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大会上讲话
2020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大会上讲话
当前,我们正投身一场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这场战役投入力量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统筹指挥下,六盘水同全国全省其他贫困地区一样,在这场攻坚战中不断取得阶段性战果,但脱贫攻坚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刚才,我们观看的两个短片,一个展现的是这些年来我们在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一个揭露的是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脱贫攻坚已进入关键时期,只要我们弘扬先进、纠正错误,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决胜脱贫攻坚的目标,反之就可能功亏一篑。
今天,市委、市政府用一整天的时间,在如此大的范围内召开全市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大会,目的就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今年6月23日在山西太原召开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大会的部署要求,抓住战机、集中火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一会,周荣书记要作重要讲话,对全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脱贫攻坚工作提要求、作部署,下午有关市领导还将具体安排相关工作,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明确工作方向,确保脱贫攻坚有力有序向前推进
脱贫攻坚走到今天,已经进入了冲刺阶段,距离2021年全部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只有3年时间。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只要方向对了,抓手找准了,虽远必至;如果方向出现了偏差,就会贻误战机、贻害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集中力量攻关,万众一心克难,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总书记又指出,“脱贫计划不能脱离实际随意提前,扶贫标准不能随意降低,决不能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总书记还强调,“我们要以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这个问题,即使到了2021年,深度贫困地区也不可能达到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我们今天的努力是要使这些地区的贫困群众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使这些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实事求是,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吊高各方面胃口。”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精神,明确告诉我们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推进脱贫攻坚,既要按标准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又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加快进度、提高标准。
中央和省已经明确,衡量贫困群众脱贫的标准是“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衡量脱贫攻坚工作是否达到要求的标准是“两率一度”。这两条标准是我们扶贫工作的“指挥棒”,脱离这两条标准开展工作就会迷失方向。从“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来看,“一达标”关键是个算账问题,在帮扶措施到位、见效后,还要帮助群众把账算清楚。在走访困难群众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相当部分贫困户,留在家中的只有老年人,这些老年人没有知识文化,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清楚自己有哪几个方面的收入,每笔收入有多少钱,也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清楚自己的存折上到底有多少钱,自己曾经取过多少钱。所以收入达标要通过验收,关键是我们要帮助群众把收入账算清楚。
实现“不愁吃不愁穿”相对容易,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对于我市贫困地区来说,吃穿已经不是问题。但是对于部分贫困群众来讲,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还有差距。围绕解决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保障问题,从中央到省到市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现在的关键是基层干部和贫困群众要熟悉政策、知晓政策,真正让这些政策全面兑现到贫困群众身上。住房安全保障问题,这些年我们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已经解决了相当部分。易地扶贫搬迁的任务明年可以基本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全市还有15996户,今年要完成5428户。农危改核心是要解决住房结构质量安全问题,并同步实施改厨、改厕、改圈“三改”。这是省里的统一要求,不需要层层加码。“两率一度”中,漏评率、错退率能不能达到要求,关键在于基础工作精不精准。而满意度能不能达标,关键在于各级干部的群众工作水平,关键在于我们在脱贫攻坚中是否做到了既用力又用心、用情,用心用情了,相信我们的工作会得到群众的认可;心不到、情不到,投入再多群众也可能不认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时刻牵挂贫困群众,党中央高度重视脱贫攻坚,作出了“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七个强化”“八条要求”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行动指南。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出台“1+10”政策文件后,今年以来先后开展了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大比武”等活动,在8月6日召开的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大会上,又明确了19个方面的政策文件。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相关政策,市委、市政府从我市实际出发,也研究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的已经印发这次会议征求意见。中央、省和市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只要抓好贯彻落实,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就有了保障。全市各级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吃透政策要求,确保执行政策不走样、落实要求不打折,推动全市脱贫攻坚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二、抓住关键环节,全力打好八个攻坚战
