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辉利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4篇
杨辉利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4篇
杨辉利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1
学习了王永良同志的光辉事迹后,我情绪激荡,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名基层辅警用自己50岁的年轻生命,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和平年代的英雄赞歌。
2018年7月22日,王永良同志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倒在了他热爱的工作岗位上,永远的离开了。离开了他对公安工作的眷恋、关切和深爱;离开了他日夜牵挂的兄弟;离开了他朝夕相处的同事朋友;离开了他深深挂念的父母、爱人、儿子……那一天,天降暴雨,似乎也在为王永良同志的离去而无尽的悲痛与惋惜,他的离去,留下了人们不禁的追忆与怀念,留下了人们永久的敬意与遗憾……
王永良同志刻苦学习,坚定的理想信念;源于他对党对人民高度的职责心和事业感;源于他对公安工作的深爱;源于他对同志和朋友的真挚情感。参加工作以来,他把毕生的心血和才华献给了公安事业,用自己的真挚和热情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同志,得到了辖区群众的由衷爱戴。他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十九大”精神,体现了一个基层警务人员的追求,展示了当代警务人员先进性的时代特征,为党员干部及群众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因为对事业的执着,他把生命中的每一天都献给了镇北堡广阔的土地上生息的人。我也是一名基层警务人员,我要学习他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做履行岗位职责、创造一流业绩的模范。每个干部的岗位分工不同,职务高低不同,可做好工作、履行好职责是最起码的要求,履行职责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党的形象。我要学习王永良同志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要向王永良同志那样,不论走到哪儿,不论干什么,不管在哪个岗位都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真抓实干,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无私奉献,学习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优秀品质。
杨辉利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2
卢永根,华南农业大学的校长,中科院院士,在2017年3月,这位被病魔缠身的老教授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夫妇两人一共捐出了8809446元,用于奖励贫困学生和优秀青年教师。卢老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组委会于卢老的颁奖词: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卢老是用自己的行动来诠释他当初对党许下的诺言,作为一名团员,一名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我一定以卢老为榜样,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2017年3月8日傍晚,一名国家的好儿子,人民的好书记,廖俊波出差途中因公殉职,年仅49岁。出身于普通家庭,毕业后当过中学老师,乡镇干部,在县乡两级做过主要领导,始终牵挂群众,惦记着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一位始终将人民放在心里的百姓父母官,组委会给予他的颁奖词:人民的樵夫,不忘初心,上山寻路,扎实工作,廉洁奉公。牢记党的话,温暖群众的心,春茶记住你的目光,青山留下你的足迹。谁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就把谁装在心里。又是一位为党献身的伟人,除了心痛以外,我再次感到自身肩上的重担的份量。
“有速度的青春,满是激情的神明,热爱着岗位,几回会出生入死,和死神争夺。这一次,身躯在黑暗中跌落,但你护住了怀抱中,最珍爱的花朵,你在时,如炽烈的阳光;你离开,是灿烂的晚霞。”这是组委会给予杨科璋烈士的颁奖词。2015年5月30日1点13分,杨科璋在灭火救援中紧急救出一名约两岁的孩子,但因烟雾太大,能见度低而踩空坠楼。从五楼坠楼时杨科璋紧抱孩子,最终护住了孩子,但是自己却献出了年仅27岁的生命。这就是祖国的战士,党的同志,如果有一天,我遇到了一样的问题,我依旧会像他一样履行对党,对团的承诺,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纲领。
都说中古地大物博,但又有多少人知道那个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玉麦乡,从1964年到1996年的34年间,桑杰曲巴家是这片土地上的仅有的一户人家。卓嘎,央宗姐妹俩在父亲的带领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来,父女三人以放牧卫生,守护着祖国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日出高原,牛满山坡;家在玉麦,国是中国。中国是老阿爸手中缝过的五星红旗,中国是姐妹俩脚下离不开的土地。高原隔不断深情,水雪锁不断春风。河的源头在北方,心之所向是祖国。”党的好儿女,坚决要维护自己的领土,用自己的青春去守护家园,打心底敬佩她们。
杨辉利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3
于海河,一个普通的名字,中国千千万万个基层领导干部中的一名普通干部,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于海河,却用自己短暂的一生谱写了一曲“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感人篇章,他用生命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他用生命展示了共产党员的风采。
