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关于艾滋病的论文(大全4篇(精选文档)
关于艾滋病的论文(大全简述基因工程及应用学院:外国语学院班级:09外语1班姓名:魏京京学号:294010125摘要:在经济领域中,生物技术是被人们看好的一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艾滋病的论文(大全4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艾滋病的论文(大全篇1
简述基因工程及应用
学院:外国语学院 班级:09外语1班 姓名:魏京京 学号:294010125
摘要:在经济领域中,生物技术是被人们看好的一个新兴产业,其主要的产品就是转基因作物、基因工程药物、基因工程疫苗,这些产品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从吃的豆腐到治疗肿瘤的干扰素到一出生就必须使用的各种疫苗,有许多都是基因工程的产品,人们已不可能避免这个问题。基因工程的原理就是对遗传物质进行操作,把编码所需要的蛋白或性状的控制基因转入其它基因组,从而得到所需要的产品。生物基因组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原动力,但这种人工来改变基因组的方法,但其基本的机制还没有被完全弄清楚之前,会不会造成一些不可预见的灾难,谁也不敢保证说不可能。至少有实验证明转基因的玉米花粉会导致某种蝴蝶的死亡,也就是说可能对生态带来危害。目前,许多国家都出台政策要求转基因产品都贴上标签,以让人们能选择使用。目前对基因工程产品的态度是使用,但要慎重。
关键字: 基因 转基因工程 转基因作物 正文:
一:基因工程的概念
1:基因工程(gene engineering),又称为重组DNA技术,是按着人们的科研或生产需要,在分子水平上,用人工方法提取或合成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DNA片段),在体外切割,拼接形成重组DNA,然后将重组DNA与载体的遗传物质重新组合,再将其引入到没有该DNA的受体细胞中,进行复制和表达,生产出符合人类需要的产品或创造出生物的新性状,并使之稳定地遗传给下一代。按目的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系统,分为原核生物基因工程,酵母基因工程,植物基因工程和动物基因工程。基因工程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为工农业生产和医药卫生事业开辟了新的应用途径,也为遗传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效方法。基因工程还可应用于基因的结构,功能与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助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等重大问题的探讨。
2:基因工程有两个重要的特征,第一是可把来自任何生物的基因转移到与其毫无关系的任何其他受体细胞中,因此可以实现按照人们的愿望,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创造出生物的新性状;第二是某一段DNA可在受体细胞内进行复制,为准备大量纯化的DNA片段提供了可能,拓宽了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领域。 二:基因工程的诞生
由于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发展的影响,基因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为基因工程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些成就主要包括了3个方面:第一,在40年代确定了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即基因的分子载体是DNA而不是蛋白质,从而明确了遗传的物质基础问题;第二,是在50年代揭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和半保留复制机制,解决了基因的自我复制和传递的问题;第三,是在50年代末期和60年初,相继提出了中心法则和操纵子学说,并成功的破译了遗传密码,从而阐明了遗传信息的流向和表达问题。使人们期待已久的,应用类似于工程技术的程序,主动的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创造具有优良性状的生物新类型的美好愿望,从理论上讲已有可能变为现实。
但在60年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下,真正实施基因工程,还有一些问题:要详细了解DNA编码蛋白质的情况,以及DNA与基因的关系等,就必须首先弄清DNA核苷酸序列的整体结构,怎样才能分离出单基因,以便能够在体外对它的结构与功能等一系列的有关问题作深入的研究,对于基因操作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在70年代两项关键技术:DNA分子的切割与连接技术,DNA的核苷酸序列分析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DNA的结构分析问题。
应用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对DNA分子进行体外的切割与连接,是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的基因操作技术。有人甚至说它是重组DNA的核心技术。1972年在旧金山H.W.Boyer实验室首先发现的EcoRI核酸内切限制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967年在世界上有5个实验室几乎同时发现了DNA连接酶。1970年当时在Wisconsin大学的H.G.Khorana实验室的一个小组,发现T4DNA连接酶具有更高的连接活性,有时甚至能催化完全分离的两段DNA分子进行末端的连接。到了1972年底,人们已经掌握了好几种连接双链DNA分子的方法。在70年代,将外源DNA分子导入大肠杆菌的转化现象获得成功,1972年斯坦福大学的S.Cohen等人报道,劲氯化钙处理的大肠杆菌细胞同样也能够摄取质粒的DNA,从此,大肠杆菌便成了分子克隆的良好的转化受体。不到四年,世界上第一家基因工程公司“Genetech”注册登记,意味着基因工程的实际应用已跨入商业运作的门槛。
70年代初期,开展DNA重组工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技术上都已经具备了条件。1972年,斯坦福大学的P. Berg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率先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DNA体外重组实验,并因此与W. Gilbert, F. Sanger分享了1980的诺贝尔化学奖。
三:基因工程的应用及展望
1 基因工程的理论和技术几乎在所有生命科学分支学科中得到应用。 (1)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大肠杆菌体内的基因50%以上已被定位,其DNA序列已被测出,基因表达调控关系也基本搞清。N噬菌体的基因60%已被定位,其DNA全序列被测出。在真核生物中,利用基因工程的理论和技术已发现上百种癌基因和209余种抗癌基因,它们分别是细胞增殖调控的正负信号。
