,保持了土耳其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

3、共和国建立(1923年):1923年,凯末尔当选总统

措施: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政教分离,国民议会有立法权;废除男女不平等,提高妇女地位;实施五年计划;扩大世俗教育,教授西方科技;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

4、影响:一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一次胜利。巩固了国家独立,结束封建统治,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推荐访问:知识点 归纳 中考 中考历史知识点要点归纳总结图片 中考历史知识点要点归纳总结大全 中考历史知识点要点归纳总结图 中考历史知识点大总结 中考历史重点知识梳理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2020 中考历史必背考点知识梳理 中考历史重点知识归纳2021 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精华 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热门排行

带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方面六个带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剖析材料-合集共计(精选文档)

带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方面六个带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剖析材料-合集共计(精选文档)下面是小...

对支部副书记批评意见13篇

对支部副书记批评意见13篇对支部副书记批评意见  党支部成员批评意见  (一)卢XX:  (1)你作为党支书记,党建工作创新意识不强、思路不多,安排党建工作大多局...

我为群众办实事典型案例材料12篇

我为群众办实事典型案例材料12篇我为群众办实事典型案例材料篇1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镇多措并

党支部看电影活动方案8篇

党支部看电影活动方案8篇党支部看电影活动方案  爱国主义影片《金刚川》观影主题党日活动方案-活动方案  “追忆抗美援朝、弘扬革命精神、牢记初心使命”—爱...

工作执行力度不够整改措施16篇

工作执行力度不够整改措施16篇工作执行力度不够整改措施  缺乏执行力的原因及改良措施  随着深入提高执行力专题教育活动的展开,全局上下形成了先进性教育的...

2022年度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记录表意见建议7篇

2022年度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记录表意见建议7篇2022年度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记录表意见建议篇1

2023年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要点

2023年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要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要点》文章,仅供大家参考,请勿照搬抄袭。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写出更好的文章

前台员工优秀事迹范文15篇

前台员工优秀事迹范文15篇前台员工优秀事迹范文篇1一年时间过得很快,在公司工作一年多了。入职以来,我

五一节前廉政提醒谈话内容15篇

五一节前廉政提醒谈话内容15篇五一节前廉政提醒谈话内容  本文为Word版本资料,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修改  廉政提醒谈话提纲  一、请介绍一下今年以来,你公司...

美术教研活动美篇精彩开头和结尾13篇

美术教研活动美篇精彩开头和结尾13篇美术教研活动美篇精彩开头和结尾篇1男女:亲爱的家长朋友们,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