根据孙志刚书记、省长打好四个硬仗的要求及《贵州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行动方案》,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打好“三变”改革、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劳动力培训、健康扶贫、旅游扶贫等八个攻坚战的工作部署。打好八个攻坚战,是啃下深度贫困地区这块硬骨头,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的有力抓手,要抓住关键环节,突破难点重点,确保八场大战全线告捷。
第一,着力保障资金需求。首先是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省里出台的19个政策文件,含金量高。其中,仅产业扶贫方面涉及到的投资加起来就将近1100亿元,农村“组组通”公路总投资达到388亿元,这些钱相当部分由省里统一投入,我们要积极、精准地谋划项目,争取得到省里更多的支持。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争取和使用省设立的脱贫攻坚投资基金扶贫产业子基金的问题。建立脱贫攻坚投资基金是省委省政府推进脱贫攻坚的重大决策,尤其是扶贫产业子基金对推动产业扶贫具有重要意义。
截至8月7日,全省扶贫产业子基金累计通过评审项目291个、评审资金109.22亿元,我市仅13个项目通过评审、评审资金11.86亿元,项目个数在9个市州中排名最后,通过评审的投资额度排名第五。在省政府办公厅组织有关部门对此项工作的调研报告中,反映了扶贫产业子基金“落地难”表现出的6个方面问题,即工作统筹不够、项目谋划不够、业务培训不够、专班力量不够、执行落实不够、工作创新不够。对此,志刚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下半年要抓出更大的成绩。如培常务副省长也作出了批示。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志刚书记重要批示精神,按照如培同志批示要求,抓住用好省里设立基金提供的难得机遇,争取今年我市通过评审的投资额度占全省的12%以上,力争达到15%,项目个数要摘掉倒数第一的“帽子”。请市扶贫局、农委、财政局、金融办等有关部门共同研究,拿出具体的措施。省里对脱贫攻坚的投入力度前所未有,但市、县两级的配套压力也比较大。
比如,农村“组组通”公路,每公里还需市、县两级投入10万元,每年每公里1500元左右的养护资金需要纳入市、县财政预算;农村危房改造方面,四类重点对象户的补助资金,除中央财政补助之外,由省、市、县按5:2:3的比例分担,其他农危改户和“三改”新增投资由市、县按4:6的比例分担;贫困劳动力培训方面,需市、县两级配套10%;产业扶贫方面,市、县两级需要有相应的配套投入;健康扶贫方面,也要求各级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加大投入,强化基层医疗经费保障。对这些省明确要求配套的资金,无论如何要及时足额配套到位。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还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特别是一些有经营收益的扶贫项目,要加大项目策划、包装力度,通过PPP等途径,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建设。需要强调的是,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雪中送炭的钱要千方百计满足需求,锦上添花的事要坚持量力而行,防止盲目上项目、铺摊子。
第二,积极破解劳动力短缺问题。现在到农村调研,除了春节期间看见年轻人多一点之外,平时见到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据人社部门测算,截至2016年底,我市有农村劳动力135.2万人,共有57.15万人在外务工半年以上,留在农村的78.05万劳动力还有相当部分在外打零工。现在全市“3155工程”共有320.75万亩,按照每个精壮劳动力每年平均管护5亩左右计算,约需要64万精壮劳动力管护。六枝月亮河乡猕猴桃基地,有620亩猕猴桃进入挂果期,授粉时需200个工人连续工作一个星期,用工十分紧缺,甚至需要从市外、省外去找工人。实际上我们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劳动力不仅仅存在结构性短缺的问题,也开始出现总量短缺的问题。解决脱贫攻坚特别是产业扶贫中劳动力短缺的问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创新,谋求新的办法。
一要通过优化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目前一些种养殖基地管理还比较粗放,影响了劳动力生产效率的发挥,也影响了经营效益。刚才播放的第二个短片中,有相当部分案例是管护不当造成的。要学习采取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细化劳动分工,优化劳动力配置,最大限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贫困群众从个体农民转变为农场或基地工人需要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既体现在劳动技能的提升上,也体现在个体劳动者的自由散漫向现代农场劳动者组织性、纪律性的转变上。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干部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贫困群众加快这一转变的过程。一方面,要加强对贫困群众的劳动技能培训,使他们尽快具备参与现代农业发展所必须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尽快形成组织意识和纪律意识,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
二要优化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农民积极性。一些基层干部往往埋怨贫困群众有懒惰思想,响应政府号召的积极性不高。这种认识是有偏差的。一般人都是理性的,在考虑投入的时候,首先要先考虑收入,这种投入包括机会成本。预期收入大于投入,就有积极性,反之就不愿投入。润永恒公司初期在米箩建猕猴桃产业园时,采用土地流转加雇佣工人的模式来经营管理,被雇佣的农户对收益的预期不明确,出工不出力、管护不到位,导致刚种下的苗木存活率不足10%,造成800多万元的损失。之后,公司采取“三变”的办法,将土地流转变为土地经营权入股,将雇佣务工变为技术入股,把贫困群众列入网格管理团队,按网格收益分享30%的利润,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实现了企业和农民“双赢”。“三变”是六盘水制度创新的重大成果,我们要用好这根群众脱贫增收的“黄金腰带”,密切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农户的劳动积极性。