(2)在发育生物学中精细胞的分化及受精过程所发生的变化,基因表达的发育调控的研究与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是密不可分的。
(3)在神经生物学方面,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脑结构与功能研究结构显示,脑中约有3万个基因处于表达状态,其中脑特异的mRNA占总mRNA的6.5%,长度在2640bp,这些mRNA编码的蛋白质承担着神经系统的特异功能。研究脑组织不同功能区的mRNA分布,从cDNA推知其表达蛋白质的结构,结合抗体标记这些蛋白质在脑中的分布,将最终导致在分子水平上揭示脑思维、记忆功能的机制。
基因工程的理论和技术对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现具有重大作用,将对人类基因组作图和测序,对于了解人类的全部基因构成,提供可资查的一个完美的基因信息库,也为认识人类遗传疾病和癌发病机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转基因植物
运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把负责特定的基因转入农作物中去,构建转基因植物,有抗病虫害,抗逆,保鲜,高产,高质的优点。例如,有一种叫BT的细菌,天生可以释放出一种杀虫毒素,运用基因工程的技术把这种细菌的基因提取出来,注入到对抗生素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菌体内,在把它放在一个抗生素环境中,这样一来只有那些既具有BT杀虫基因,又对抗生素有免疫功能的细菌能够存活下来,最后把这些细菌的基因抽取出来,注入到玉米细胞中,于是这种玉米便获得了杀虫的功能。
下面列举基因工程在农业上的主要应用。
(1)。增加农作物产品的营养价值,如:增加种子、块茎的蛋白质含量,改变植物蛋白的必需氨基酸比例等。
(2)。提高农作物抗逆性能如:抗病虫害、抗旱、抗涝、抗除草剂等性能。 (3)。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将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一个有效方法。
(4)。生物固氮的基因工程。若能把禾谷等非豆科植物转变为能同根瘤菌共生,或具固氮能力,将代替无数个氮肥厂。
(5)。增加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产率。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构成全世界药物原料的 25% ,如治疗疟疾的奎宁、治疗白血病的长春新碱、治疗高血压的东莨菪碱、作为麻醉剂的吗啡等。 上述几个方面都已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进展。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所产生的毒素蛋白(BT)对许多鳞翅类害虫有杀灭作用,已有喷洒苏云金芽孢杆菌发酵产物或提纯了的BT于农作物叶面,用于虫害防治的实验。近来,用植物基因工程的方法,已经培育出能表达BT毒素的转基因植物、烟草、马铃薯、番茄等。它们在田间实验表现出对玉米螟、棉铃虫、烟草天蛾等虫害有杀灭防治效果。另外,把生长激素基因转入奶牛或肉牛,提高牛奶产量,提高饲料转化率等等,亦有实验报道。但是,转基因植物/动物 真正达到可以实际应用,还需许多基础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 :转基因技术的使用价值
酿酒、食品、发酵、酶制剂等工业门类均利用微生物代谢过程。基因工程方法在改造所用微生物的特性中有极大潜力,因此,可以应用在工业生产的许多方面,提高质量、改进工艺或发展新产品。下面仅举几个例子。啤酒酿造中,主要的发酵微生物是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酵母把麦芽汁中的葡萄糖、麦芽糖、麦芽二糖等成分转变成乙醇。但是麦芽汁中还有约占碳水化合物总数约 20% 的糊精不能被酿酒酵母利用。另一种酵母叫糖化酵母 (S.diastaticus) 能分泌把糊精切开成为葡萄糖的酶,但是它产生的啤酒口味不好。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把糖化酵母中编码切开糊精的酶的 DNA 基因引入酿酒酵母中去。这样的酿酒酵母工程菌能最大限度地利用麦芽中的糖成分,使啤酒产量大为提高;并且因为残余糊精量的降低,亦提高了啤酒的质量。
在白酒和黄酒的酿造和酒精生产中,常用霉菌产生的淀粉水解酶使淀粉糖化,然后由酿酒酵母把糖转化为乙醇,淀粉需先经高温蒸煮,淀粉颗粒溶胀糊化,才能被霉菌产生的淀粉糖化酶所作用。蒸煮消耗的能量甚多,不少实验室已经试验将淀粉糖化酶基的基因转入酿酒酵母,使淀粉糖化及乙醇发酵两步操作均由酵母来完成,并且力求免去蒸煮过程,可以大为节约能源。
干酪是高附加值奶制品,且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制造干酪需要大量的凝乳酶。传统的方法是从哺乳小牛的第四个胃中提取凝乳酶粗制品,当然很不经济。现在已经做到将小牛的凝乳酶基因转入酿酒酵母中去,经酵母菌培养生产出大量具天然活性的凝乳酶,用于干酪制造业。
乳清的利用:干酪生产中,取出凝乳块后,产生大量乳清。乳清中含有很多乳糖,少量蛋白质,以及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把乳清作为废弃物排出,BOD 值甚高,造成污染。近来把乳酸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lactis)的水解乳糖的基因转入酿酒酵母,后者便可利用乳清发酵来产生酒精。 4 基因工程在医学方面
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是一种 51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质,1982 年美国 EliLilly 公司推出基因工程制造的人胰岛素,商品名为(Humulin)。传统的生产方法是从牛的胰脏中提取。 每 1000 磅牛胰脏,才能得到 10 克胰岛素。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把编码胰岛素的基因送到大肠杆菌细胞中去,造出能生产胰岛素的工程菌;从200升发酵液就可得到10克胰岛素。
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的效能,是一种治疗乙肝的有效药物,国际上批准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药物只有它。但是,通常情况下人体内干扰素基因处于“睡眠”状态,因而血中一般测不到干扰素。只有在发生病毒感染或受到干扰素诱导物的诱导时,人体内的干扰素基因才会“苏醒”,开始产生干扰素,但其数量微乎其微。即使经过诱导,从人血中提取1mg干扰素,需要人血8000ml,其成本高得惊人。据计算:要获取1磅(453g)纯干扰素,其成本高达200亿美元。使大多数病人没有使用干扰素的能力。1980年后,干扰素与乙肝疫苗一样,采用基因工程进行生产,其基本原理及操作流程与乙肝疫苗十分类似。现在要获取1磅(453g)纯干扰素,其成本不到1亿美元。从人血中分离纯化治疗一个肝炎病人的费用高达二三万美元,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干扰素治疗一个肝炎病人大约只需二三百美元。基因工程生产出来的大量干扰素,是基因工程药物对人类的又一重大贡献。