于海河同志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他视党和人民事业为生命,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从事农业农村工作23年,把身心和全部精力都用在了为农村农业谋发展、为农民群众谋利益上。他一生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心系群众、一心为民,求真务实、敢于担当,艰苦朴素、清正廉洁,家庭生活拮据却无私接济过多名贫困群众,用模范的行为和有限的生命实现了对党的誓言,充分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充分展示了当代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风貌,是所有干部学习的时代先锋。我们要向于海河同志学习。学习于海河同志,就要学习他艰苦朴素、廉洁自律的优良作风。于海河同志在工作上高标准、在生活上低要求,生活简朴、为政清廉,从不贪图享受。他衣着朴素,生活节俭,同事们都说他不像领导干部,天天一瘸一拐、满面风尘的背个大包出入在田间地头、村屯小道,是典型的“农民”形象,即使出公差跑项目,他也坚持吃住简单,从不讲排场,尽量
为组织减轻负担。尽管于海河同志长期担任宝清县乡镇和县直重要部门党政主要领导职务,却始终经得住诱惑,耐得住清贫,管得住小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秉公办事、严于律己,从不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和家人谋求私利。于海河同志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办事,全心全意为民,以实际行动树立了党员领导干部清正廉洁的先进形象。
学习于海河同志,就要学习他心系群众、真情为民的公仆情怀。于海河同志为民服务意识强,时刻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经常深入村屯了解情况,能扑下身子和普通百姓面对面、心贴心沟通,想方设法为基层群众排忧解难,是百姓眼中难得的“好官”、“贴心人”。于海河同志患有严重的关节疾病多年,主治医师和家人曾多次劝他卧床休息养病,但是他一直拖着病腿坚持工作在一线,忍着病痛深入百姓家中访贫问苦、解决困难,得到了百姓的认可和爱戴,也感染了身边的同事,得知他不幸离世的消息,数千名干部群众自发参加告别仪式,痛哭着为他送行。于海河同志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体现出党员领导干部一心为民、鞠躬尽瘁的公仆本色。
杨辉利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4
有这么一位党员,他出生于香港,20岁不到在香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去美国留过学,放弃原本在美国的大好前途,毅然回国投身于祖国的水稻事业;他积累的财富可以让他的生活安逸,可他省吃俭用,将积蓄都捐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他就是“时代楷模”,中科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
卢永根常把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名言挂在嘴边:“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改革开放后,卢永根以公派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国学习。在美国的亲朋都劝卢永根留在美国发展,但卢永根没有被劝服,他坚守着初心,坚定着不曾动摇的信念。“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卢永根这样回绝亲朋的好意。
卢永根始终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1952年卢永根成为华南农学院的首批学生,师从著名农业科学家、教育家丁颖先生。他跟随丁颖先生的步伐,继承丁老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种,经过不断的找寻,逐步扩充到1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既使70多岁,卢永根依然亲自带着学生穿梭在祖国的崇山峻岭中,搜集资料,找寻野生稻种,走不动了就让学生们抬着去找寻。
卢永根不但投身于水稻的研究,还积极为国家培养优秀的技术人员。卢永根广纳英才,唯才是用,在华南农业大学校长的任职期间把抓紧人才放在第一要务。在过往人才的选拔中,职称的评定需要论资排辈,费时费力,年轻人才很难有上升空间。针对这个情况,卢永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破格晋升了一批年富力强,能力突出的年轻人,为华南农业大学储备了一批中坚力量。他还通过书信方式,联系了很多国内外优秀的教授、名家,让他们投身于祖国的农业事业。他为祖国的农业事业积累了大批人才,成为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的助推剂。
近年来,年事已高的卢永根长期卧病在床,无法参加党支部活动。为了能正常参加党支部活动,卢永根向党组织申请,在医院病房里成立一个特殊的临时党支部。在开展学习十九大报告的专题组织生活会上,虽然卢永根身体虚弱,但他依然全程参与学习和讨论,更新党的知识,履行党员义务。
拥有70年党龄的卢永根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典型代表,虽然他已离开了我们,但他一心向党,一生爱国,一身正气,一生恭俭的情怀和情操,是我们每位共产党人需要学习和弘扬的。我们共产党人要坚守初心和使命,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砥砺前行。
推荐访问:先进事迹 心得体会 同志 向杨辉利同志事迹心得 徐辉同志先进事迹 杨明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杨荣同志的先进事迹 杨春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800字 扬明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杨明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杨明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600字 杨春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杨明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3000字
下一篇:医生关于陈俊武事迹心得4篇