三要通过发展智慧农业减少劳动力需求。位于水城县野钟乡农业园区的金玲籽公司,在基地内建成了水肥一体化物联网项目,覆盖猕猴桃基地1000亩,通过物联网的使用,基地常年用工量从原来的50个减少到25个。要按照“五全六化”的要求,大力发展智慧农业,配套建设农业园区智能化设施设备,提高园区智能化管理和生产水平,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
四要通过发展管护投入少的产业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比如,刺梨是管护投入相对较少的品种,达产后每亩每年管护仅需11个工,能够以较少的人力投入实现较好的收益。下一步,要因地制宜发展管护要求低、劳动力投入少的产业,既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又增加农民的收益。
第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产业扶贫扶得起来扶不起来最终要看市场,只有把土地中的产品变成市场上的商品,并且能够卖个好价钱,农民才有收益,脱贫才有保障。
一要坚持市场导向。要围绕市场需求调结构,不能“拍脑壳”瞎指挥。对于已经有的农产品也要围绕市场需求来找卖点。比如刺梨。刺梨鲜果的市场主要在省内,现在我们种了80多万亩刺梨,加上其他市州的产量,省内市场是消化不了的,必须发展精深加工。如果我们的加工项目上得早、上得好,不仅能够消化自己生产的刺梨,其他种植刺梨的市州也有可能变成我们的基地。如果我们的加工上不来,要么自己的刺梨鲜果卖不出去,要么我们变成别人的基地。再如茶叶。我们的茶叶论规模、论品牌、论品质,与有的市州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但是我们有“水城春”这样的早春茶,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的综合影响,出茶比湄潭翠芽、都匀毛尖早15天左右,比杭州一带早20天左右,往往能在春节之前出第一锅茶。“天下第一春”这一卖点是其他很多茶叶无法比拟的。我们就是要抓住这些带有唯一性的优势,做出特色、做出品牌、占有市场。
二要尊重市场规律。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规律是有规模才有份额。我们有很多好产品,但往往只能成为礼品、贡品,不能成为商品,关键是没有规模。这里,有自然条件的原因,海拔落差大、立体气候明显,土地又十分破碎,农产品难以自然形成规模;也有主观的原因,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认识不够,对土地资源的整合不足。比如蔬菜,很难看到成规模的蔬菜基地,往往即便有一块成片的菜地,也是东一片茄子、西一片黄瓜,零星分散。最近大家对本地蔬菜占有本地市场的问题谈论得比较多,实际上这里面既有销售的问题,也有生产的问题。作为销售商或者集团消费者,需要考虑的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持续稳定的供货渠道,如果我们的基地没有一定规模,供应的蔬菜今天有明天没有,就会影响销售商或者集团消费者的正常运营。当然蔬菜从田间到市场,已经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体系,要想实现本地蔬菜占有本地市场,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基地规模的问题。农业部门和商贸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遵循市场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逐步把蔬菜产业培育成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重要支柱。
三要拓宽市场渠道。农产品要卖得掉、卖得快、卖得好,必须搞好产销对接,拓宽销售渠道。当前省委省政府在大力实施绿色农产品“泉涌”工程,大力推进“黔货出山、风行天下”,省商务厅等有关部门也在采取有效措施打造贵州农产品整体品牌,扩大我省农产品的市场份额。我们要积极加强对接,争取更多支持,搭上省里这艘“航母”,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去。
同时要积极寻求农产品订单,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农业和机关食堂对接,建立起更多直接有效的供销关系。这里要特别强调电商的问题。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实际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通过网络实现农产品的销售,有的甚至在产品成熟之前就已经在网上被订购一空。从发展的趋势来看,电商或者说网络销售在整个农产品销售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我们要顺应这一形势,总结现有龙头企业电商销售的成功经验,采取一定的激励引导措施,切实提高电商在农产品销售中的比例。
第四,切实用好对口帮扶和社会帮扶力量。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中央为了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中央确定大连市对口帮扶我市20年来,大连市在资金、项目、干部培训和挂帮等方面给予了我们无私的支持,对我们加快脱贫步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大连市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关于对口帮扶的要求部署,把帮扶我市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今年我市党政代表团到大连市学习考察,签署了两市2016—2021年援助资金项目备忘录,启动了市民族中学改扩建等帮扶项目,对口区县、结对部门也都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大连市还选派了10名干部到我市挂职三年,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我们要珍惜这一难得的机遇,深化交流,加强往来,积极对接,全力促成协议事项落地见效,实实在在转化为脱贫攻坚成果。在做好对口帮扶工作的同时,要充分利用中国科技大学、攀钢集团、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定点帮扶我市有关县区的机遇,用好各帮扶单位优势资源,力争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得到更多支持。要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帮扶,大力实施“千企帮村”,积极动员民营企业精准结对深度贫困村,全面参与到社会扶贫中来。