生产基因工程药物的基本方法是,将目的基因用DNA重组的方法连接在体载体上,然后将载体导入靶细胞(微生物,哺乳动物细胞或人体组织靶细胞),使目的基因在靶细胞中得到表达,最后将表达的目的蛋白质提纯及作成制剂,从而成为蛋白类药或疫苗。若目的基因直接在人体组织靶细胞内表达,就成为基因治疗。
参考文献:
1张惟杰:《生命科学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李建凡:《克隆技术》 化学化工出版社
3王喜忠,丁明孝:《细胞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4吴乃虎:《基因工程原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吴庆余:《基础生命科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
学院:外国语学院
班级:09外语(1)班
姓名:魏京京
学号:294010125
关于艾滋病的论文(大全篇2
简述基因工程及应用
学院:外国语学院 班级:09外语1班 姓名:魏京京 学号:294010125
摘要:在经济领域中,生物技术是被人们看好的一个新兴产业,其主要的产品就是转基因作物、基因工程药物、基因工程疫苗,这些产品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从吃的豆腐到治疗肿瘤的干扰素到一出生就必须使用的各种疫苗,有许多都是基因工程的产品,人们已不可能避免这个问题。基因工程的原理就是对遗传物质进行操作,把编码所需要的蛋白或性状的控制基因转入其它基因组,从而得到所需要的产品。生物基因组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原动力,但这种人工来改变基因组的方法,但其基本的机制还没有被完全弄清楚之前,会不会造成一些不可预见的灾难,谁也不敢保证说不可能。至少有实验证明转基因的玉米花粉会导致某种蝴蝶的死亡,也就是说可能对生态带来危害。目前,许多国家都出台政策要求转基因产品都贴上标签,以让人们能选择使用。目前对基因工程产品的态度是使用,但要慎重。
关键字: 基因 转基因工程 转基因作物 正文:
一:基因工程的概念
1:基因工程(gene engineering),又称为重组DNA技术,是按着人们的科研或生产需要,在分子水平上,用人工方法提取或合成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DNA片段),在体外切割,拼接形成重组DNA,然后将重组DNA与载体的遗传物质重新组合,再将其引入到没有该DNA的受体细胞中,进行复制和表达,生产出符合人类需要的产品或创造出生物的新性状,并使之稳定地遗传给下一代。按目的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系统,分为原核生物基因工程,酵母基因工程,植物基因工程和动物基因工程。基因工程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为工农业生产和医药卫生事业开辟了新的应用途径,也为遗传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效方法。基因工程还可应用于基因的结构,功能与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助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等重大问题的探讨。
2:基因工程有两个重要的特征,第一是可把来自任何生物的基因转移到与其毫无关系的任何其他受体细胞中,因此可以实现按照人们的愿望,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创造出生物的新性状;第二是某一段DNA可在受体细胞内进行复制,为准备大量纯化的DNA片段提供了可能,拓宽了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领域。 二:基因工程的诞生
由于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发展的影响,基因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为基因工程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些成就主要包括了3个方面:第一,在40年代确定了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即基因的分子载体是DNA而不是蛋白质,从而明确了遗传的物质基础问题;第二,是在50年代揭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和半保留复制机制,解决了基因的自我复制和传递的问题;第三,是在50年代末期和60年初,相继提出了中心法则和操纵子学说,并成功的破译了遗传密码,从而阐明了遗传信息的流向和表达问题。使人们期待已久的,应用类似于工程技术的程序,主动的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创造具有优良性状的生物新类型的美好愿望,从理论上讲已有可能变为现实。
但在60年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下,真正实施基因工程,还有一些问题:要详细了解DNA编码蛋白质的情况,以及DNA与基因的关系等,就必须首先弄清DNA核苷酸序列的整体结构,怎样才能分离出单基因,以便能够在体外对它的结构与功能等一系列的有关问题作深入的研究,对于基因操作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在70年代两项关键技术:DNA分子的切割与连接技术,DNA的核苷酸序列分析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DNA的结构分析问题。
应用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对DNA分子进行体外的切割与连接,是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的基因操作技术。有人甚至说它是重组DNA的核心技术。1972年在旧金山H.W.Boyer实验室首先发现的EcoRI核酸内切限制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967年在世界上有5个实验室几乎同时发现了DNA连接酶。1970年当时在Wisconsin大学的H.G.Khorana实验室的一个小组,发现T4DNA连接酶具有更高的连接活性,有时甚至能催化完全分离的两段DNA分子进行末端的连接。到了1972年底,人们已经掌握了好几种连接双链DNA分子的方法。在70年代,将外源DNA分子导入大肠杆菌的转化现象获得成功,1972年斯坦福大学的S.Cohen等人报道,劲氯化钙处理的大肠杆菌细胞同样也能够摄取质粒的DNA,从此,大肠杆菌便成了分子克隆的良好的转化受体。不到四年,世界上第一家基因工程公司“Genetech”注册登记,意味着基因工程的实际应用已跨入商业运作的门槛。
70年代初期,开展DNA重组工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技术上都已经具备了条件。1972年,斯坦福大学的P. Berg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率先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DNA体外重组实验,并因此与W. Gilbert, F. Sanger分享了1980的诺贝尔化学奖。
三:基因工程的应用及展望
1 基因工程的理论和技术几乎在所有生命科学分支学科中得到应用。 (1)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大肠杆菌体内的基因50%以上已被定位,其DNA序列已被测出,基因表达调控关系也基本搞清。N噬菌体的基因60%已被定位,其DNA全序列被测出。在真核生物中,利用基因工程的理论和技术已发现上百种癌基因和209余种抗癌基因,它们分别是细胞增殖调控的正负信号。
(2)在发育生物学中精细胞的分化及受精过程所发生的变化,基因表达的发育调控的研究与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是密不可分的。
(3)在神经生物学方面,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脑结构与功能研究结构显示,脑中约有3万个基因处于表达状态,其中脑特异的mRNA占总mRNA的6.5%,长度在2640bp,这些mRNA编码的蛋白质承担着神经系统的特异功能。研究脑组织不同功能区的mRNA分布,从cDNA推知其表达蛋白质的结构,结合抗体标记这些蛋白质在脑中的分布,将最终导致在分子水平上揭示脑思维、记忆功能的机制。
基因工程的理论和技术对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现具有重大作用,将对人类基因组作图和测序,对于了解人类的全部基因构成,提供可资查的一个完美的基因信息库,也为认识人类遗传疾病和癌发病机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转基因植物
运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把负责特定的基因转入农作物中去,构建转基因植物,有抗病虫害,抗逆,保鲜,高产,高质的优点。例如,有一种叫BT的细菌,天生可以释放出一种杀虫毒素,运用基因工程的技术把这种细菌的基因提取出来,注入到对抗生素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菌体内,在把它放在一个抗生素环境中,这样一来只有那些既具有BT杀虫基因,又对抗生素有免疫功能的细菌能够存活下来,最后把这些细菌的基因抽取出来,注入到玉米细胞中,于是这种玉米便获得了杀虫的功能。
下面列举基因工程在农业上的主要应用。
(1)。增加农作物产品的营养价值,如:增加种子、块茎的蛋白质含量,改变植物蛋白的必需氨基酸比例等。
(2)。提高农作物抗逆性能如:抗病虫害、抗旱、抗涝、抗除草剂等性能。 (3)。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将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一个有效方法。
(4)。生物固氮的基因工程。若能把禾谷等非豆科植物转变为能同根瘤菌共生,或具固氮能力,将代替无数个氮肥厂。
(5)。增加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产率。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构成全世界药物原料的 25% ,如治疗疟疾的奎宁、治疗白血病的长春新碱、治疗高血压的东莨菪碱、作为麻醉剂的吗啡等。 上述几个方面都已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进展。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所产生的毒素蛋白(BT)对许多鳞翅类害虫有杀灭作用,已有喷洒苏云金芽孢杆菌发酵产物或提纯了的BT于农作物叶面,用于虫害防治的实验。近来,用植物基因工程的方法,已经培育出能表达BT毒素的转基因植物、烟草、马铃薯、番茄等。它们在田间实验表现出对玉米螟、棉铃虫、烟草天蛾等虫害有杀灭防治效果。另外,把生长激素基因转入奶牛或肉牛,提高牛奶产量,提高饲料转化率等等,亦有实验报道。但是,转基因植物/动物 真正达到可以实际应用,还需许多基础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 :转基因技术的使用价值
酿酒、食品、发酵、酶制剂等工业门类均利用微生物代谢过程。基因工程方法在改造所用微生物的特性中有极大潜力,因此,可以应用在工业生产的许多方面,提高质量、改进工艺或发展新产品。下面仅举几个例子。啤酒酿造中,主要的发酵微生物是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酵母把麦芽汁中的葡萄糖、麦芽糖、麦芽二糖等成分转变成乙醇。但是麦芽汁中还有约占碳水化合物总数约 20% 的糊精不能被酿酒酵母利用。另一种酵母叫糖化酵母 (S.diastaticus) 能分泌把糊精切开成为葡萄糖的酶,但是它产生的啤酒口味不好。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把糖化酵母中编码切开糊精的酶的 DNA 基因引入酿酒酵母中去。这样的酿酒酵母工程菌能最大限度地利用麦芽中的糖成分,使啤酒产量大为提高;并且因为残余糊精量的降低,亦提高了啤酒的质量。
在白酒和黄酒的酿造和酒精生产中,常用霉菌产生的淀粉水解酶使淀粉糖化,然后由酿酒酵母把糖转化为乙醇,淀粉需先经高温蒸煮,淀粉颗粒溶胀糊化,才能被霉菌产生的淀粉糖化酶所作用。蒸煮消耗的能量甚多,不少实验室已经试验将淀粉糖化酶基的基因转入酿酒酵母,使淀粉糖化及乙醇发酵两步操作均由酵母来完成,并且力求免去蒸煮过程,可以大为节约能源。
干酪是高附加值奶制品,且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制造干酪需要大量的凝乳酶。传统的方法是从哺乳小牛的第四个胃中提取凝乳酶粗制品,当然很不经济。现在已经做到将小牛的凝乳酶基因转入酿酒酵母中去,经酵母菌培养生产出大量具天然活性的凝乳酶,用于干酪制造业。
乳清的利用:干酪生产中,取出凝乳块后,产生大量乳清。乳清中含有很多乳糖,少量蛋白质,以及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把乳清作为废弃物排出,BOD 值甚高,造成污染。近来把乳酸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lactis)的水解乳糖的基因转入酿酒酵母,后者便可利用乳清发酵来产生酒精。 4 基因工程在医学方面
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是一种 51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质,1982 年美国 EliLilly 公司推出基因工程制造的人胰岛素,商品名为(Humulin)。传统的生产方法是从牛的胰脏中提取。 每 1000 磅牛胰脏,才能得到 10 克胰岛素。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把编码胰岛素的基因送到大肠杆菌细胞中去,造出能生产胰岛素的工程菌;从200升发酵液就可得到10克胰岛素。
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的效能,是一种治疗乙肝的有效药物,国际上批准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药物只有它。但是,通常情况下人体内干扰素基因处于“睡眠”状态,因而血中一般测不到干扰素。只有在发生病毒感染或受到干扰素诱导物的诱导时,人体内的干扰素基因才会“苏醒”,开始产生干扰素,但其数量微乎其微。即使经过诱导,从人血中提取1mg干扰素,需要人血8000ml,其成本高得惊人。据计算:要获取1磅(453g)纯干扰素,其成本高达200亿美元。使大多数病人没有使用干扰素的能力。1980年后,干扰素与乙肝疫苗一样,采用基因工程进行生产,其基本原理及操作流程与乙肝疫苗十分类似。现在要获取1磅(453g)纯干扰素,其成本不到1亿美元。从人血中分离纯化治疗一个肝炎病人的费用高达二三万美元,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干扰素治疗一个肝炎病人大约只需二三百美元。基因工程生产出来的大量干扰素,是基因工程药物对人类的又一重大贡献。