北京91金融是一家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根据与我们达成的意向,最近精心组织北部五乡镇22个贫困家庭学生到北京开展夏令营活动,使孩子们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增强了自信,他们还通过众筹的方式帮助市农投公司猕猴桃酒扩大销售,并谋划在营盘乡和保基乡建设“乡村工坊”,推动当地农产品就地加工。我们要积极寻求与更多像91金融这样的企业开展合作,加快形成社会力量帮扶我市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第五,坚持把精准二字贯穿脱贫攻坚始终。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乡镇的基础工作还做得不扎实、不牢固,建档立卡贫困户基础档案资料还不完善、不精准。比如,前几天我到水城县杨梅乡台沙村调研,在贫困户赵某某家中,了解到夫妻二人都超过60岁,按照省的规定应确定为无劳动力,但卡册信息却显示其妻仍有劳动力、家庭有务工收入,而且村支书、第一书记对此情况一问三不知。有的地方反反复复几次“回头看”,再普查、再核实,仍然存在不少识别不精准、退出不精准的情况。今年8月5日至25日期间,国务院扶贫办允许我们对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的信息进行更新,截至目前全市已初步核查识别录入漏人漏户的贫困人口就超过3万人。基础信息不精准、项目申报和实施不精准,将直接影响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成效。做到精准二字,唯有作风务实、细致扎实,没有捷径可走,没有方便之门。各级干部特别是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同志,要强化责任担当,发扬“钉钉子”精神,做实做深做细精准识别、精准退出各项基础性工作,加强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切实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第六,切实提高管理水平。近年来,围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各级政府对贫困地区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过去乡镇干部是千方百计去争资金、争项目、争政策,现在各方面的资金项目铺天盖地地安排下来,落在一个贫困乡镇的头上,资金额度数以亿计,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对我们的基层干部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更是考验。挑战的是我们的能力和水平,就是要看我们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能不能统筹兼顾,把各方面的建设安排得井然有序,就是要看我们能不能适应新形势和新发展的需要,能不能解决好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方面的新困难新问题。考验的是我们的党性修养和道德定力,就是要看我们面对利益的诱惑和巨额的资金,能不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手脚,保持清正廉洁、两袖清风。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要把加强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要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资金投在该投的项目上,一分一厘都投在贫困群众身上,投下去就能够见到实实在在的成效。要加强产业管理,强化田间管理和后续维护,确保项目持续稳定发挥效益,支撑群众脱贫增收。要加强基础设施项目的管理,严格招投标等基本建设程序,严格工程质量管理,加强项目建成后的后期维护,切实解决重建轻管的问题。无论是产业项目还是基础设施项目,都要科学选址,切实避免出现地质灾害隐患;都要注意生态保护,切实避免破坏林地;都要完善环评手续,切实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三、聚焦坚中之坚,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根据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行动方案,我市水城县被列入深度贫困县,营盘乡和保基乡属于极贫乡镇,另有162个深度贫困村。这些深度贫困地区地理位置偏远,建设成本高,施工难度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实现脱贫和巩固脱贫成果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经济发展滞后,产业发展欠基础、少条件,对贫困群众的带动作用有限。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更是坚中之坚、硬仗中的硬仗。我们要深刻认识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重要性、紧迫性,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确保这些地区在2021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
在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中,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增资金、新增项目和新增措施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的“三个倾斜”要求,发挥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持续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将各类资金、惠民项目、建设用地等资源要素重点投向深度贫困地区,将已布局深度贫困地区的项目提前实施,将农村普遍适用的项目优先在深度贫困地区实施,形成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在深度贫困地区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必须围绕如何减贫来进行,改善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发展贫困人口能够受益的产业,同时要坚持交通建设项目尽量做到向进村入户倾斜,水利工程项目向贫困村和小型农业生产倾斜,生态保护项目要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对贫困人口实行政策倾斜,真正为实施精准扶贫奠定良好基础,切实防止以区域发展之名上项目、要资金,导致区域经济增长了,社会服务水平提高了,贫富差距反而拉大了。
在深度贫困地区,有的群众安于现状,“等、靠、要”思想严重,脱贫内生动力严重不足。要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艰苦奋斗精神结合起来,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通过开展“送政策、送技能、送文化,促素质、促脱贫、促发展”活动,改变简单给钱、给物的做法,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办法,不大包大揽,不包办代替,教育和引导广大贫困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脱贫致富。
攻克坚中之坚、难中之难,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要横下一条心、立下愚公志,苦干实干加油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硬仗,确保在全面小康的征程上不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
上一篇: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篇
下一篇:在脱贫攻坚工作调度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