生产基因工程药物的基本方法是,将目的基因用DNA重组的方法连接在体载体上,然后将载体导入靶细胞(微生物,哺乳动物细胞或人体组织靶细胞),使目的基因在靶细胞中得到表达,最后将表达的目的蛋白质提纯及作成制剂,从而成为蛋白类药或疫苗。若目的基因直接在人体组织靶细胞内表达,就成为基因治疗。
参考文献:
1张惟杰:《生命科学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李建凡:《克隆技术》 化学化工出版社
3王喜忠,丁明孝:《细胞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4吴乃虎:《基因工程原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吴庆余:《基础生命科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
学院:外国语学院
班级:09外语(1)班
姓名:魏京京
学号:294010125
关于艾滋病的论文(大全篇3
艾滋病概论
摘要:艾滋病是影响当代社会发展的疾病,它开始深入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我们不得不引起重视。本文从艾滋病的起源、传播、诊断等方面进行讨论,最后提出自己关于该病的建议。
艾滋病(AIDS)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而引起,导致被感染者免疫功能的部分或完全丧失,CD4+T细胞数目减少,继而发生机会性感染、肿瘤等,临床表现多种多样。AIDS是一种传播速度快,目前无法治愈的慢性进行性疾病。本文将从艾滋病的发现、传播途径、诊断、治疗及现状等多个方面比较系统全面的阐述艾滋病。
一、艾滋病的发现
在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CDC) 发布报告:在1980年10月到1981年5月期间,先后发现5例病例,经检查确诊得了“卡氏肺囊虫肺炎”,免疫功能极度衰竭,患者均为男性同性恋者。这些死亡的年轻病人共同的特点是严重免疫功能缺陷。1982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把这类疾病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AIDS)。
艾滋病的英文简称为AIDS,国内1986 年以前音译为“爱滋病”,后来考虑到该命名会引起人们的误解,以为此病只是通过性途径传播而忽视了其他传播途径,故改名为“艾滋病”。1985年4月,在美国亚特兰大召开的国际艾滋病专题会议上,正式将导致艾滋病的这种逆转录病毒命名为LAV/ H TLA- III 。1985 年6 月更名为H IV。在第39 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今后艾滋病病毒即以H IV 命名,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1,2】艾滋病被称为“后世纪的瘟疫”,也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
二、艾滋病中医机理及病原简介
艾滋病的病因非常类似于温病学家所提出的“杂气”,也类似于其他医家所说的“ 疫毒”、“瘟邪热毒”、“湿热秽浊”等。艾滋病具有潜伏期长, 病死率高, 病情复杂, 传染性和流行性强等特点。艾滋病前期,以发热、痰核瘰疬、咽痛、皮疹、腹泻、口干、溲黄、舌红、苔厚腻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即呈现一派温毒或湿热秽浊之邪致病的特点,故认为多属于瘟疫的范畴。因其潜伏期长,艾滋病前期发病呈现由里及表的特点,故艾滋病属于伏气瘟疫[3]。
艾滋病是一种新发病,它的病因在传统医学范围内并不能完全解释,社会在发展,医学在进步,传统医学是我们研究新知识的基础和依据,对于一种新发病它应该有其特定的致病病因、发病机制及规范化的诊疗标准。根据现代开展的循证医学的要求,疾病的诊断、治疗标准,疗效、转归判定标准等都要以临床试验研究为证,这就对中医诊疗标准的制定及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由于中医药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在制定中医诊疗标准及进行中医标准化研究过程中,既要以循证医学的依据作为基础,又要注重中医特色,制定符合中医药理论及实践的诊疗标准[2]。
从西方免疫学上来看,艾滋病是由于人感染了HIV病毒造成严重免疫缺陷引起的。HIV是单链RNA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科,慢病毒(lentivirus)亚科,HIV分为HTV-1型和HIV-2型。世界各地的AIDS主要由HIV-1型引起,HIV-2型在西非洲呈地方性流行。
因为HIV-1前病毒共价地整合于宿主细胞染色体中,故在宿主基因中稳定存在,并可复制传入子代细胞DNA中。整合的前病毒可以长期结合于宿主细胞基因中,并可以长期潜伏下来,或者病毒复制,产生大量的子代病毒。通过性途径传播时,HIV最先感染人的树突状细胞(DC),和树突状细胞的DC-SIGN结合,DC-SIGN是四聚体膜蛋白,末端有植物血凝素连接区,HIV通过细胞膜DC-SIGN糖链相互作用和DC-SIGN结合,带有HIV的树突状细胞,在淋巴结内感染表达CD4和辅助受体的单核巨噬细胞,称为顺势感染(infection in cis),也可以通过DC将HIV提呈给邻近表达CD4和辅助受体的CD4+T细胞,则称为反式感染(infection in trans)。
HIV能耐受低温而对高温敏感,煮沸可迅速灭活,室温下液体环境中HIV可存活15d,被HIV污染的物品至少3d内有传染性,液体中的HIV加热560C10min即可灭活,干燥状态下外界蛋白质对HIV有显著保护作用,真空冷冻干燥的血制品加热680C72h才能保证所含HIV被灭活。HIV对甲醛、戊二醛、乙醇、卤族化合物敏感。370C时,以下消毒剂处理10min可灭活HIV,常用的消毒剂如70%乙醇、10%漂白粉、2%戊二醛、4%福尔马林、35%异丙醇、0.5%来苏和0.3%过氧化氢等均能灭活病毒。消毒效果受以下因素制约:温度、消毒剂浓度、作用时间、病毒数量、病毒株别、有无其他蛋白质及杂质。HIV对紫外线不敏感[4]。
三、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以下这些是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高危人群,包括男性同性恋者及性乱交者(如妓女和嫖客) 、静脉吸毒者、血友病者和多次输血者、已感染HIV 人群的性配偶及所生的婴儿。
HIV主要存在于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体液中,包括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伤口渗出液等。任何能够引起体液交换的行为,都有传播HIV的可能。流行病学调查证实,HIV有三种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及母婴传播。
1、性接触传播:它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包括同性恋和异性恋。在欧美国家早期是以男性同性恋为主,非洲主要是经异性性传播,亚洲初期以外来输入感染为主,但目前经异性性传播已成为世界HIV 流行的普遍规律。据WHO 估计目前全球HIV 感染者中,占3/ 4 是通过异性性接触而感染。专家们认为今后该途径所占比重还会逐年增加。如非洲卢旺达妓女带毒率达80 % ,嫖客带毒率为28 %。泰国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其HIV 感染曾以每年510 倍的速度递增,其全国妓女平均感染率为30 % ,妓女阳性率最高省份为67 % ,男性性病人中最高阳性率为45 %。鉴于性病感染人数的多少是艾滋病流行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性病感染人数正逐年增加,故我国对性接触传播要高度警惕。目前从我国周边国家看,如泰国、印度、缅甸近年都以异性性传播成为HIV 主要感染途径[5]。
2、血液传播:(1)静脉注射:静脉吸毒者共用注射器或注射器消毒不严是感染HIV的危险行为,单次暴露的传染概率为0.67%。(2)接受血液或血制品:主要是指接受污染有HIV的血液或血制品,单次暴露的传染概率>90% 。(3)献血员感染的传播:不规范献血,主要原因是献血过程消毒不严格,特别是单采血浆后血细胞混合回输,造成献血员感染。(4)医源性感染:主要是指医疗器具不洁,造成接受医疗服务者感染HIV,其中也包括医护人员在提供医疗服务时,暴露于感染者/患者的体液而致感染HIV或不慎被污染HIV的器具如针头刺伤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到含有HIV的体液,单次暴露的传播概率为0.3%-0.5%[4]。
3、母婴传播:感染HIV 的母亲可经子宫内或分娩时和产后致胎儿或新生儿受感染。据WHO 统计,约50 %感染HIV 的母亲经上述途径传播给其婴儿。国外报道7 例患艾滋病的小儿,一般是在出生后6 个月内感染了HIV ,认为这与子宫内和围生期感染有关。在非洲和美国已证实感染HIV 的母亲可通过哺乳传给其婴儿[5]。
四、艾滋病的诊断与治疗
人感染H IV后, 历经急性感染期、隐匿感染期、全身持续性淋巴结肿大期、艾滋病相关症状期、艾滋病期5个阶段的漫长病程。特别是隐匿感染期可持续2~8年,此时患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但可几乎没有任何症状。这种隐匿漫长的病程,给艾滋病的临床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然而,艾滋病作为主要经血传播的传染病,亦有其特定的规律和特点,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
诊断艾滋病有以下要点:
1、重视流行病学史
艾滋病为经血传播的疾病,以性传播、静脉注射药物或血液制品、母婴传播为主要途径。因此,注重可能受感染的流行病学史十分重要。很多H IV感染的病例, 都是临床医师通过认真的询问有关病史,进一步经实验室检查而获得诊断。由于患者可能有意地隐瞒重要的暴露感染史,医师问诊的技巧和方式就显得特别重要。
2、全面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
H IV感染后多数病人的临床症状是非特异性的,临床医师必须高度警惕,全面分析患者临床表现,以免误诊和延误病情。如临床发现如下一些症状应高度怀疑艾滋病,具体包括:持续发热超过1个月;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超过10%;持续腹泻超过1个月;反复发生的皮疹及皮肤黏膜真菌感染;全身持续性淋巴结肿大等。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的患者,如同时有输注血制品史,性乱史或患有性病,静脉药瘾史,则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很大,应尽快进行实验室检查以确定诊断。
3、实验室检查为确诊依据 艾滋病为经血传播的传染病,确定诊断依靠病原学检查。艾滋病的病原H IV在体外分离培养十分困难,H IV感染的确定主要根据血清学试验检测其抗体和抗原。采用EL ISA或其它方法测定H IV抗体,是诊断H IV感染的初筛试验。由于其敏感度高而特异度低,阳性结果尚不能作出诊断结论。此时可再重复检测或进一步作免疫印迹法确证试验。该试验将艾滋病相关的病毒抗原先吸附于纤维薄膜上,再与患者血清反应,最后检测出现的阳性条带。如出现对p24、gp41、gp120及p160中任2条阳性条带,即判断为阳性结果。由于免疫印迹法检测成分包含了H IV包膜、核心以及多聚酶抗原蛋白的组分,提高了诊断的特异度和准确性。血清学试验对抗原的检测(主要是p24 抗原) ,则是在急性感染后的窗口期,H IV抗体阴性时,惟一的确定感染的方法。血清学试验对确定H IV感染是决定性的,因此,对结果的判断应十分慎重。
4、病情判断
艾滋病病情的判断,主要是通过血中H IV 载量及CD4 + T细胞计数确定。病毒载量常用实时免疫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测得的病毒载量与病情有明显相关关系,并可作为抗病毒治疗效果的考核指标。 www.chayi 5.comCD4 + T细胞是H IV攻击的靶细胞,它的数量减少常与病毒载量高相关。除直接反映受病毒攻击破坏的情况,还反映了免疫系统受损的程度。因此,CD4 + T细胞计数是反映艾滋病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在CD4 + T细胞减少和免疫受损情况下,患者可出现多种感染(主要是机会性感染) 和各种肿瘤[6]。
五、艾滋病之我见
目前我国艾滋病状况非常严峻,有很多的艾滋病毒携带者,他们因为家庭贫穷而不能及时接受治疗,因为急于隐藏自己的身份拒绝领取政府救助药物,反而得不偿失,耽误了自己的健康。究其原因,只因为现在社会上大多数人对艾滋病不是特别了解,只知道它是一种会传染的疾病,就视艾滋病人猛如虎,避之不及。因此在我看来,我们要改变艾滋病人的现状,最重要的一点是加大艾滋病的健康知识普及宣传工作,让人们可以自发的关爱艾滋病人,而不是忽视和鄙弃他们。其次我们应该加强对艾滋病人的心理辅导。由于自身病痛和精神遭受的折磨,很多艾滋病人并不是乐观的看待自己的生命,很容易自暴自弃,需要特别的心理辅导和沟通,我认为应该组织适当的心理团队,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给予艾滋病人心灵上的慰藉。另外,应该加大对非知识分子及广大偏远地区的艾滋病知识普及,让他们能够做到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明白艾滋病的坏处,而不是毫不在乎,任其发展。还有我觉得我国的献血和输血机制并不是特别完善,存在着监管不严等诸多问题,我们应加强对医务工作者的教育培养,使得他们能真正的为患者负责。
参考文献:
[1]王同寅,颜丽琴。艾滋病专题讲座第1讲艾滋病的病原体[J]。中国农村医学。
1998.26(9):3~5. [2]刘成丽,张进宝。艾滋病中医病因的认识及存在的问题[J]。云南中医中药杂
志。2011.32(10):71~73. [3]郭选贤。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研究概况[J]。中医研究。2007.20(5):59~62. [4]吴昊,张彤。艾滋病病原学与传播途径[J]。北京医学。2005.27(6):371~373. [5]胡国龄。艾滋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实用预防医学。2004.11(5):1~4. [6]雷秉钧。艾滋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J]。新医学。2006.37(1):13~15.
关于艾滋病的论文(大全篇4
艾滋病概论
摘要:艾滋病是影响当代社会发展的疾病,它开始深入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我们不得不引起重视。本文从艾滋病的起源、传播、诊断等方面进行讨论,最后提出自己关于该病的建议。
艾滋病(AIDS)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而引起,导致被感染者免疫功能的部分或完全丧失,CD4+T细胞数目减少,继而发生机会性感染、肿瘤等,临床表现多种多样。AIDS是一种传播速度快,目前无法治愈的慢性进行性疾病。本文将从艾滋病的发现、传播途径、诊断、治疗及现状等多个方面比较系统全面的阐述艾滋病。
一、艾滋病的发现
在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CDC) 发布报告:在1980年10月到1981年5月期间,先后发现5例病例,经检查确诊得了“卡氏肺囊虫肺炎”,免疫功能极度衰竭,患者均为男性同性恋者。这些死亡的年轻病人共同的特点是严重免疫功能缺陷。1982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把这类疾病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AIDS)。
艾滋病的英文简称为AIDS,国内1986 年以前音译为“爱滋病”,后来考虑到该命名会引起人们的误解,以为此病只是通过性途径传播而忽视了其他传播途径,故改名为“艾滋病”。1985年4月,在美国亚特兰大召开的国际艾滋病专题会议上,正式将导致艾滋病的这种逆转录病毒命名为LAV/ H TLA- III 。1985 年6 月更名为H IV。在第39 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今后艾滋病病毒即以H IV 命名,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1,2】艾滋病被称为“后世纪的瘟疫”,也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
二、艾滋病中医机理及病原简介
艾滋病的病因非常类似于温病学家所提出的“杂气”,也类似于其他医家所说的“ 疫毒”、“瘟邪热毒”、“湿热秽浊”等。艾滋病具有潜伏期长, 病死率高, 病情复杂, 传染性和流行性强等特点。艾滋病前期,以发热、痰核瘰疬、咽痛、皮疹、腹泻、口干、溲黄、舌红、苔厚腻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即呈现一派温毒或湿热秽浊之邪致病的特点,故认为多属于瘟疫的范畴。因其潜伏期长,艾滋病前期发病呈现由里及表的特点,故艾滋病属于伏气瘟疫[3]。
艾滋病是一种新发病,它的病因在传统医学范围内并不能完全解释,社会在发展,医学在进步,传统医学是我们研究新知识的基础和依据,对于一种新发病它应该有其特定的致病病因、发病机制及规范化的诊疗标准。根据现代开展的循证医学的要求,疾病的诊断、治疗标准,疗效、转归判定标准等都要以临床试验研究为证,这就对中医诊疗标准的制定及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由于中医药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在制定中医诊疗标准及进行中医标准化研究过程中,既要以循证医学的依据作为基础,又要注重中医特色,制定符合中医药理论及实践的诊疗标准[2]。
从西方免疫学上来看,艾滋病是由于人感染了HIV病毒造成严重免疫缺陷引起的。HIV是单链RNA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科,慢病毒(lentivirus)亚科,HIV分为HTV-1型和HIV-2型。世界各地的AIDS主要由HIV-1型引起,HIV-2型在西非洲呈地方性流行。
因为HIV-1前病毒共价地整合于宿主细胞染色体中,故在宿主基因中稳定存在,并可复制传入子代细胞DNA中。整合的前病毒可以长期结合于宿主细胞基因中,并可以长期潜伏下来,或者病毒复制,产生大量的子代病毒。通过性途径传播时,HIV最先感染人的树突状细胞(DC),和树突状细胞的DC-SIGN结合,DC-SIGN是四聚体膜蛋白,末端有植物血凝素连接区,HIV通过细胞膜DC-SIGN糖链相互作用和DC-SIGN结合,带有HIV的树突状细胞,在淋巴结内感染表达CD4和辅助受体的单核巨噬细胞,称为顺势感染(infection in cis),也可以通过DC将HIV提呈给邻近表达CD4和辅助受体的CD4+T细胞,则称为反式感染(infection in trans)。
HIV能耐受低温而对高温敏感,煮沸可迅速灭活,室温下液体环境中HIV可存活15d,被HIV污染的物品至少3d内有传染性,液体中的HIV加热560C10min即可灭活,干燥状态下外界蛋白质对HIV有显著保护作用,真空冷冻干燥的血制品加热680C72h才能保证所含HIV被灭活。HIV对甲醛、戊二醛、乙醇、卤族化合物敏感。370C时,以下消毒剂处理10min可灭活HIV,常用的消毒剂如70%乙醇、10%漂白粉、2%戊二醛、4%福尔马林、35%异丙醇、0.5%来苏和0.3%过氧化氢等均能灭活病毒。消毒效果受以下因素制约:温度、消毒剂浓度、作用时间、病毒数量、病毒株别、有无其他蛋白质及杂质。HIV对紫外线不敏感[4]。
三、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以下这些是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高危人群,包括男性同性恋者及性乱交者(如妓女和嫖客) 、静脉吸毒者、血友病者和多次输血者、已感染HIV 人群的性配偶及所生的婴儿。
HIV主要存在于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体液中,包括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伤口渗出液等。任何能够引起体液交换的行为,都有传播HIV的可能。流行病学调查证实,HIV有三种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及母婴传播。
1、性接触传播:它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包括同性恋和异性恋。在欧美国家早期是以男性同性恋为主,非洲主要是经异性性传播,亚洲初期以外来输入感染为主,但目前经异性性传播已成为世界HIV 流行的普遍规律。据WHO 估计目前全球HIV 感染者中,占3/ 4 是通过异性性接触而感染。专家们认为今后该途径所占比重还会逐年增加。如非洲卢旺达妓女带毒率达80 % ,嫖客带毒率为28 %。泰国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其HIV 感染曾以每年510 倍的速度递增,其全国妓女平均感染率为30 % ,妓女阳性率最高省份为67 % ,男性性病人中最高阳性率为45 %。鉴于性病感染人数的多少是艾滋病流行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性病感染人数正逐年增加,故我国对性接触传播要高度警惕。目前从我国周边国家看,如泰国、印度、缅甸近年都以异性性传播成为HIV 主要感染途径[5]。
2、血液传播:(1)静脉注射:静脉吸毒者共用注射器或注射器消毒不严是感染HIV的危险行为,单次暴露的传染概率为0.67%。(2)接受血液或血制品:主要是指接受污染有HIV的血液或血制品,单次暴露的传染概率>90% 。(3)献血员感染的传播:不规范献血,主要原因是献血过程消毒不严格,特别是单采血浆后血细胞混合回输,造成献血员感染。(4)医源性感染:主要是指医疗器具不洁,造成接受医疗服务者感染HIV,其中也包括医护人员在提供医疗服务时,暴露于感染者/患者的体液而致感染HIV或不慎被污染HIV的器具如针头刺伤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到含有HIV的体液,单次暴露的传播概率为0.3%-0.5%[4]。
3、母婴传播:感染HIV 的母亲可经子宫内或分娩时和产后致胎儿或新生儿受感染。据WHO 统计,约50 %感染HIV 的母亲经上述途径传播给其婴儿。国外报道7 例患艾滋病的小儿,一般是在出生后6 个月内感染了HIV ,认为这与子宫内和围生期感染有关。在非洲和美国已证实感染HIV 的母亲可通过哺乳传给其婴儿[5]。
四、艾滋病的诊断与治疗
人感染H IV后, 历经急性感染期、隐匿感染期、全身持续性淋巴结肿大期、艾滋病相关症状期、艾滋病期5个阶段的漫长病程。特别是隐匿感染期可持续2~8年,此时患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但可几乎没有任何症状。这种隐匿漫长的病程,给艾滋病的临床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然而,艾滋病作为主要经血传播的传染病,亦有其特定的规律和特点,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
诊断艾滋病有以下要点:
1、重视流行病学史
艾滋病为经血传播的疾病,以性传播、静脉注射药物或血液制品、母婴传播为主要途径。因此,注重可能受感染的流行病学史十分重要。很多H IV感染的病例, 都是临床医师通过认真的询问有关病史,进一步经实验室检查而获得诊断。由于患者可能有意地隐瞒重要的暴露感染史,医师问诊的技巧和方式就显得特别重要。
2、全面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
H IV感染后多数病人的临床症状是非特异性的,临床医师必须高度警惕,全面分析患者临床表现,以免误诊和延误病情。如临床发现如下一些症状应高度怀疑艾滋病,具体包括:持续发热超过1个月;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超过10%;持续腹泻超过1个月;反复发生的皮疹及皮肤黏膜真菌感染;全身持续性淋巴结肿大等。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的患者,如同时有输注血制品史,性乱史或患有性病,静脉药瘾史,则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很大,应尽快进行实验室检查以确定诊断。
3、实验室检查为确诊依据 艾滋病为经血传播的传染病,确定诊断依靠病原学检查。艾滋病的病原H IV在体外分离培养十分困难,H IV感染的确定主要根据血清学试验检测其抗体和抗原。采用EL ISA或其它方法测定H IV抗体,是诊断H IV感染的初筛试验。由于其敏感度高而特异度低,阳性结果尚不能作出诊断结论。此时可再重复检测或进一步作免疫印迹法确证试验。该试验将艾滋病相关的病毒抗原先吸附于纤维薄膜上,再与患者血清反应,最后检测出现的阳性条带。如出现对p24、gp41、gp120及p160中任2条阳性条带,即判断为阳性结果。由于免疫印迹法检测成分包含了H IV包膜、核心以及多聚酶抗原蛋白的组分,提高了诊断的特异度和准确性。血清学试验对抗原的检测(主要是p24 抗原) ,则是在急性感染后的窗口期,H IV抗体阴性时,惟一的确定感染的方法。血清学试验对确定H IV感染是决定性的,因此,对结果的判断应十分慎重。
4、病情判断
艾滋病病情的判断,主要是通过血中H IV 载量及CD4 + T细胞计数确定。病毒载量常用实时免疫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测得的病毒载量与病情有明显相关关系,并可作为抗病毒治疗效果的考核指标。 www.chayi 5.comCD4 + T细胞是H IV攻击的靶细胞,它的数量减少常与病毒载量高相关。除直接反映受病毒攻击破坏的情况,还反映了免疫系统受损的程度。因此,CD4 + T细胞计数是反映艾滋病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在CD4 + T细胞减少和免疫受损情况下,患者可出现多种感染(主要是机会性感染) 和各种肿瘤[6]。
五、艾滋病之我见
目前我国艾滋病状况非常严峻,有很多的艾滋病毒携带者,他们因为家庭贫穷而不能及时接受治疗,因为急于隐藏自己的身份拒绝领取政府救助药物,反而得不偿失,耽误了自己的健康。究其原因,只因为现在社会上大多数人对艾滋病不是特别了解,只知道它是一种会传染的疾病,就视艾滋病人猛如虎,避之不及。因此在我看来,我们要改变艾滋病人的现状,最重要的一点是加大艾滋病的健康知识普及宣传工作,让人们可以自发的关爱艾滋病人,而不是忽视和鄙弃他们。其次我们应该加强对艾滋病人的心理辅导。由于自身病痛和精神遭受的折磨,很多艾滋病人并不是乐观的看待自己的生命,很容易自暴自弃,需要特别的心理辅导和沟通,我认为应该组织适当的心理团队,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给予艾滋病人心灵上的慰藉。另外,应该加大对非知识分子及广大偏远地区的艾滋病知识普及,让他们能够做到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明白艾滋病的坏处,而不是毫不在乎,任其发展。还有我觉得我国的献血和输血机制并不是特别完善,存在着监管不严等诸多问题,我们应加强对医务工作者的教育培养,使得他们能真正的为患者负责。
参考文献:
[1]王同寅,颜丽琴。艾滋病专题讲座第1讲艾滋病的病原体[J]。中国农村医学。
1998.26(9):3~5. [2]刘成丽,张进宝。艾滋病中医病因的认识及存在的问题[J]。云南中医中药杂
志。2011.32(10):71~73. [3]郭选贤。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研究概况[J]。中医研究。2007.20(5):59~62. [4]吴昊,张彤。艾滋病病原学与传播途径[J]。北京医学。2005.27(6):371~373. [5]胡国龄。艾滋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实用预防医学。2004.11(5):1~4. [6]雷秉钧。艾滋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J]。新医学。2006.37(1):13~15.
推荐访问:艾滋病 大全 论文 有关于艾滋病的论文 有关艾滋病的论文1500字论文 关于艾滋病的论文题目 关于艾滋病的研究论文 关于艾滋病的毕业论文 艾滋病论文范文不少于3000字 关于艾滋病的论文3000 有关艾滋病的论文 关于艾滋病的论文2000字 关于艾滋病的论文1000字
上一篇:最美医生事迹5篇(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